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乡亲们:
大家下午好!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这个满载丰收喜悦的季节里,我们区"乡村振兴文化惠民"演出团带着区委区政府的深情厚谊来到咱们镇。看到现场这么多乡亲们热情洋溢的笑脸,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基层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
今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咱们区创新推出"文化浸润工程",通过"送戏下乡""非遗传承""农家书屋"等十二项具体举措,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下沉到田间地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建的8个乡村文化礼堂已经全部投入使用,今后咱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今天的演出团队由区文化馆专业演员和本地文艺爱好者共同组成,既有经典戏曲选段,也有反映新农村变化的原创小品,还有咱们镇小学孩子们准备的童谣表演。后续我们还将开展"乡村文化能人"选拔活动,期待更多有才艺的乡亲们参与进来。
在此,我谨代表活动主办方向大家郑重承诺:我们将以这次演出为起点,建立常态化文化服务机制,每月组织不同形式的文艺活动,让文化惠民工程真正成为连接党和群众的暖心桥。
最后,预祝今天的演出圆满成功!祝愿各位乡亲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像秋天的果实一样甜蜜美满!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开启今天的文化盛宴!
《七月流火映初心:一场跨越城乡的青春对话》
(开场灯光渐亮,民乐与电子乐交织的前奏响起)
女主持:当城市的霓虹遇见乡野的萤火,当教科书里的理论邂逅泥土中的智慧——(停顿)现场亲爱的城乡共建者们,这个夜晚我们共同见证的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文明的相互照亮。
男主持:(走向观众席)请摸摸您座椅扶手上系着的蓝布条,那是庆隆中学孩子们用扎染课废料编织的邀请函。这一周里,这样的创造在田间地头发生了137次,比原计划多出61次——(举起手机灯光)来,让我们用星海回应这份热忱!
(全场手机灯光陆续亮起)
女主持:特别致敬坐在第三排的12位"银龄观察员",这些戴着红袖标的爷爷奶奶们,用他们积攒了半个世纪的农谚,帮我们修正了3个农业调研数据的误差。(转向侧幕)此刻舞台两侧的实时数据屏,正跳动着我们共同完成的"城乡认知图谱"。
男主持:此刻需要掌声送给幕后那群"方言翻译官"!他们让大学生的直播带货文案里,长出了"甜过初恋爱"这样的在地表达。(突然模仿当地方言)"后生仔的节目要开始咯!"
(传统锣鼓与现代打击乐碰撞出开场节奏)
女主持:这方舞台的木质台板下,压着昨天孩子们写的愿望便签。当我们跳起街舞时,请留心脚下可能震出的只言片语——那才是今晚最动人的台词。
男主持:现在让我们启动这场"非典型汇演":没有固定的节目单,没有严格的台上台下之分。(展开竹简状的电子屏)大屏幕上实时刷新的,是此刻正在后台统计的"最想重温的互动瞬间"投票。
合:以天地为幕,以真心为凭,20年"城乡共颤频"沉浸式交流展演——(打板声响起)此刻发生!
(无人机群带着村民手作的纸灯笼升空,光影在观众头顶流转)
《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三下乡文艺汇演的文化观察》
【开场白】
亲爱的乡亲们、青年朋友们:
(合)此刻的星空,因我们的相聚而格外明亮!
当舞台的灯光照亮晒谷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大学生带来的歌舞表演,更是一场跨越城乡的文化对话。这不是单向的慰问,而是两代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思想碰撞——你们用岁月沉淀的智慧,我们以青春特有的朝气,共同编织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图景。
此刻,台上台下的距离正在消融。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不仅是精心排练的节目,更带着对乡土文明的思考:如何让现代艺术与传统秧歌产生化学反应?怎样用街舞的节奏诠释丰收的喜悦?这些尝试或许稚嫩,却饱含诚意。而乡亲们热烈的掌声与即兴的跟唱,恰是对文化创新最生动的回应。
特别要介绍的是,今晚的节目单里藏着惊喜:第三篇章《田野回声》的所有素材,都来自上周同学们在村口大树下收集的老故事。那些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农谚、婚嫁习俗的变迁,经过年轻人的重新演绎,正以全新的面貌回到它诞生的土地。
让我们暂时放下"慰问演出"的固有标签。此刻坐在台下的老支书,您四十年前带领村民修水库时唱的号子,已经被同学们谱成了新民乐;正在教孙女打拍子的李婶,您腌酸菜的秘诀启发了我们的原创歌词。这种双向的文化滋养,才是"三下乡"最珍贵的收获。
(舞台灯光渐亮)
现在,请允许我介绍今晚的特殊嘉宾:除了区里的领导,还有三位戴着红领巾的乡村少年宫小记者,他们将以孩子的视角记录这场跨越代际的文化相遇。而坐在第二排的十位银发观众,正是本次"老手艺新传承"项目的民间导师团成员。
(音乐起)
让我们以今晚为起点,让文艺的种子在乡野生根,让青春的脚步带着泥土的芬芳。这既是演出的开始,更是一段新故事的序章——
(合)现在,让我们共同打开这本城乡共写的文化日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