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学通史.秦汉卷

中国兵学通史:四大兵种与骑兵时代的到来

步兵是秦汉时期数量最大的兵种,在汉武帝大规模发展骑兵之前,是军队的第一主力兵种,秦始皇陵出土的绝大多数武士俑为步兵俑就是例证。骑兵在秦汉时期称为“骑士”,是当时军队主力兵种之一。汉武帝登基后更是推行“马政”,发展骑兵,其重点发展骑兵的直接动因是反击匈奴的侵扰。由此可见,骑兵的发展及其在作战中的突出地位,是秦汉时期兵种建设上最大的特色,它标志着中国军事学术史上骑兵时代的到来。
理论教育 2023-08-11

中国兵学通史:秦汉时期的优越地理环境

[20]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秦汉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统一大势的形成以及相关统一战略的成熟是具有深远影响的。这就构成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赖以存在的自然条件。其次,独特的地缘环境又为国家统一规模的扩大、统一层次的提高,提供了优越空间与强大后劲。另外,中国固有的地理环境也具有制约国家统一的不利因素,尽管这仅占次要的地位。
理论教育 2023-08-11

汉军在楚汉战争中的战略方针

楚汉战争由此而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韩信的指挥,使楚的东方、北方之地完全落入汉军之手,汉军遂完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战场的主动权至此已转移到汉军一方,楚汉战争的战略格局与态势已面临全面的改变。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楚汉战争至此降下帷幕。刘邦以弱小的力量,在楚汉战争中战胜强大的楚军,除了政治上注重争取人心和团结内部外,军事上的胜利主要在于对战略全局处置的适当合宜和作战指挥的高明正确。
理论教育 2023-08-11

中国兵学通史.秦汉卷:主题转换的关键

秦汉兵学所体现的,就是显著的封建大一统时代特征,表现之一是学术兼容趋势的进一步增强,表现之二是兵学旨趣从“取天下”向“安天下”“治天下”的转变。兵学主题的转换,乃是秦汉时期值得重视的兵学文化现象。这一特征在秦汉时期唯一一部流传至今的完整兵学著作《三略》中有集中的反映。这就是所谓的“逆取顺守”“文武并用”,也可以说是秦汉时期兵学发展的又一个重大特色之所在。
理论教育 2023-08-11

秦汉时期大一统情结在中国兵学通史中的探讨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秦汉时期各类文化创造活动对“大一统”精神的讴歌与弘扬。又如司马迁撰著《史记》,其初衷也是为了弘扬振奋“大一统”的时代精神。[58]可见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实际上就是为了载“明圣盛德”,对“大一统”政治局面进行热情的讴歌。
理论教育 2023-08-11

中国兵学通史.秦汉卷:解读大一统概念及其演进

“大一统”的本义是以“一统”为“大”。换言之,“大一统”就是高度推崇和颂扬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也即对“一统”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后来也有人将“大一统”的“大”理解为形容词,认为“大一统”就是“大的统一”“高度的统一”,即描绘、形容统一的程度或规模。[6]此处何休所说的“大一统”指的就是统一的规模与程度,是上述“大一统”的第二层含义。“大一统”所包含的具体内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有所丰富发展。
理论教育 2023-08-11

邓禹取天下策的战略思维及其意义

邓禹分析了王莽改制引起天下大乱后的形势,认为天下纷争混战无主的局势,正可利用来建立大有为之业。邓禹的“深虑远图”与刘秀的志在天下可说是不谋而合,所以邓禹劝刘秀珍视这一难得的良机,重视河北这一新兴地区的战略地位。王夫之称其“以柔取天下”,正窥透了个中信息。
理论教育 2023-08-11

中国兵学通史:以长城修筑为核心的军事工程结果

秦代长城的修筑,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共达12年之久。长城并不是一道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燧相结合的军事防御体系。有了这两项基础性设施,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遂得以充分发挥。秦汉时期长城修筑是国防建设上的大事,在兵学发展史上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中原农耕民族对付草原游牧民族武力侵扰的军事手段之一,长城的战略防御地位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理论教育 2023-08-11

秦始皇兵马俑:中国兵学通史第二节

1974年考古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我们今天深入研究秦代军事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整体布局能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秦代兵学的概貌及其特征。这一原则,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布局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我们认为,秦始皇陵兵马俑,不论从宏观考察,还是从微观剖析,都体现着奇正结合、出奇制胜的兵学基本原则。秦始皇陵兵马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一原则的实物诠释者。
理论教育 2023-08-11

《中国兵学通史.秦汉卷》:兵书分类及学术价值概述

秦汉兵学发展的又一个显著标志,是对兵书的分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型兵书学术特色的揭示与总结。在划分兵书种类的基础上,刘向、任宏还就每类兵书的军事学术特点加以分析和总结。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一学派主要是讲求战术,注重作战指挥艺术的。这表现为《墨子》一书对守城防御作战的器械装备和具体战术做了充分的论述。
理论教育 2023-08-11

中国兵学通史:兵儒合流的内涵与意义

在兵家与其他诸子互补融合的过程中,兵儒合流也许是最重要的内容,并带来了最富有意义的贡献。可见,儒家民本思想在当时已深入渗透到兵学著作之中,兵儒合流正在循序展开,成为不可逆转的文化现象。这些情况表明,兵儒合流不仅是兵家的选择,同样也是儒家的追求。当然,战国中晚期的兵儒合流,尚处于初始的阶段。自西汉中叶起,随着整个社会政治、文化形势发生根本性的转折,战国中晚期的兵儒合流也逐渐走向了成熟的阶段。
理论教育 2023-08-11

《中国兵学通史:秦汉卷》对大一统观的研究

于是《公羊》的“大一统”,其实质便成了天下统一于周的“大一统”。在当时,《公羊》学是儒家“大一统”理论的主要载体,它使这一理论更加系统化、精细化,成为适合当时封建统治需要的最高政治思想纲领。汉代儒者继承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重视揭示《春秋》中有关“大一统”的微言大义,乃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理论教育 2023-08-11

中国兵学通史:秦汉时期统一战争的战略指挥

尽管秦汉历史上的统一战争的战略指挥表现形态与现代意义上的战略指挥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其基本性质与一般规律则是一致的,至于战略指挥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所具有的地位,更是没有区别。秦汉历史上任何一次统一大业的顺利实现,都建立在其战略指挥高明正确的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我们要全面总结秦汉历史上统一战争的基本经验和现实启迪,就不能不深入考察统一战争战略指挥的主要表现及其重要特点。
理论教育 2023-08-11

光武帝刘秀的政治智慧和驭将之道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算是首屈一指。然而,笔者以为有一个因素更不能忽视,这就是刘秀的雅量与睿智,这既是他道德的境界、人格的魅力,更是他制胜的源泉、成功的秘诀。正因为刘秀有过人的雅量,所以他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宽容与仁慈。不久卓茂老死,刘秀素服车驾,为卓茂送葬。严光是刘秀的老同学,当年求学长安京师时,两人朝夕过从,情同手足。
理论教育 2023-08-11

中国兵学通史中何休与今文经学家的兵学观念一览

何休本人并不是军事家,因此他的军事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何休主张“义战”,在很大程度上是《公羊》学“大复仇”理论的应有之义。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何休等《公羊》学家不得不强调“义战”的概念,肯定“义兵”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理论教育 2023-08-11

夷夏一体与统一战略的民族意识在中国兵学通史.秦汉卷中的探讨

中国文化强调“王者无外”“夷夏一体”,要求人们把国家统一视作民族大融合的一个和谐形态,在统一实践中追求各民族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共同进步。这一历史特征,自然应该在制定与实施统一战略的过程中有鲜明的体现。这首先体现在构思统一战略时视野的开拓、眼界的放大,能以整个中华民族的统一为努力方向,而不完全局囿于单个民族的利益思考问题。
理论教育 2023-08-11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