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的立法保障

人权保障中的救助管理制度:效果和现实问题

从人权立法保障的视角来看,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建立救助管理制度是我国人权立法保障实践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救助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救助站对流浪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依据前述规定,救助管理制度只是针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权宜之计,这些受救助人员最终救助的实现需要依赖其他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
理论教育 2023-08-17

我国突发事件的人权保障法规

2007年制定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确立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制度,在非正常法律状态领域贯彻落实了现行宪法中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精神。但是《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人权保障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其一,没有确立不得克减法定人权原则。目前,我国现行《宪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此均未作出规定。我国现行《宪法》中只是原则性规定了紧急状态,并未对该状态下的人权保障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理论教育 2023-08-17

宗教和邪教的含义明确,打击邪教

从法理上来说,对邪教的厘定实际上直接关系对宗教范围的框定,其确切含义应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界定。另外,现行宪法和法律中对宗教财产的权属规定不甚明确,客观上不利于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的行使。基于上述情况,国家应当在《宗教信仰自由法》中对此类问题作出明确界定,以更好地打击邪教、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理论教育 2023-08-17

人权与宪法的关系:立法保障人权

如果政府违反约定,则人民享有充分、合法的理由将其推翻。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胜利之后,《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分别被确立为美国宪法和法国宪法的序言。该法案后来成为美国人权立法的基础,不断得到补充和细化。例如,美国宪法中并未明确指明基本人权原则,仅仅是在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诸项基本权利。2.宪法中规定人权的具体内容和范围。
理论教育 2023-08-17

宗教信仰自由:人权立法保障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各国逐步以宪法的形式将宗教信仰自由规定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总体来看,不同国家和国际人权公约中对宗教信仰的表述不甚相同,有的称宗教自由,有的称信仰自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部宪法中均规定了宗教信仰自由。
理论教育 2023-08-17

我国现行宪法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用“紧急状态”取代了“戒严”,紧急状态包括戒严但不限于戒严。这一决策包括停止执行宪法、法律的某些规定,属于最高国家机关的核心职权必须由宪法作出规定。根据现行《宪法》第80条和第89条的规定,有权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分别是国家主席和国务院。
理论教育 2023-08-17

人权救助管理制度:立法保障

6月20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其三,救助管理制度明确了救助站的事业单位性质和经费来源,改变了收容遣送制度的有偿性和事实上的强制劳动性。《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其四,救助管理制度明确由民政部门负责,排斥公安部门及其他有关机关的介入,强化救助机构的义务和责任。
理论教育 2023-08-17

紧急状态含义:紧急状态不必然非法

非法的社会秩序是导致紧急状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国家针对某种非法的社会秩序可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进而采取超越常规之手段,但是紧急状态本身并不必然是非法的。该观点将紧急状态与引发该紧急状态的诸种情况以及在该状态下采取的诸种强制措施在逻辑上区分开来,且符合《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关于紧急状态的界定,较为可取。
理论教育 2023-08-17

刑事诉讼:人权的立法保障

受其影响,刑事诉讼法学界也开始关注刑事诉讼法对人权的保障问题,对刑事诉讼的价值定位逐渐由先前单一的打击刑事犯罪,保护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转变为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前述终极意义上的人权保障功能实际上将包括刑事诉讼法在内的所有法律的目的和任务与刑事诉讼法的人权保障功能混杂在一起,由此导致的结果实质上是否认刑事诉讼法在人权保障方面的特有功能。
理论教育 2023-08-17

行政处罚法中的人权保障与立法保障

总体来看,行政处罚法中的人权保障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确认和宣告行政相对人的诸项权利,为其抗拒行政机关的不当处罚提供依据。依据前述规定,保障被处罚人的合法权益是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机关可以委托其他社会组织实施行政处罚,但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条件。
理论教育 2023-08-17

人权立法保障-人权的立法保障

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应按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承担各自的人权立法义务。从应然的角度来看,人权立法义务应该结构性地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来承担,国务院和其他国家机关不宜承担人权立法保障义务,而且无论是创制性的还是执行性的人权立法均不宜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之外的国家机关承担。
理论教育 2023-08-17

人权立法保障:我国人权入宪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宪法中普遍确立了基本人权原则,宪法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人权法的代名词。3.宪法修正案模式。显然,我国最终采取了前述第三种立场,将人权条款写入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但是,在2003年12月22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王兆国向常委会会议所作的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建议的说明中,曾对中央建议中采行该种人权入宪模式作出过说明。
理论教育 2023-08-17

人权的立法保障:形成基本权利

如前所述,基于对人权保障的现实考虑,世界各国普遍确立了限制基本权利的法律保留原则。显然,此处所涉法律之功能,并不属于传统所说之对基本权利施加限制,而是在形成基本权利之内容,传统法律保留原则之功能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其三,由法律规定基本权利的内容可以有机实现人民的动态联结。基于前述原因,基本权利之内容往往需要由法律来加以细化,这也就是说,法律对基本权利具有内容形成功能。
理论教育 2023-08-17

刑法的社会保障功能:人权的立法保障

所谓社会保障功能,就是通过惩罚犯罪保护为刑法所确认的社会秩序的功能。及至近代社会,随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结构性分离,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彻底分化开来,侵犯社会利益的犯罪被从先前的公罪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犯罪类型,刑法的社会利益保障功能得以凸显。刑法对个人利益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惩治侵害个人利益的犯罪而实现的。上述变化标志着世界各国在刑法的社会保护价值理念上开始出现了分化。
理论教育 2023-08-17

紧急状态下的人权保障解决方案

人权保障包括正常法律状态下的人权保障和非正常法律状态下的人权保障两种情形。该种观点强调紧急权力的重要性,忽视人权保障。其二,紧急状态下宪法可以全部停止实施。从目前世界各国的总体情况来看,紧急状态下的人权保障问题已经普遍受到重视,我国参加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对此也作了明确的规定。
理论教育 2023-08-17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