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方法与实践

古代不少德育流派,都赞同环境对于道德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墨子的“染丝说”中可以看到,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习性养成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二)荀子的“注错习俗”荀子在建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中,也特别重视环境的塑造作用。这一切,都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而是人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积累的结果。这就生动地说明,人的品性是在特定环境的作用下后天养成的。
理论教育 2023-11-17

以人的发展为基本原则: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

重视人性的发展,是古代多个德育流派的理论根基。另外一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第三种观点,则是不对人性作价值判断,这里姑且称为人性本朴论。道家反对“人为物役”,以人灭天,这是基于人性本自然的前提假设提出的。“人性在于伸展。”道德教育,并非是磨灭人“求发展”的本性。社会由人构成,只有当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统一的。
理论教育 2023-11-17

传统乡规民约的主要内容

在内容上,乡规民约的内容主要以宣扬儒家的纲常伦理为主。总体来看,传统乡规民约与古代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乡土社会重要的规范,成为社会秩序的重要来源。乡规民约对这方面有较为细致的规定。乡规民约的存在,对农业生产互助的维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乡规民约有助于乡村社会内部成员关系的调整。其三,乡规民约规范了对乡村教育文化事业的支持规范。其六,乡规民约规定了乡民维持良好社会风气的义务。
理论教育 2023-11-17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道德教育实践

以孔子这位人类先师来说,他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他说自己时常忧虑的就是四件事,所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正是这样,孔子才能以“人类先师”的地位彪炳史册。因此,谦虚好学是为人之师的一种重要品德,孔子在这方面亦为人树立了楷模。
理论教育 2023-11-17

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的主要特点

传统乡规民约的订立过程就是全体组织内部成员参与的过程,尽管在最后的文本撰写阶段是由该组织内部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来具体执笔完成,但是具体规约的商议和制定必须得到全体组织内部成员的首肯方能顺利通过和实施。传统乡规民约对其组织机构的执行权限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诸如这样的乡规民约可谓不胜枚举,可以说,这也是传统乡规民约同其他礼俗制度较明显区别的一大特点。
理论教育 2023-11-17

孝子坊、贞节坊等的重要遗存

直到今天,在中国各地依然保留着不少忠臣义士的祠宇、孝子坊、贞节坊等,可以看作是古代旌表制度的重要物质遗存。明代朱元璋为恢复和宣扬封建礼义道德,大力旌表孝义、倡导孝行。其三,是旌表贞节妇女。
理论教育 2023-11-17

外在力量威慑:道德教育方法与实践

古人在推行道德教育时,除了借助本身的思想力量和制度力量之外,还借助各种外在力量,增加道德教育的力度和效果。[55]可见,墨子尊鬼同其尊天一样,都旨在借助超人间的力量来推行他的道德教育法。只有充分运用权力意志,才会有道德教育的作用力。道德教育不完全是受命在先,赴命在后的权力行为,人的完善不是权力独家的杰作,不能排斥权力之外的其他德育的作用力。
理论教育 2023-11-17

清静无争:道德教育的中国传统实践

“道家”与“道教”本质不同,前者属于学术派别,后者属于宗教派别。道家以学术导人,道教以信仰传人。但两者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说,道教经典主要是吸取黄老道家理论建构而成的。在德育理论方面,道教学者继承、发挥并改造了黄老道家的学说,将之引向宗教化。它明确主张“归志于道”,“富贵贫贱各自守道为务”,强调“守诫守信,不为二过”,表达了道教人士的伦理取向。
理论教育 2023-11-17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美德故事及其道德教育作用

而以弘扬这些美德为目的的故事,可谓多如牛毛,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多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对古代美德故事的弘扬,彰显了强大的道德教化功能,为社会树立了公德典范。作为社会内聚力的文化形式,美德故事发挥了重要的载体功能。通过研究不难发现,这些美德故事的道德叙事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类似于以上的民间故事举不胜举。
理论教育 2023-11-17

道德教育方法:克己内省

克己内省是儒家个体德性修养上最具特色的方法。所谓克己内省,就是克制自己,内心反省,使遵循道德规范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孟子把内省称作“反求诸己”。克己内省正是促成道德内化的重要环节。
理论教育 2023-11-17

肯定道德教育对社会的正功能

传统儒家思想认为,通过道德教育,在社会上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醇厚的社会风气,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移风易俗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高度重视移风易俗,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所以在中国古代,通过道德教育使百姓知礼、明礼、践行礼,就成为重要的内容。
理论教育 2023-11-17

官员修身自正,传统文化观点与实践

[55]因此,古人要求官员在端正“心术”的基础上修养仁义恭敬,衣冠、容貌、言谈、举止,都不可“有倾刻亵慢”,因为这些都是人们所公认的修身立政之本。诚信是官吏事君上、怀下人的重要品质,做官无诚信,则“无以取爱于其君”,“无以取亲于百姓”。古人认为官吏之间、官民之间等上下关系中,“上”的表率与引导作用十分重要。作为一种道德上的自我约束,古代官员以善始善终勉励各级官吏及时退休、让贤与能,以保持晚节。
理论教育 2023-11-17

宋朝书院学规校训: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实践

而随着书院的蓬勃发展,书院制度也逐步完善起来,开始设立学规校训之类,以指导书院的日常办学和治理。朱熹开设的白鹿洞书院,由朱熹亲自设立学规,明确了学生的治学方向和为人处世之行为准则。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宋朝书院学规校训,是现代学校规章制度的雏形。从这些书院规章制度中,透露出当时代书院育人的目标、宗旨,以及相应的道德规范。
理论教育 2023-11-1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节庆仪式及其道德内涵

所以又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其实,重阳节的真正内涵,就是象征孝思不匮和慎终追远。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根据早期的文献看来,端午节最初完全是一个唤起全民驱除疫病,促进民族健康的节日。因此,泼水节实则是体现了见义勇为的道德内涵。
理论教育 2023-11-17

商人的德育实践-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1.重视义中取利儒家传统的义利观要求商人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取予有度、生财有道,并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遵守义以制利、诚信无欺的伦理原则,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不道德行为。
理论教育 2023-11-17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参考书目与文献

老根编著:《中华考工十大奇书·考工记》,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清会典事例·卷五〇四》,中华书局1991年版。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9年版。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王计生:《事死如生——殡葬伦理与中国文化》,百家出版社2002年版。朱贻庭主编:《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理论教育 2023-11-17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