新时代电力服务者的创新之路:从米祥仁看基层工作者的转型与突破
在甘肃省崆峒区柳湖供电所,有这样一位电力工作者——米祥仁。与常见的事迹报道不同,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这位扎根基层30年的"电保姆"身上体现的,正是新时代公共服务者转型的生动样本。
传统认知中,电力工作者往往被定义为技术型岗位。但米祥仁的实践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他创造性地将服务理念植入技术工作,建立起"用电需求预判机制",通过分析辖区用电数据变化,提前为孤寡老人、小微企业等特殊用户群体制定供电方案。这种将大数据思维与传统服务相结合的做法,使柳湖供电所连续多年保持"零投诉"纪录。
更值得关注的是,米祥仁带领团队探索的"电力服务+"模式。他们不仅保障供电,还延伸出用电安全科普、节能方案定制等增值服务。疫情期间,团队开发的"线上用电诊疗"平台,通过远程指导帮助200多户居民解决用电问题。这种服务创新证明,基层工作者完全可以在传统岗位上实现价值再造。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米祥仁团队又有了新突破。他们为辖区农户设计的"季节性用电套餐",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调整供电方案,仅此一项就为当地农民节省电费支出15%。这种将专业服务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展现了基层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米祥仁的故事告诉我们:新时代的优秀工作者,既要保持"老黄牛"的实干精神,更要具备"拓荒牛"的创新意识。他们正在用实践证明,平凡的岗位同样能书写不平凡的篇章,关键在于能否以创新思维重构传统工作模式,以用户视角重塑服务价值。这或许比任何荣誉都更能诠释当代劳动者的真正价值。
《传承"干"字精神,谱写新时代奋斗篇章》
各位同仁: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将"干"字精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动力。这不仅是一场精神的传承会,更是一次新时代奋斗者的集结号。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干"字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不仅是埋头苦干的毅力,更是创新巧干的智慧;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坚持,更是团队协作的担当。我们看到,在科技创新前沿,在乡村振兴一线,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处处都有新时代"干"字精神的生动诠释。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发扬"干"字精神的三个维度:
一是要锤炼"想干"的政治品格,把准政治方向,筑牢理想信念;
二是要提升"会干"的专业能力,加强学习实践,克服本领恐慌;
三是要保持"敢干"的担当勇气,直面困难挑战,勇于开拓创新。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时代的"干"字精神强调"智慧干"与"科学干"。我们要善于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工作效率,要掌握系统思维破解发展难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像许多优秀基层干部所做的那样,既保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又具备"抬头看路谋发展"的视野。
在此,我建议从三个方面深化学习实践:
第一,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将精神传承融入日常;
第二,搭建实践锻炼平台,让干部在重大任务中成长;
第三,完善激励机制,为实干者撑腰,为担当者担当。
同志们,历史总是在继往开来中谱写新篇。让我们以"干"字精神为引领,在各自岗位上交出无愧于时代的新答卷,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奋斗华章!
(全文约800字,较原文增加对新时代内涵的阐释和实践路径的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