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目而视”:摄影的人文观察

侧目而视:战争摄影中的人性呈现

而着力于记录人性的光辉,则不存在上述“度”的衡量。优秀的战争摄影作品,必须以关怀人、尊重人的人道主义原则为出发点,体现人文关怀,彰显人文精神。(图49)2005年度普利策新闻奖特别摄影奖获奖作品《失去手臂的伊拉克男孩绑着笔作画》,或可成为这类优秀战争摄影的标本。获得2007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年度图片奖的《精疲力竭的士兵》,是对战争的一种较为温和的控诉。
百科知识 2024-01-18

摄影的人文观察:从伪造合影案例中得到两点启示

据摄影评论家萧沉考证,清人刘体智撰写的《异辞录》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张虚假照片的产生:伪造合影[1]摄影之法极其浅近,两片相合尤轻而易举。1884年,李文忠因憎恨沈能虎,伪造了沈与某位妓女的合影并秘呈李鸿章。这一案例透露出两个重要的信息:其一,造假者必然对照片有“真实效应”的期待,“造假”只有在自称“真实”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百科知识 2024-01-18

石少华:摄影探寻新生活并展示美好一面

以“新生活”为表现对象的照片,特指石少华在中国摄影学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说的“政治上无害的摄影作品”,它没有显而易见的政治内容和政治诉求,但又受到政治的某种内在规定,因为,从本质上看,新生活是作为新政权的副产品而存在的。首先,新闻摄影只能展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而不能呈现负面。
百科知识 2024-01-18

红色根据地的摄影人文观察

图60泊延安政权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文艺部门从不同角度加强了新闻摄影工作。构建红色新闻摄影的相关理论,也成为当时的一线摄影师所承担的重要工作。中国摄影的去民族化,是伴随着革命根据地摄影体制的建立而完成的,它的宏观理论背景是“革命现实主义”[1],落实到新闻摄影这一具体的文艺、宣传领域,又出现了一些理论的衍生。
百科知识 2024-01-18

摄影的人文观察:悲剧题材的伦理探讨

媒体对悲剧、灾难题材的新闻报道,其意义不仅在于传播新闻事实本身,而是有可能对公民的道德判断和政治行动产生影响。悲剧、灾难题材的摄影报道中,也存在着拍与不拍的伦理抉择。《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谭伟山的《暴力城邦》,是近年来悲剧题材摄影报道的经典案例,作者在多年社会新闻摄影实践中获得的以暴力、悲剧为主题的照片,被汇总至《南方都市报》的视觉专版及互联网。
百科知识 2024-01-18

摄影的人文观察:被摄者的权力抗议

不知从何时起,“侵犯肖像权”成为被摄者表达抗议的最常见理由。“摆”是摄影师对现实的干预,这说明被摄对象已经同意并且配合了我们的拍摄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道德层面已经无懈可击。显然,沂蒙山民的配合,是在明显的权力不对称状态下进行的。很显然,封闭、落后、未经现代工业文明大面积污染的沂蒙山人,其善良淳朴非都市人所及,想在都市找到如此“配合”的被摄者绝非易事。
百科知识 2024-01-18

摄影见证:人文观察与批判意识

第二种层次上的见证,是作者有意识地把照相机作为一种见证工具,试图赋予照片以“证据”的属性,凸显的仍然是摄影的批判意识。图23S-21死囚肖像其次,“见证”属性来自红色高棉政权的瓦解,而照片被拍摄的初始动机,在于提供一种影像的监控,这也是视觉技术赋予人类的困境之一。
百科知识 2024-01-18

数字图像技术的批判意义-摄影的人文观察

图26侵华战争图片的“不许可”印章这里着重探讨一下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批判意义。业界、学界和互联网是当代摄影批评的三度空间,从贯穿其中的各类论述来看,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批判明显多于对暗房的批判,此间的原因是多元的。张大力等人所揭露的胶片时代的大量造假表明,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一味批判是片面的。
百科知识 2024-01-18

摄影与历史:摄影术的人文观察和记忆传播史

“和遗忘作斗争是人类诞生以来永恒的困境”[1],人类记忆的传播史历经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竹简玉帛、造纸术和印刷术等以符号为载体的方式,终于在摄影术诞生之后遭遇历史性的改观。在摄影研究中,图像学表现为对图像内容的解读与阐释,它不仅要分析照片本身,也要在照片与社会、历史、文化的互动中找寻新的涵义。
百科知识 2024-01-18

摄影中的人文观察:展现细节魅力

近年来,我国的时政摄影报道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改革趋势,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是“自选动作”的比重在不断增加。“自选动作”是行为主体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意愿制定的任务及行动方式。时政摄影报道在近年来的进步,可以归结为“自选动作”在“规定动作不走样”的前提下实现了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较多报道都转向细节的表现,呈现出花絮式报道的特征。部分媒体对于“规定动作”的坚守,源于“自选动作”所具有的高度敏感性。
百科知识 2024-01-18

摄影的瞬间性对摄影创作的挑战

图13丘吉尔再次,摄影的瞬间性特征给摄影创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人们常说摄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是针对摄影的瞬间性而言的。图16无题也有一些西方摄影家对布勒松的观点提出过质疑。美国摄影家威廉克莱因试图在摄影的瞬间性中注入表现主义的元素,反对守株待兔和悄然偷拍,而
理论教育 2024-01-18

正义建构与历史重构:摄影的人文观察

正义或反正义,是参战双方或中立方对于战争的主观评价。在历史观的建构与历史研究中,重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4]在这一观点的框架下,正义性建构与历史重构实现了合流,在延续战争的迫切需要下,新闻的真实性让位于宣传的煽动性,重要的是利用战争摄影强化自身“受害者”的形象,掀起“同仇敌忾”的复仇性舆论氛围,赋予战争以自我防卫、人权保护、主持公道等色彩。
百科知识 2024-01-18

尤金•史密斯:摄影的人文观察

可见,尤金史密斯创作《乐园之路》的主要目的是表达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期望。图31乐园之路二战结束后,尤金史密斯仍然没有放下他在战争期间培养起来的对人民的热爱,他把镜头对准了那些民间英雄、道德情操高尚的普通民众以及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受压迫者。图35水俣病患者的手1978年,尤金史密斯在出门为小猫购买食物的路上不幸突然逝世,年仅60岁。他一生坚持人道主义的拍摄原则,是当之无愧的人道主义丰碑。
百科知识 2024-01-18

江青与摄影:摄影的人文观察

1961年,在毛泽东的亲自介入下,时任新华社副社长、摄影部主任的石少华成为江青的摄影老师。摄影水平与政治地位的双重提升,共同促发了江青摄影风格与摄影理念的转变。1961年到1965年,江青的摄影作品屡屡在全国摄影艺术展中获奖,具体获奖作品如表2所示。应当说,江青是必须遭到否定的,但如果不能在否定的同时建立其新的摄影理念与评判标准,并指出“文革”时期新闻摄影界的体制弊病,则这一否定本身只能被视作人事更迭的附属品。
百科知识 2024-01-18

本拉登击毙与奥巴马的政治形象:摄影的人文观察

2011年,前基地组织最高领导人本拉登被击毙后,一张关于奥巴马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网民对这张照片的热议,一方面源于击毙本拉登事件的重要新闻价值,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们对这种政治形式的兴趣。第一是“领导”意识的弱化。西方时政摄影的具体特点是:第一,形式感。如前所述,作为政治人物,必须让渡一部分隐私权与名誉权,所以,政治的透明化令摄影师可以接触到政治领袖的日常生活。
百科知识 2024-01-18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