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时期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早期电影

都市现代性危机中的损害与被损害的女性

一句话,羡慕与怨恨相互交织的心态构成了中国人现代性体验的基调。都市,作为现代性生活的空间场所,是现代性的产物和标志。清末民初中国人对都市的态度,很明显地体现出后发现代性国家对现代性的怨羡心理。
理论教育 2023-07-07

中国古代传统性别秩序的构建及变革

中国传统性别秩序的确立,是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在性别关系上的反映与体现。此外,中国传统性别秩序是由多方面、多层次要素所形构而成的综合体,通常与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等制度交融混杂,并体现在思想、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这种篡改一方面去除了男女两性关系最自然的那部分,也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性别格局。
理论教育 2023-07-07

重新定义婚恋模式:推崇新式关系的重要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伴随着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以及个性解放、人道主义思潮的高涨,新式的婚恋模式和两性关系成了社会上的一道新风尚。[111]自由恋爱风气的普及,男女交往模式的变化,新式婚恋模式的形成加速了新的性别体系的建立。在自由恋爱、反对儒教禁欲主义和包办婚姻的社会语境中,爱情逐渐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对爱情的歌颂随处可见。
理论教育 2023-07-07

中国古代性别观念初探

中国传统的性别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文化系统,绝不是简单地用一句“男尊女卑”就可以概括的。在这一章节中,笔者首先对中国传统性别观念谱系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总结一下中国封建礼教思想作用于女性的身体和精神的结果,从而尝试探究近代女性解放运动得以发生的自身原因。接下来,笔者将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同情女性的观点加以分类和整理。
理论教育 2023-07-07

中国古代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一)中国古代女性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微弱表现追溯中国性别观念的源头会发现,中国两性关系的探讨从一开始便被置入了宏大的宇宙背景之中。以儒家为代表的“男尊女卑”性别观尽管强大,但是还有道家的“贵柔”思想对其加以牵制。随着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施行,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观念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并一直延续下来。
理论教育 2023-07-07

中国早期电影中的花木兰现象:功成返家

受到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当时的中国电影对女性的想象也显得相当暧昧和矛盾。在将殷明珠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一笔带过之后,这两篇文章都将她的人生价值归结到作为但杜宇的“贤内助”的身份上。一个女性角色,出于帮助男性的直接目的奋斗、牺牲,顺带着达到了利国利民的效果,然后及时回归家庭,这成了中国早期电影创作的一个固定模式。
理论教育 2023-07-07

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现代性与女性主义的探索与反思

对中国而言,“清末民初”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新旧变更的转折时期。以上这些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现代性可被称作社会现代性,它至今仍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现代性国家现代化事业的主导理念。审美现代性产生于社会现代性的母体中,两种现代性彼此尖锐冲突又相互密切依存。(二)清末民初中国现代性的特色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国门,也掀开了中国社会被迫现代性的序幕。
理论教育 2023-07-07

清末民初女性主义思潮的关键焦点及研究

西学东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便是平等观念的引入。作为女性主义思想的根基,两性平等观念的引入影响并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妇女运动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轨迹。在这些探讨妇女问题和妇女观念的著作及期刊中,几乎都涉及了基督教的男女平等思想。早期维新派在论证男女平等思想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经常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大量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佐证自己的理论。
理论教育 2023-07-07

明星制度的成熟与危险的异化

“明星制”是电影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影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准。中国早期电影明星制虽然比不上好莱坞那样成熟和完善,但明星制的一些运作手段已经广泛运行在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成为中国电影现代性的一大标志。在电影之外,女明星以话题者身份出现于影迷杂志和通俗报刊的报道中,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观众跟明星之间的关系不再被认为只是工业操纵后的结果,而是一种文化认同。”
理论教育 2023-07-07

女性性权利的崛起与性道德革命

在中国传统社会,“性”是一个属于道德范畴的概念。封建社会中,女性是男性的私产,男性对女性贞操的掌控意味着对女性的绝对支配地位。自晚清以来,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传播,女性贞操观念开始受到质疑和冲击,女性性权利的正当性逐渐受到认可和尊重,新式的性道德和性规范开始形成。所以,“性”所蕴含的自由本质成为新式知识分子批判封建礼教的重要武器,性道德革命在清末民初社会中具有反传统的意义。
理论教育 2023-07-07

非性别化的能指:女性苦难民族的象征

如同一把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民族危亡成为每一个国人必须面对的切身性难题。体现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这一时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大多作为一个政治符号存在于文本中,对被损害的女性形象的呈述对应着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现实境遇。在电影创作中大量出现的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女性形象成为国家衰亡的性别象征,显示出当时的社会思想对中国在世界体系中被降到“阴性”地位的恐慌和焦虑,突出强化了国族忧患与危机感。
理论教育 2023-07-07

姿色救国:男性赋予女性的历史使命

在这里,无视国家利益等同于身体的失贞。在号召女性参加革命的社会动员中,电影创作者一直在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女”/“烈女”情愫,不断赋予女性的生命与牺牲以道德/政治意义。梅丽兰拦住总统的汽车“告御状”,将财政总长梅国鲁卖国借债的恶行暴露出来,这一行为同时达到了报父仇、救爱人、救国家三个目的。胡氏女子为了报父仇,先是嫁给了武的卫队长为妻,以接近武。
理论教育 2023-07-07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现代性与电影的关系

所以,讨论清末民初的中国现代性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精英的论说、国家政策的颁布、经济制度的改革、生产方式的转型以及武装革命的成就与牺牲等层面,也应当给予所谓“现代生活”体验以足够的重视。一般认为,中国文化现代性的起源和五四运动以及白话文运动紧密相关,而“白话现代主义”这一观点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发生点提前了20多年。在清末民初中国大众的认知和体验中,电影是与现代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理论教育 2023-07-07

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及优化探讨

在当前我国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中,此类研究比重最大。张霁月的《新中国革命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寓言》系统分析了30年间革命题材电影的女性形象塑造及女性叙事表达,以此探究新中国女性解放的历史。姜丽芬的《大师影像女性世界》对博格曼等知名导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加以梳理和评价,书中还有对女演员、电影文本的个案研究。类似主题还有杨静的《美国电影塑造的中国女性形象:》。
理论教育 2023-07-07

解析女性在革命中的政治象征作用

去性别化处理最极端的方式就是对女性进行“男性化”塑造。无论从服饰、发型还是精神面貌上,该形象都力图打破电影创作中男女二分的视觉惯例,以男性装扮来武装女性身体,从而赋予了女性参加革命事业的资格。究其实质,女性形象的男性化倾向源自当时男性知识分子对女性解放的一种怀疑态度和犹豫不决。与其他两类女性相比,这些女性身上缺乏现代女性所应该具有的情感性和自主性。作为一次革命功利主义的实验,新女性
理论教育 2023-07-07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