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授业研究(修订版)

孔子对德行评价的传闻与预期相反,援引事例分辨两弟子行为的评价

然而,从《吕氏春秋》所载孔子对两弟子德行评价的传闻看来,其价值判断与此正好相反。想不到孔子严肃地指出:“赐(子贡)失之矣!”子贡的行为后果似乎非常严重。为了判断孔子对两弟子行为为何作出那样的评价,先得对其中所援引事例本身的性质和评价这种事件的视角加以 分辨。单就德行而言,按照常理,子贡的行为原本无可厚非。子贡的行为,涉及行政法令的实施。
理论教育 2023-11-20

《孔子授业研究》:孔子之道与晏婴见解

看来他死不瞑目。表明君子不必迎合世俗。但对这种现象的价值判断与子贡迥然不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正是出于自信,才于逆势中,不失君子本色。孔子虽有充分理由坚持其道,而博学的孔子“无所成名”,确也是事出有因。颜回的解释仍不足以使世人尽信。关于孔子之道何以不为天下所容,和孔子同时代的晏婴,对此另有所见。
理论教育 2023-11-20

《论语》中关于《诗》的言论,探索孔子授课实践

孔子自卫返鲁,时值鲁哀公十一年。关于《诗》,《论语》中传递而又值得关注的信息如表3.2所示:表3.2《论语》中有关《诗》的言论(续表)由此看来,说孔子授业中包括诗教,未尝不可。尽管它属于礼乐之教的必要补充。算是“今之学者为人”的现代版。
理论教育 2023-11-20

孔子授业研究:不必要的误解及原始资料中的多义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能不对作为思考这个问题依据的素材加以分辨。然而,这个立论若得以成立,还有一些问题待解。因为如不明德行之“仁”与作为德性(人品)的“仁者”之别,甚至还可能误以为夫子前言不搭后语。在以上讨论中,涉及作为因材施教立论依据的原始资料中,由于“仁”一词多义,才发生孔子对不同弟子提出的“同一个问题”作不同回答的错觉,并由此发生孔子因“材”施教的印象。
理论教育 2023-11-20

孔子授业的权威论断研究结果(修订版)

所以,他不致有孔子以诗书礼乐为课程,或以《诗》《书》《礼》《乐》为教材的想法。至于孔子授业中的实际情况,恐怕还是《论语》中传递的信息更为可靠。不以孔子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主要关注孔子授业问题,把孔子授业作为一个文化问题观察。尽管世人无法再现孔子授业的原貌,而尽可能地洗刷出于不同动机,以各种堂皇的理由添加于其上的涂抹和过量包装,并不是做不到的事情。
理论教育 2023-11-20

《孔子授业修订版》中孔子对弟子的回答

孔子弟子如子路、冉求、子贡、公西华,当时在鲁国或许已经小有名气,所以孔子在会晤鲁国有些当权的大夫时,他们免不了向孔子打听这些弟子的情况。孔子据实加以答复。孟武伯先后问孔子:子路、冉有、公西华“仁乎”。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大抵参照这几个弟子自我表述的志趣,加以回答。明乎此,对于孔子回答季康子、季然子之问,也就可以 理解。依此看来,他们二人“可谓具臣矣”,即具备这种资质。
理论教育 2023-11-20

孔子授业研究:致君子之道

故须对孔子所谓“君子之道”加以分辨。从《中庸》的“五达道”“三达德”之说,或可得到启发。故孔子所谓“君子道者三”,实际上属于致君子之道。孔子称其弟子宓不齐(字子贱),算得上是君子:“君子哉!若人。”并认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在《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篇》中,为“鲁无君子者,则子贱焉取此”,意思更为明白。
理论教育 2023-11-20

孔子授业研究:发现五教的认识价值

孟子对诸“教”现象的罗列,虽不属于逻辑的分类,毕竟是我国文明早期教育形态的初步概括。随着我国教育文明的演进,他概括的诸“教”现象,后来或以定型的方式或以经验形式趋于明朗。在荀子提出“教化”一词以后,教化逐渐成为通用概念。
理论教育 2023-11-20

孔子师门形成及其启示

鉴于当时尚处在学无常师的时代,“门弟子”“吾徒”之类称谓的意义,在于证明孔子师门已经确立,正式的师—弟子关系的形成,孔子成为其弟子的常师。此种现象的出现,是对学无常师格局的突破。明乎此,将有助于对同孔子授业相关的某些说法作出较为合情合理的解释。由此遂引起一些闲言杂语。唯一可资参考的线索,或许正是历来猜测颇多的束脩。他可能另有经济来源,不仅一度在鲁国主政,而且当时已经开始形成“养生”风尚。
理论教育 2023-11-20

孔子授业研究的理由与价值

孔子授业研究的理由实在不少。所以,如今试图了解孔子授业的真相,其实也还是拿它说事,说教育历史的辩证法,说史德,说研究历史的态度与方法。本人原非以教育历史研究为专业,只是一向以历史的逻辑的分析为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这才有兴趣参与孔子授业研究。这就生发出孔子授业研究的价值取向问题。关于孔子授业,本人陆续发表了二十余篇文章,作为这种研究取向的验证和进一步研究教育基础理论的一种准备。
理论教育 2023-11-20

孔子授业研究:孟子的高致之教

其实,在《孟子》中,高致之论还可列举很多,足见孟子教人“常高致”,是有一定思想基础的。那么君子怎么办呢?鉴于在我国迄今为止,还或可见到“高致之教”的影子,也就有必要考虑孟子的见解能否成立,“高致之教”为什么能在尔后千百年中发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正如程颐所说,“不高致则门人不尊”。孟子也知修道并非易事,只是相信“中道而立”,必有“能者从之”。
理论教育 2023-11-20

孔子授业研究:文之教含义及其在孔子伦理架构中的审视

,“文,字也。非诗、书六艺之文。言弟子稍闻,使学字耳。”上述诸说中,凡对弟子所论,都不无文之教的含义。然而,“子以四教”中同忠信之教并行的文之教,自然会别有所指。因同“礼”对举,未必符合文之教的原意。看来有必要把“子以四教”特别是其中的文之教,放在孔子伦理架构的背景上审视。《论语》中既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一说,而孔子另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见,遂引起文、行先后之议。
理论教育 2023-11-20

孔子授业研究修订版:孔子解惑与回答

自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非有问必答。孔子赞其“善哉问”,并予以回答。背后骂他“小人哉”。南宫适的答案已经存在于他的问题之中。即你不说出自己的疑难何在,怎能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呢?“解惑”,不仅解思想之惑,而且同行为之惑(迷误)相关。对这种情况,说是不回答,其实已经作了回答。关于孺悲是否属孔门弟子,史家说法不一。这正是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精义所在。
理论教育 2023-11-20

孔子授业研究:君子之教对君子与小人之别的影响

表明孔子此语不只是对子夏的期待,其授业所实施的,正是君子之教。“君子”,原表示个人身份与在社会中的地位。孔子实施的君子之教,表现为:1.明君子与小人之别:在《论语》中,有18章专谈君子与小人之别。主要就个人追求、自我认识及日常言行举止划清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界限。它并非是单以君子为话题的说教,而属于德行之教。
理论教育 2023-11-20

孔子授业研究-今古势易话伦理之教(修订版)

“小人”为触犯当时伦理底线,丧失“人格”的人。话虽如此,这里仍只把孔子的“君子”之见,作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言论,加以整理,无非是为了增进对孔子之教的认识。“君子”与“小人”表示身份、贵贱的区别。时至春秋末期,它们逐渐被纳入伦理道德的范畴。道德,有习俗道德与伦理道德之分。孔子的“君子之德”虽在有别于习俗道德而作为提倡的应有的德行意义上可归入伦理道德的范畴,但又有别于一般的伦理道德。
理论教育 2023-11-20

孟子、荀子与孔子授业研究比较

孟、荀都属儒家,他们的思想中,有同中之异,有异中之同,非简单的只言片语所能尽意。求放心之途在于内省、反求诸己、修身养性,故一般称其为主内说。孟子的主内说与荀子的主外说,虽存在尖锐的分歧,但由于他们处在共同的大时代背景下,他们倡导的“教化”与“学化”,都以家—国价值化个人价值,以个人无价值为价值,并力求达到“无我”境界,成为“圣人”。
理论教育 2023-11-20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