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文学史”……

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对比

《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小引去年的8月10日至12日,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持的“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终于结束两年的“筹备”,在北大勺园如期举行。称为“小引”,既切题,也是对于诸位作者的尊重。
百科知识 2024-01-25

近二十年北大中文系大众传媒相关学位论文

在这期间,我做过不少个案研究,也尝试过若干综合论述,还指导过十几篇有关“大众传媒”的硕士及博士论文,可以说,对于文学史视野中的“报刊研究”,虽成绩不大,却深知其中甘苦。而各大学的博士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中,多有选择类似题目的。
理论教育 2024-01-25

文学史的创造性与无限性

童心与诗心作为现代中国有数的著名诗人,林庚先生40年代起转治中国文学史。以此童心未泯的天性品读《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以及众多可爱的小妖怪,不再只是研究对象,更是人生路上不可少的好朋友。作者认为,这种不确定性,正是童话的积极因素,“造成了《西游记》中想象的创造性与无限性”。极度的好奇心、无边的想象力,以及对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方式的向往,是童心,也是诗心,更属于保持童心的诗心。
理论教育 2024-01-25

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研究成果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小引一这是一部没有完成而且永远无法真正完成的著作。其中第一个问题引发出此后的研究计划,也可说是此书的胚胎,故全文引录如下:从中国文学研究的状况说,近代学者由于引进和吸收了外国的学术思想、文学观念、治学方法,大大推动了研究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百科知识 2024-01-25

小说家的小说史论:揭示伍尔夫的独特思路

相对来说,伍尔夫的思路,更接近专业的小说史家,其著述自然更得史家的青睐。描述伍尔夫为代表的“小说家的小说史论”,不妨借用其对佛斯特《小说面面观》的评价:如果说他缺乏别人那种权威性的知识,他却享有只有情人才有的特权。此类火炉边闲谈般的“小说史论”,通常被卓有成效地作为小说家的自白阅读。就拿现代中国来说,卓有成就的小说家,其小说史论也大有可观。
百科知识 2024-01-25

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研讨会揭幕发言:图像的北京

图像的北京 ——在“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在北京庆祝建都八百五十周年的大好秋色里,我们聚会在风景宜人的燕园,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缘分。三年前,同样是在这个会议厅,曾成功地举行了“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三年后的今天,我们重续前缘,纵谈“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百科知识 2024-01-25

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

《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序2000年初,由于机缘凑合,我接手中国俗文学学会的工作。今天的文学研究在关注西方思潮影响的同时,不应忽视来自俗文学的影响。他说,现在学术界很重视考古新发现所提供的资料,其实,俗文学中那些以往未被关注的资料也应得到重视。“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好题目。
理论教育 2024-01-25

没有文学史,优秀的文学史家如何反思?

反思“文学史”世人提及“文学史”,可能指的是具体的著作或课程,也可能是相对抽象些的学科,或者知识体系。所谓反思“文学史”,不是指具体作家作品的抑扬褒贬,而是思考整个学科的来龙去脉。一个优秀的文学史家,应当是既“特立独行”,又“体贴入微”。
百科知识 2024-01-25

鲁迅小说史:艺术感觉与史学趣味

艺术感觉与史学趣味迄今为止,小说家之撰写小说史,仍以鲁迅的成绩最为突出。这与胡适本人的学术趣味有关。可这种不满足于名士清谈,对若干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扎死寨、打硬仗,几十年如一日,从事“独立的准备”,凸显了鲁迅的史学趣味。
百科知识 2024-01-25

假如没有《文学史》:编后记(三则)

《文学史》集刊编后记(三则)《文学史》第一辑编后记以文会友,乃读书人本色。1992年7月于蔚秀园《文学史》第二辑编后记值此“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呼声日高之际,这一辑《文学史》集刊用一半篇幅推出台湾学者的著述,颇为“合乎潮流”。因此,每辑《文学史》集刊,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来展开,这样有利于读者的关注与介入。1993年仲夏之夜《文学史》第三辑编后记学者论学,乃分内事,没什么好吹嘘的。
百科知识 2024-01-25

假如没有文学史,新刊《中国文学史》序亦折戟沉沙铁未销!

折戟沉沙铁未销 ——新刊来裕恂撰《中国文学史》序在中国,兼及学堂科目、著述体例、知识系统的“文学史”,肇始于1903年——这一点,因有1903年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为证,一般不会有什么异议。在这一意义上,眼下这部“新刊旧书”《中国文学史》[5],倒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样本。近乎“出土文物”的《中国文学史》,是来裕恂撰于清末民初的中学教材。
百科知识 2024-01-25

中国小说发展史:从金庸到现代

“通俗小说”在中国一、从“金庸风波”说起从世纪初梁启超为改良群治而提倡“小说界革命”,到世纪末小说创作因受电影电视的挤压而开始走下坡路,百年中国,小说即使不算独领风骚,起码也是始终“挑大梁唱主角”。这里就从新文学家对“通俗小说”的界定及评价说起。晚清及“五四”的文学批评家,基本上不用“通俗小说”这个概念。
百科知识 2024-01-25

假如没有文学史:作为学科的成果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后记原本设想为本书撰写一长篇“前言”或“导论”,临到落笔时,发现许多话前两年在新加坡演讲时已提及,再说就有点重复了。本书之所以特别注重“文学课堂”,与笔者在课堂上反省“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对这一“讲授方式”的利弊得失有深切体会,不无关系。
百科知识 2024-01-25

西西的文学作品及其独特叙事风格

戏谑小说与旅游叙事西西是香港著名的小说家,出版过长篇小说《我城》、《哀悼乳房》,短篇小说集《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胡子有脸》等。姑且以狂欢节与戏谑小说的讨论为例:我觉得世界杯足球赛就像文论家巴赫金所说的狂欢节。对于世界的完整性,戏谑小说的策略是正面挑战,而旅游叙事则倾向于迂回出击。“戏谑小说”与“旅行叙事”,只是《时间的话题》中比较成熟的两则。
百科知识 2024-01-25

哲学与考据视野的成果

“哲学”与“考据”视野中的“文学史” ——新版《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序一1933年初,受顾颉刚委托,罗根泽在北平编定《古史辨》第四册《诸子丛考》,并模仿顾编《古史辨》第一册,借长篇《自序》畅谈自家的学术经历及理想。至于“文学史”研究,在罗根泽这里,日后展开为“批评史”与“文学史”两翼。
理论教育 2024-01-25

假如没有文学史-探讨其影响力

在我看来,“文学史”是一门既可爱又可疑的学问。为此,我写过不少文章,质疑国人根深蒂固的“文学史”情结。说到底,有关“文学史”的课程及著述,只是我们进行文学教育的拐杖,并借以逐步进入文学殿堂。如此立说,即便建树无多,起码提醒学生们,作为课程的“文学史”,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圣。那么,反过来想,假如没有“文学史”,我们该如何思考、教学、著述?作为教材的“文学史”,说到底是个人趣味屈服于
百科知识 2024-01-25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