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国际高端学术...

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

今日中国,学科分野日趋严重,研究“文学史”的重任,似乎天然地落在中文系教授肩上。换句话说,“文学史”基本上成为“文学教育”而非“史学研究”的重要支柱。问题在于,历经百年书写,“中国文学史”其实已经极少未经开垦的处女地了。此外,我还想提醒,对于“文学教育”来说,“教科书”的重要性很可能被高估了。
理论教育 2023-12-01

现当代中国文学史的反思与重构:民族学和地理学的本质意义

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是现代文学的民族学和地理学问题。人们应注意,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全中国总人口共计13.7亿,内地接近13.4亿,少数民族人口1.1379亿,占全国人口的8.49%。也就是说,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土地面积,超过了广义的西欧。但它至少可以提示,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口、地理、文化、文学资源是庞大丰厚的,绚丽辉煌的,不容低估和漠视的。1906年被认定为吉美索朗多杰活佛的转世,并进入亚玛扎西齐寺学经。
理论教育 2023-12-01

打开文本: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反思

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祛除先见,避免不见,充分打开“文本”,更新文本观念。但如果充分打开“文本”概念,我们会发现其实古人的“文”同西方具有“编织”之义的“文本”相近。而如果我们再打开这种现代文类或文本概念,后退一步,我们也就会有容纳大量副文本和杂文学的空间与心胸。从中国现代文学文本生产和传播的实际来看,从现代文学文本实有的特质来看,我们还需要打开文本的四维。简言之,副文本是既在文本之
理论教育 2023-12-01

《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理论与实践

本项目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依年次序作历史的叙述。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亟待改变这种“以论带史”或“以论代史”的重“论”轻“史”的局面。迄今为止,用编年史的体例编撰中国文学史,仅见于古代文学史的某些断代史的编撰,见诸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撰,本项目尚属首次,因而有一定的开创性的意义和价值。
理论教育 2023-12-01

现当代中国文学史的反思与重构:国际高端学术著作

但世纪初出现的面向上海市民大众的通俗作家,后来被新文学家命名为鸳鸯蝴蝶派的,却没有得到冯梦龙般的幸运。他倡导的“情教”之作,在文学史中还属“正面形象”。其实这仅是“知识精英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之争,并非敌我矛盾。
理论教育 2023-12-01

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的国际高端学术成果

如果现代通俗文学入史,这样的文化社会背景显然都不全面,它必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发展以及所带来的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思潮引入文学史的描述中。因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是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思潮的文学表现。与现代通俗文学关联最为密切的文化产业是报刊、书局和电影。
理论教育 2023-12-01

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反思与重构

准确地说,这是一次自我的追问,我追问的问题有三:提出“民国”的文学而不是继续简单沿用“现代”的文学,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民国”何谓?即“民国文学”何为?最后,我本人致力于倡导文学的民国机制,这样的研究方式究竟来自哪里?
理论教育 2023-12-01

认识香港的方法大揭秘!

张默的问题分两部分,一是关于《文艺新潮》的历史,另一是关于“香港现代诗”的过去与现在。至于第二部分的问答,则聚焦于香港现代诗的“地域性特质”,以及香港将面临的“大转变”与这“特质”的存灭的可能对应关系。“本土性”与其相关的“地域感”,于80年代无论是台湾还是香港,都成为一时惊觉的“身份认同”的疑问。《创世纪》“香港特辑”之后一年,台湾的《文讯》月刊由李瑞腾策划了又一个“香港文学特辑”。
理论教育 2023-12-01

现当代中国文学制度史的潜力及意义

特别是文学史观念的反思与重构,更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自觉和发展。由此可见,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体制)研究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热点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就有写作的可能性。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由于解释者与对象的零距离,解释的新旧对比意图特别明显,解释过程有意识地凸现了中国现代文学所出现的新的意义和形式。
理论教育 2023-12-01

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审美风貌与转型特征

在中西文化撞击交会日趋激烈的近代中国,作为文学实践与创作主体的近代知识分子,在其文化选择的心理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了极为驳杂、矛盾的历史风貌。上述多元并存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急剧变动,给近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对昨日封建帝国旧有秩序的怀恋与对明日少年中国及新时代的向往,同时召唤着近代文学家的文魄诗魂。
理论教育 2023-12-01

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入史:反思与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

从以上分析,少数民族文学入史弱化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不明确,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入史策略必须首先明确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经典作品入史。(一)明确少数民族文学内涵,统一少数民族文学标准,确保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入史。因此,将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划归为少数民族文学是不妥的。首先,少数民族文学作家必须具有少数民族族属身份,这是几代少数民族研究者的共识。
理论教育 2023-12-01

反思与重构,重塑传统文学体裁的地位

[1]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的注重无疑将彻底改写中国文学史的面貌。纵观诸多经过重新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专著,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无一例外,旧体诗词都没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单独成章被收录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中。总的来看,多数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著述都有意或无意地忽视、遮蔽了传统文学体裁在现当代文学中应有的地位。
理论教育 2023-12-01

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国际学术思考

的确,一旦将殖民性的维度带入现代性,问题立刻就会浮现出来。很显然,在受到压制的殖民性空间和时间内,出现了一种反现代性的殖民性。霍米巴巴在文章中专门讨论了福柯的《什么是启蒙》一文,以此说明后殖民视野中的后现代主义的局限。霍米巴巴认为,后现代主义反思西方现代性的问题在于不能脱离西方自身的视野,这种自我反省的结构无法挣脱西方自身的逻辑系统。
理论教育 2023-12-01

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国际高端学术成果

以“读本”为中心,这其实是传统中国文学教育的基本方式。想想《文选》、《唐诗三百首》、《古文辞类纂》等“选本”所曾发挥的巨大作用,就明白“文学教育”并非一定要以“文学史”为中心。以精心挑选的“读本”为中心来展开课堂教学,舍弃大量不着边际的“宏论”以及很可能唾手可得的“史料”,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视野的拓展、理论思维的养成以及分析能力的提升——退而求其次,也会多少养成认真、细腻的阅读习惯。
理论教育 2023-12-01

汉族国民性正面论述的多样共性及差异

相对于同化为日本人的主张,也有的台湾文人反身自省之际,依然持有保存汉族尊严的觉知,他们在中国国民性里寻找其优点,建构其正面论述,蒋渭水、黄得时为个中代表。这个汉民族的三段论显示启蒙型的知识分子所建构的国民性论述,难免落入殖民进步主义的框架,而与殖民现代性有着某程度的共谋关系。
理论教育 2023-12-01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