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与重建 大学师生关系探讨

启示:迷失与重建大学师生关系探讨

(一)大学师生交往过程是主体间互动的过程互动是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米德认为,主我与客我、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表现为一种符号互动关系,这种符号互动最终促进了个体心灵的成熟、自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二)师生关系在情境文本意义的构建和对话中生成和发展米德认为,人类特有的互动是传媒符号及各种内涵的载体,刺激的意义来自与他人的互动,而非刺激本身。
理论教育 2023-08-18

迷失与重建:大学师生关系探讨

具体而言,传统德育的工具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德育目标重整体轻个体。我国目前的德育思想片面地把德育理解为为他人或社会着想,为他人或社会付出,这种工具化倾向是从“外在”思考人,人是被视为附属的。在传统德育实践中,单向度的德育主体导致了德育交往过程中主体间性的缺失。
理论教育 2023-08-18

大学师生关系探讨:迷失与重建

真正的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都是一种赏识与悦纳。欣赏是大学师生本真交往关系建构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及教育对象如果能够欣赏他人,悦纳自我,就可以有效地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连接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教育过程中师生的相互欣赏,有助于达到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共同完善和提高的目的。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这种真诚的欣赏艺术,任何学生都可能会失去信心,师生本真交往关系也就难以形成。
理论教育 2023-08-18

大学师生交往中的偏爱式关系:三种不公平待遇

偏爱式的交往是指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并非对所有的学生给予同等的交往机会、采用同等的交往态度、投入同等的交往情感,而是偏爱少数学生,对某些类别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这种交往常常只定位在少数学生身上,其他学生作为交往的背景被冷落,并成为陪衬人。偏爱式的交往首先表现在交往机会上。即使在提问频率很高的课堂上,也会有部分学生被“冷落”。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没有了这类所谓的师生交往,兴许是一种解脱。
理论教育 2023-08-18

大学师生关系:生成与协商的符号意义

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来看,高校师生课堂互动既是师生以教学符号为媒介的主体间的交往过程,又是师生对教学情境意义进行双向建构的生成过程,还是师生重建自我与整合冲突的协商过程。课堂是由表达一定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符号环境。其次,课堂互动是师生对教学情境意义进行双向建构的生成过程。“课堂中的互动过程,主要就是在师生之间重新界定情境定义、修改策略、进行磋商的过程中周而复始的。”
理论教育 2023-08-18

大学师生关系重建:冲突转和谐

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冲突是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和谐发展的对立面,也是高校师生课堂和谐互动发展的必经阶段。其次,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重构高校主体间性的师生课堂互动,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
理论教育 2023-08-18

大学师生关系迷失的主要特征

作为社会交往特殊形式的大学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大学师生交往迷失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交往目的的工具性师生交往目的的工具性是教育实践中师生交往异化的最典型的形式之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学教师的成果评奖、职称晋升等往往以科研论文和课题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再次,师生交往目的的工具性还体现为师生交往中的“唯功利”行为。“唯功利”逐渐变成师生交往中的一种不良倾向。
理论教育 2023-08-18

大学师生关系探讨:对话德育的价值意义

构建平等的非线性的对话关系,是德育走出当前线性授受关系困境的选择。对话德育的教育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在交互主体间关系中实现相互理解对话德育反对单纯的灌输说教,反对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通过对话达到相互理解。对话德育首先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转变,即从对象思维向关系思维的转变。对话的过程既是德育真理显现的过程,又是彰显师生主体间性交往的过程。
理论教育 2023-08-18

大学师生关系探讨:启示来自交往行动理论

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础,哈贝马斯的后现代理论在抨击工具理性所致的现代教育目的的同时,提出了目的合理性和交往合理性相平衡,以人际和谐和个性解放为目标的后现代教育观。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来看,师生交往应是目的性交往与工具性交往的统一,即师生交往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更具有目的性价值。(二)师生交往应凸显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的主要形式是主体之间的诚实对话。
理论教育 2023-08-18

大学师生课堂互动目标的探讨

[26]和谐的高校师生课堂互动是指师生双方在课堂互动中能够协调彼此的行为及其关系,并实现课堂互动目标的过程。因此,和谐的师生互动是高校师生互动关系发展的目标追求和必然选择。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来看,和谐的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师生互动的建构性。米德强调个体的自我是在玩耍、游戏等体验活动中,通过扮演各种有组织的角色而获得的。
理论教育 2023-08-18

教师言语行为对抗性交往的影响及解决,矛盾主要在教师

从教师方来看,主要是因其言语交往行为的不当。尤其是学生违反纪律或秩序时,教师的言语行为经常会表现出对抗情绪和对学生的敌视。有些表现为显性的对抗性交往,有些表现为隐性的心理抵制。一般而言,由于教师专业水平引起的学生对抗性交往行为多是隐性的,程度较低,而由于教师的其他不当言行引起的学生对抗性交往行为多是显性的,而且表现程度较为激烈[23]。但不管哪种类型的师生对抗性交往,矛盾的主要方面都在教师。
理论教育 2023-08-18

迷失与重建:大学师生关系的探讨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一)理解是人生存的基本方式伽达默尔以海德格尔的释义学作为诠释学建构的起点。伽达默尔主张我们应恢复“前见”的合法地位,即坚持合理的前见,克服不合理的前见。因而,伽达默尔强调,前见是解释学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伽达默尔在对前见进行合法性辩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理解的本质就是视域融合。
理论教育 2023-08-18

大学师生交往迷失的含义、特征及表现类型探讨

我们首先要明确大学师生交往迷失的含义是什么、大学师生交往迷失的主要特征包括哪些方面、大学师生交往迷失有哪些主要表现类型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理论教育 2023-08-18

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的启示:迷失与重建大学师生关系

作为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伽达默尔及其诠释学理论在哲学界以及教育学界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他对理解的本质、条件、结果和方式等解释学基本方式的有关阐述为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伽达默尔的视域里,理解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而且具有存在论的意义。以生为本的交往理念是指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生命特性,促进以学生全面、个性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师生交往理念。
理论教育 2023-08-18

大学师生关系探讨:从我-它到我-你

在马丁·布伯看来,这种“我—它”关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我—它”关系,只是一种经验和利用的关系。马丁·布伯认为,“我—它”关系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我—它”关系中,个人常常把外界的事物或人当作满足自身利益的工具而加以利用。“我—它”关系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理论教育 2023-08-18

大学师生关系的发展与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指主体间的共同存在、共同创造和共同发展关系。主体间性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由于主体间性的交互性,使得教育活动中的交往具有一方的发展会促进、带动另一方的发展的特性。这种主体间性的师生交往关系反对将师生间交往关系看成主客体关系,主张在交往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同时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理论教育 2023-08-18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