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 史态类新闻研究(修订本)

史态类新闻特点: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研究

什么是史态类新闻,前面已对其定义进行了一定的描述,那么它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从这样广义的范式概念来看,中外新闻传播显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范式。史态类新闻的实践及其概念化,本质上是对我国当前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范式的理论概括。作为一种新的传播范式,史态类新闻具备新闻的不变内涵,即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以此为前提,再去寻找史态类新闻独有的特色,就会发现,其独特之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理论教育 2023-11-22

意识形态化媒介:深层机制揭示意义共振

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警、法庭等官方机构;一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即国家机构和社会职能,包括宗教、教育、媒体、党派、家庭、工会、文化等民间组织。它的功能在于把个体“询唤”为主体,使其臣服于主流意识形态。
理论教育 2023-11-22

悬念与延宕策略的结合: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研究现成果!

很显然,“悬念构成了节目的关节点,随着悬念的出现、发展和结束,节目也完成了自身的起承转合”[56]。悬念式的导语引起了受众的好奇心并刺激了受众的探究心理,这些兴奋点一旦被激发,对尚未获得答案的信息就会欲罢不能。“兴奋点”是报道的“看点”或是“卖点”,是新闻报道能够与观众注意力进行交易的重要砝码。观众的快感也恰恰来自过程。中国章回小说和评书的最大特征就是善于建构这种悬念。
理论教育 2023-11-22

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全知、限制与客观视角

关于叙述视角的分类,一般人采用热奈特的划分,即全知视角、限制视角和客观视角。客观视角是叙述者所知少于故事中的人物所知,是比较客观的叙事视角,具有较强的逼真性和客观性,托多罗夫用“叙述者<人物”公式表示,热奈特称之为外聚集。复合视角指叙述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叙述中安排合理的视角转换,从而使叙述超越了某一单一视角所限定的信息,托多罗夫称之为“观视点的变化”,热奈特称之为“变音”。
理论教育 2023-11-22

重构传承民族精神-史态类新闻与主流话语的意义共契

[13]同样以报道过去具体事实为主的史态类新闻也因配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而得到了空前的重视,那么,史态类新闻是如何建构记忆最终达到与主流话语的“话语共振”呢?新华社开设《长征胜利80 周年》栏目,以融媒体形式呈现推出。《解放军报》隆重推出16 个版的《征程万里 不忘初心——纪念长征胜利80 周年特刊》,带领读者通过阅读经典的方式铭记历史,继续前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连
理论教育 2023-11-22

多元化发展的史态类新闻:形式创新与社会批判

在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一定的度,并具有国际视野的基础上,史态类新闻必将走向多样化的发展。多元文化并存体现为多种形式。王一川认为可将现在的文化形态归结为四种,即主导、高雅、大众、民间文化。随着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主体性意识逐步增强,史态类新闻的题材开始趋向多样化。我国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影响史态类新闻的种类也趋向多元化。因而这种文本也有三个主要特征,即形式创新、社会批判和个性化追求。
理论教育 2023-11-22

新闻由头:借助历史纪念日与时间节点,复活史态类新闻

而这一联系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由头。“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另外,新闻由头还是新闻事实的有力证据,是新闻发布的依据或契机。于是聪明的记者就借新闻由头挖掘历史中潜在的新闻。史态类新闻之所以能成为新闻,就是其借一个新闻由头在一定环境下复活,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历史纪念日或重要的时间节点,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正当的、文化层面合理的新闻由头”。
理论教育 2023-11-22

文化记忆中的史态类新闻研究-方法与分析

本书试图运用文化研究中的文本分析及相关方法,从理论和功用层面对史态类新闻进行学理性透视。进而分析其独特的内涵即报道事实静态化、借新闻由头而复活、具有清晰的认知性等。[3]谭嗣同:《湘报后叙》,载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97 页。[8]方汉奇:《报纸与历史研究》,载《历史档案》,2004 年第4 期。
理论教育 2023-11-22

新闻叙事与文化传承:史态类新闻的重要作用

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给了我们参考答案,那就是需要不断地回忆历史事件来论证“集体”现状的合理性。而史态类新闻则通过对历史具体事件有选择地报道,与主流话语共同建构文化记忆,使文化精神得以传承。长征精神的再现,融媒体的历史责任和文化传承于一体,也充分显示了媒体在构筑道德建设中的强势作用。在此,笔者借用陶克先生关于这个特刊的分析来论证史态类新闻对文化记忆的传承。
理论教育 2023-11-22

传播者角度下的传播价值-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

这种强调文章教化功能的传统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中国近代报业产生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清末,因此,中国最初的新闻传播者就自觉地秉承了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的精神,利用报纸对民众进行宣传教化。
理论教育 2023-11-22

史态类新闻的文本叙事: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研究

[2]那么,新闻文本是否具有叙事性?而新闻叙事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新闻话语,并通过对新闻话语结构特征的认识,来确认新闻叙事对于文学叙事的独立性。[4]由于新闻叙事策略是为了完成新闻叙事行为,达到叙事效果而使用的话语建构策略,因而本章根据史态类新闻的文本特点着重从文本结构和叙事策略两方面进行探讨。
理论教育 2023-11-22

史态类新闻研究:真实与虚构交织的新闻故事

也就是说,故事既可以是真实的事件,也可以是虚构的事件,因此,报道真实的过去事实的史态类新闻也是故事。就像句子的扩充或缩写一样,导语是标题的扩充,新闻故事是导语的扩充。由此可见,新闻故事是对客观真实的新闻素材编排的结果。这说明,任何新闻事实都是在一定的场景之中发生的。(二)所引发的反应与后果新闻核心事实所引发的反应与后果是对新闻进行的补充说明,其功能如同句子的补语。
理论教育 2023-11-22

新闻研究:成为受众的参照坐标

[54]而人类个体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所获得的正反两面的经验成正比的,仅仅从个体有限的经历中学习远远不够,还需要借鉴他人的经验,就是以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正如前面所论,历史是时间经验的意义形成。虽然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民族过去的经历作为一种社会的沉淀仍然给今天、明天的生活以某种历史规定性和参照性。但类似的经验虽不具有严格的指导作用却可以给人们以启示参考的作用。
理论教育 2023-11-22

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实现观众审美期待

史态类新闻就大量借鉴这种手法给受众带来了新奇感,进而实现受众的审美期待。陌生化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其目的就在于突出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二)惊叹、愉悦——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史态类新闻“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得文本与读者有一定的“审美距离”,而这些又恰恰成为文本的一种“召唤结构”,召唤着读者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去阅读、去欣赏,从而缩小与文本的审美距离,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
理论教育 2023-11-22

新闻资源拓展与利用:显性与隐性新闻资源的开发

事实上,从新闻资源本身的存在状态来看,有显性与隐性两类。显性的新闻资源就是那些可利用价值比较明显、容易被人们发现的新闻资源,如具有显著报道价值的新闻线索。由于这种新闻资源不易被发现与争夺,对媒介主体而言,一旦加以开发往往具有独特价值,取得不同凡响的收效。于是在坚持争抢第一时间的同时,各家媒体都大力开发隐性的新闻资源。
理论教育 2023-11-22

新媒体视角下史态类新闻的发展成果

二是激活了以往被传统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湮没的信息需求与偏好,增大了史态类新闻的消费群体。但同时众声喧哗也带来了史态类新闻发展中的噪音,一是因片面追求独创性而成为复古表演秀。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良性发展史态类新闻成为我们思考的关键。
理论教育 2023-11-22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