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观看范式的重构

新媒体环境中视觉感性观看范式的重构

人们已经不愿意再看见庸常的现实世界,所以当摄影、电影、电视凭借高科技手段,把一个人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发现”出来的时候,人们必定形成了惊异、震颤的心理体验。电影、电视抑制了膜拜精神,崇高和礼仪的功能让位于展示功能,这些变化使得视知觉也随之变化。所以,人们往往在沉浸的时候由于身体和意识无法统一,沉浸性的体验会被打断而回到“现实”,使得审美感受无法流畅地延续。
理论教育 2023-11-04

新媒体环境下视错觉到视知觉再到视幻觉的重构

利用视知觉系统的特点,结合观看心理,创造有意的视错觉,是有效的观看机制形成的原因。如果说“视错觉”是探求视觉的物理机制,追求法则之下的确定性,那么“视知觉”则是考量视觉的生物功能,颂扬肉身之眼的奇异性。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建立在摄影术和电影蓬勃发展的时期,他认为“视觉”是一种“思维”,他反对长期以来“知觉与思维割裂”,视知觉就是以视觉为纽带,视觉功能和知觉共同完善,相互补充。
理论教育 2023-11-04

新媒体环境下的观看范式重构

本书所研究的是观看范式而不是观看方式,是因为前者的内涵与外延更加丰富。研究“观看范式”首先要廓清“范式”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伯格的“观看之道”本质上就是一种视觉范式。观看范式的提出是对视觉范式的进一步细化。此外,为了区别众多研究侧重于对观看认知维度的论述,本研究特意加强了观看与审美之间的联系,把对观看范式的表述限定在审美层面上。
理论教育 2023-11-04

新媒体环境下观看范式:全感官的互融与触觉的影像

在他的学说中,生理因素被引入,他强调视觉与触觉的互融在观看中的作用,他认为两者在过程中须臾不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视觉和触觉开始不再对立,触觉召唤起身体各感官尤其是触觉的感受,引发人的身体记忆,形成人们在观看时的感官性体验,这便是触觉的影像。她的观点对观看心理的拓展很有理论价值。
理论教育 2023-11-04

新媒体环境下观众研究引领媒介传播路径的变化

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的观看行为受现代传媒和商品社会消费主义的影响,使媒介传播的研究路径产生了变化,开始转向媒介文化和观众研究,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如加拿大学者哈罗德·英尼斯的“媒介偏向”理论,英尼斯在对传播史的研究中发现了媒介的偏向性,他认为历史是一个时间范畴,传播是隶属于空间范畴的,媒介巧妙地将时间与空间有效地融合起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介就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偏向性。
理论教育 2023-11-04

数码化身的发展与虚拟现实的形式-媒体技术与人体结合

化身是观看者希望摆脱肉体局限,进入虚拟世界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印度教也注重化身,他们认为黑天就是守护神的化身。根据新媒体研究学者黄鸣奋的梳理,他认为数码化身的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在功能上呈现出不同的发展侧面。在本书当中,强调数码化身未来发展的存在形式——虚拟现实的世界的用户化身或者是媒介技术和人体的结合,它是一种类似半机械半人类的混合体。
理论教育 2023-11-04

新媒体环境下观看范式的改变

人们在发现中逐渐习得空间经验,观看被媒介化后,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被拓展,开始认识到空间本身属性的多样性。自此,人们的空间经验脱离了经验主义的束缚,进入到新的认识当中。黑格尔在对空间转向的描述中,多次提到了观看、目光、凝视,在他的提法中,这些观看方式变成了调查认知、审视的机器,视觉中心被认为是一种可以知觉的认识空间的经验。到了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为空间经验的动态转向提供了助力。
理论教育 2023-11-04

新媒体环境下福柯权力观看的重构

福柯的全景敞视监狱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观看”,代表了阶级社会,表现眼睛作为一种权力器官所进行的权力机能。[20]福柯把权力看作一种制度性的规训力量。全景敞视监狱对空间进行了有效的划分与安排,位置的不同导致了观看的不平等性。在这里,全景敞视监狱代表了一种特殊的观看情境,在这样的观看中,形成了观看和被观看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理论教育 2023-11-04

新媒体环境下观看范式的研究成果

人们发明了各种媒介手段去拓展自己的观看能力,在观看范式的历史演进中,观看的媒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一种新的观看范式被构建起来,可以这样说,新媒体技术使得观看行为被彻底媒介化了。因此,本论题把观看行为纳入“观看范式”的研究范畴当中,通过把不同时代人们的观看方式及其视觉观念的嬗变当作研究对象加以梳理,找出其内在的逻辑线索,进而研究这个视觉文化系统。
理论教育 2023-11-04

新媒体环境下观看范式重构

格雷厄姆的作品是新媒体环境空间形态的一种隐喻——在真实和虚拟之间的区分逐渐消失之时,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不清。感知方式进一步模糊了原来的空间领域,在媒介呈现的景观中,公开的共有空间和隐秘的私人空间都失去了边界,形成了新的空间秩序。在新媒体的介入下,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产生错位,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产生了边界模糊。
理论教育 2023-11-04

数码化身是如何存在的

化身就是虚拟社会中对这种愿望的满足。这些化身表现出的特质是分裂的、颠倒的、模糊的。当然,目前我们所说的数码化身的主体性还远没有达到完全意义的自发、自觉与主动的程度,但是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后人类”是虚拟化身的终极形态,表现为一种可杂交的、可渗透的、混合与复杂的实体存在。超人主义者认为,人类并非是我们进化的终点,而仅仅是一个开端,人类有变化的潜能,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
理论教育 2023-11-04

新媒体环境下观看范式重构:视框的变化

视框按照经验可以划分为“生理视框”和“物理视框”。因而,画框才被称为一个“窗口”,观者通过这个窗口看到另外一个世界。屏幕和画框一样,是视像与现实的空间边界。德里达的表述中还有一个词“播撒”,也是新的视框所呈现的特点。超文本的因异而延,和随之产生的因延而异,使得我们的阅读从一个页面到另一个页面,也就完成了从一个语境到另一个语境的过程。
理论教育 2023-11-04

重构观看范式:瞬间凝滞与时空存留

[11]观看媒介发展的历程与摄影艺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的观看范式向前演进,突破了长久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全景式凝视方式。[16]摄影是眼睛的胜利,视觉的中心地位进一步被加强,观看享有了特权;但同时摄影也是眼睛的失落,肉眼开始备受怀疑。摄影代表着科技理性,当时的人们相信技术能解决观看的所有问题,尤其是电影的发明更加使人们确信不疑。
理论教育 2023-11-04

哲学领域视觉符号研究成果

它的诉求在于要求人们绝对客观,摆脱个体视觉的主观性。总的来说,符号学以符号或代码,以文本图像为研究重点。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从梅洛庞蒂到其后的萨特,这些现象学理论学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观看的理论论述,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视觉符号的结构研究已经成为观看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此外,符号学者罗兰·巴特使用符号学以及现象学的方法讨论摄影,扩展了视觉文化研究的视野。
理论教育 2023-11-04

新媒体时代下的自然时间与媒介时间

人的时间观念从农耕文明时期的自然时间观逐渐向工业文明的钟表时间观过渡,直至发展到现如今新媒体时期的媒介时间观。中国的天文历法、二十四节气代表了人们时间观念的成熟。比如在中国,很多家庭把晚餐时间和《新闻联播》的观看时间重叠在一起,片头曲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它与自然时间的那种与身体的亲密感不同,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时间的人格化是以个人化的主观感受为特征的。
理论教育 2023-11-04

新媒体环境下观看范式的重构效果

但是在新媒体技术中,视觉的可能性被重新规范和界定,观看流程的块茎化正是新的观看流程的体现。而块茎则体现出超文本的多元化,非等级、非线性、去中心化、去层级化的特点,现代的时间观念被认为没有同一性和绝对性。传统的文本因为只有单一的路径,所以它被看成是平面的;而超文本具备多重路径,它可以被视为立体的。
理论教育 2023-11-04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