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研究.③,“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系列讲座文集

中国美学流派:儒道两家与儒道情

对于中国美学流派,基本上有三种看法。从中国美学的思想和艺术发展来看,儒道两家是构成中国美学的两大主干,而且这两大主干恰恰形成了一种“儒道互补”的关系。实际上,艺术和审美两个主要问题都有相应的美学学派来进行研究,是中国美学幸运的地方。第二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流派分“儒道情”三大支流。范畴演变说不是把中国美学发展成几流几派,而是寻找中国美学的源流。
理论教育 2023-08-05

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之谜

张法[1]摘要: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应有三种“面相”:首先,是一种文学;其次,是语言的精致化;再次,诗贯穿于文化的一切方面。理解中国文化对诗的规约,是理解中国文化中诗的特质的基础。因此,本文在此提出“诗在中国文化中的本来面目”这一问题,供大家讨论。而恰恰是这种观念妨碍了我们对中国古诗本来面目的理解,同时也妨碍了我们通过诗歌去认识中国文化,认识中国诗歌在中国当代的审美教育和人性培养中本应起的作用。
理论教育 2023-08-05

中国电影研究:易象与电影的艺术表达

既然《易经》以象先行,而电影本身就是象,其意义沟通和艺术表达亦是以象为先,那么我们在建构“易电影理论”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易象的特点。从火风鼎(图18)可以清楚看到《易经》中卦爻符号和实物形象的密切关系。中华文化重艺术诗意想象力,用西方的逻辑无法完全解释。《易经通解》下经六十二小过卦,上卦为雷,下卦为山。
理论教育 2023-08-05

易来研究与中国艺术传统

孔子要宣扬、提升仁义道德,但国家上下似乎对八卦易占更有兴趣,孔子到处碰壁数十年后终于拿起源自卜巫的易来研究,故自称“又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更自称“百占而七十当”。我认为这个推论是有其合理性的,而且儒家最终确实夺取了文化政治话语权,成功打倒觋巫掌控朝政的势力,使中华民族避免成为一个神权之邦,而成了一个儒家的礼仪之邦。
理论教育 2023-08-05

《易经》在西方传播成功

自1730年起,西方便有不同版本的《易经》译本。著名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年轻时曾追随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后因双方意见不合而自立门户,他曾对《易经》深入研究,并在20世纪20年代以易占卦为受精神和心理因素困扰的病人解梦。)荣格自述于20世纪30年代一次以《易经》来替人解困的过程十分有趣。荣格自此对《易经》更另眼相看了。
理论教育 2023-08-05

中国电影史:艺术传统与血脉

事实上,中国电影学派正是从郑正秋发端,经由费穆、李翰祥、胡金铨等电影大家才逐渐确立起来。今天我主讲的题目为“涵泳在古典剧场的血脉中”,这句话出自胡金铨在台湾报纸上发表的一篇访谈。所谓的“中国电影学派”,也正是从郑正秋开始,中经费穆的努力探索与巨大成就,再落脚于李翰祥和胡金铨,形成中国电影美学的经典形态,以及中国电影学派的代表风范。
理论教育 2023-08-05

中国古典诗现代性研究成果

在中国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与电影技巧的相似之处。到此为止,诗歌还是在进行古典式的绵延有序的叙述。“代郡嘶金勒”中的“金勒”是指马辔头,说的是良人远在代郡,骑在马上保国戍边。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事理是一环套一环,是语法关系;而心理往往是跳跃的,有时是混乱的,是没有严格的逻辑可寻的,这也是潜意识、意识流成为现代小说艺术一个焦点的原因。
理论教育 2023-08-05

写意绘画体系及中国绘画精神体系简介

图14写意绘画体系在写意绘画体系的理念中,“气韵生动”在两宋以后成为山水、花鸟画的美学原则,其含义不断丰富、变化、延伸,“气韵”开始泛指一切事物的内在本质与生命状态。综上所论,可以对文人画的本体论做个简单的归纳,图示如下:图17中国绘画精神体系示意图这个系统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精神体系,是以“道”“自然”为本体的精神层级结构。
理论教育 2023-08-05

中国古代诗的功能及影响

中国古代的教育也是用诗歌的形式。中国古代从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法律也不是机械的,要通变,但通变要有灵性。诗歌伴随着中国历代考试。在中国古代,没有西方型的科学,所谓的科学姑且称为中国型的科学。除了哲学、宗教、科学领域,诗的功能还特别体现在中医学里。
理论教育 2023-08-05

中国电影研究.③ 揭示戏曲与电影的关联与转变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曾有一段时间将大量传统戏曲重新翻拍成电影,其中一个经典便是越剧电影《红楼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只有八部样板电影,这些同样也是戏曲电影。应云卫导演的《周信芳的舞台艺术》《追鱼》等,吴永刚导演的《尤三姐》《林冲》,黄祖模导演的《情探》,也是中国戏曲电影中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在上述戏曲电影中,电影是作为传播媒介出现的。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有一段时间戏曲电影走下坡路。
理论教育 2023-08-05

中国电影研究-写意理论的形成及影响

文人写意理论的形成与魏晋玄学密切相关,或者更准确地讲,文人写意理论就脱胎于魏晋玄学。“意象”是写意绘画的理论基石,也是文人画的造型观念。中国绘画中的“写意”概念尽管此时并未被正式提出,但“以形写神”“拟太虚之体”“立万象于胸怀”等理论的提出,其实已经成为“写意”概念呼之欲出的前奏。总之,从魏晋画论的“贵神尚意”到石涛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清晰地标示出中国文人写意绘画体系的性质、理想、形态与品位。
理论教育 2023-08-05

中国戏剧与电影相互影响的历史解读

中国现代戏剧与电影关系密切。戏剧家洪深、田汉、陶晶孙、陈楚淮、向培良等人,都大有挖掘戏剧电影化潜能之自觉,其尝试或可称轰轰烈烈。也正是在这个改写中国艺术历史的绝好时机,一些敏感而不乏睿智的戏剧家开始了悄无声息的戏剧运用“电影化”手段的尝试。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戏剧家而言,戏剧“电影化”的实验是石破天惊的,也是需要高度艺术智慧和创新才干的。
理论教育 2023-08-05

中国电影中民族音乐的魅力

电影中的意境,因受观众内心独特审美感受的影响,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抽象体验。因此,音乐能与画面一道完成电影中意境美的营造。民族音乐在电影当中的运用相当常见,如冯小刚导演的《天下无贼》中,用的就是一首民歌改编成的主题曲,“山清水秀太阳高,好呀么好风飘”。作曲王黎光是把民族音乐,特别是民间歌曲,应用到他自己的影视作品中最成功的人。
理论教育 2023-08-05

中国电影研究系列:赋体在中国电影中的威力

赋体,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以赋体做得好,可以带出比兴的含义,在电影里面常常有这种情况。我们来看《黄土地》的开头,这是一种赋比兴,描写黄土高原的天高地厚。以上树木的赋体就可以带出深刻的意义。所以在电影中,尤其是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往往只要赋体做得好,就兼具比兴之美;如果还刻意强加比兴,就很容易过火。
理论教育 2023-08-05

中国电影传统划分方式及艺术与传统关系

伦理情节剧——以家庭为中心,采用传统情节剧的模式,表现道德冲突并折射社会矛盾。这种划分对电影本身的遮蔽是值得警惕的。从20世纪20年代的但杜宇、洪深、史东山一脉,到30年代的诗化电影,再到40年代的文华公司,还有“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式电影和80年代的“影像美学”,90年代的艺术片及21世纪以来的青年导演探索,都可以划分到意蕴派中。
理论教育 2023-08-05

中国艺术传统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及话剧与电影的关系

话剧和电影的关系是天然的。在1905年到1930年间,电影受文明戏和话剧的影响比较大,所以电影叫“影戏”也有这个原因。民国时期的很多话剧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如曹禺的大多剧作都被改编成电影了。因为话剧有自己的规定性,如戏剧性,它跟电影是有差别的。它们既是技术主义的代表,同时也是戏剧电影。也有人认为,这些都是新中国的经典电影。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话剧史和电影史。中国戏剧和好莱坞电影实际上有相似性。
理论教育 2023-08-05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