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从现代性到媒介学

现代性与殖民性:双面一体

拉美的“现代性/殖民性”研究提出一条理解拉美乃至世界的社会历史建构现实的思路,有助于从理论上深入思考“去殖民性”研究。不过对拉美地区而言,这种“发现”意味着一种文化、知识与价值观对另一种的“掩盖”,即伊比利亚和西欧文化对拉美本地文化的“掩盖”。
理论教育 2023-11-22

42号楼读书会:学术讨论《普通媒介学教程》

黄典林[1] 等2016年4月15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42号楼读书会”第一期在传播研究院会议室举行。读书会由2015级传播学博士生张凯滨主讲《普通媒介学教程》一书,传播研究院黄典林老师主持,陈卫星教授作为读书嘉宾参加了读书会,30多名师生旁听了此次读书会并参与了学术讨论。应该说,从德布雷先生的这本书的标题,大家就会自然联想到索绪尔那本名著《普通媒介学教程》,由此可见作者对媒介学的自我期许。
理论教育 2023-11-22

西方媒介化研究与中国媒介学的概念辨析

王琛元[1]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介”和“媒介化”逐渐成为西方传播研究的关键词。本文认为,可将以“媒介化”和以“中介”为关键词的研究整合为“媒介化研究”。“媒介化研究”代表着传播学者超越既定传统,回应现实变迁的努力。从传播研究的意义上讲,“中介”是一切人类传播活动的普遍特征。
理论教育 2023-11-22

西方媒介史中的作者和阅读:幽灵的浮现

黄华[1]摘要:本文主要在媒介史的脉络中考察作者身份的确立过程,以及对“作者之死”的另一种解读。经由媒介的转换来看载体、技术对建构“作者”意识的影响,既有推进也有阻碍。和断言“人的死亡”类似,福柯也声称“作者已死”。若无“生”,遑论“死”,“作者”这一身份的历史性生成和媒介的关系,有可能是表达“作者之死”的另一种进路。以传统导向为主的社会中,此前的
理论教育 2023-11-22

戊戌维新报刊起源: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朱至刚[1]摘要:本文试图从士林的聚合形式与群体共识,探究戊戌时期维新报刊的生成缘起。但在京沪强学会相继因为成员的内争引来外患,进而被叫停以后,“因会设报”也就不得不变通为“寓会于报”。
理论教育 2023-11-22

现代性媒介:殖民性的黑暗面

对图尔敏而言,现代性的隐藏议程流淌在工具理性之后的人文主义河流中。在我看来,现代性的隐藏议程是殖民性。我的基本观点是:“现代性”是一种欧洲叙事,其有不为人知且非常隐秘的一面:殖民性。换句话说,殖民性是现代性的组成部分:没有殖民性也就不存在现代性[6]。因此,自16世纪开始,出现了去殖民性的思考和实践方法,它们成了对被投射于非欧洲世界中的现代欧洲理想之压迫性和帝国主义倾向的回应。
理论教育 2023-11-22

中国农村多样化政治参与:社会资本与媒介使用

本研究试图为理解中国农村的政治参与的状况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供帮助。中国报纸在社会民主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接触大众传媒对知晓公共事务的影响强于对社会政治参与价值观的影响。为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观察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系统传播环境中,社会资本和媒介使用是如何影响中国农村的多样化政治参与的。
理论教育 2023-11-22

党报读者来信版面演变:从批评制度到国家政策

1950年6月该栏目改版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报刊的读者来信栏目开始成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具。随着通讯员制度与读者来信制度的发展,读者借由报纸解决个人问题的现象逐渐消失,《南方日报》的读者来信版面从解决读者私人问题,逐渐转变为体现国家意志、推行国家政策。创刊之初每天出报对开黑白四版,平均发行量16 967份。
理论教育 2023-11-22

媒介学:从现代性到新视角

作者坦言,媒介学是“认识的新形式,而不是知识的特殊来源”。媒介学从精神工具的技术细节入手,起底文化与政治的变化图景。这种双重身份可以《普通媒介学教程》中译本为例予以说明:纸张是其思想的物质载体,印刷文字是其思想的符号化方法;其思想的社会编码由法语转译成中文,而书籍得以流通则由出版社这一社会机构网络予以支撑。传播与传递的差异之一就在于前者仅注意到可见的工具,而后者兼顾媒介的双重性质即工具和机构。
理论教育 2023-11-22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