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雪芽:一部白茶的文化志

《绿雪芽:一部白茶的文化志》揭示明代时代风雅

万历年间的于澧就记得他留宿摩霄庵的这次品茶经历,他特别注意到庵中的茶碗,虽然质朴,却应景可人:“茗碗清诗骨,听经静掩扉。”另一位福宁官员、万历三十八年任职州判的萧如玉,也同样记载了其在摩霄庵留宿品茶的经历。毫无疑问,明代万历年间太姥山摩霄庵山顶茶会这一幕,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风雅。暮色苍茫,期待已久的茶会时间到了。明代人对雅致生活的那份讲究,即使在一场随意的太姥山茶会中,也都可以体现出来。
理论教育 2023-07-30

绿雪芽:白茶文化之旅

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因思采集为《续茶经》之举。陆廷灿撰写《续茶经》,不只是抄古书,还注重实地调查。从《茶经》到《续茶经》,体现的正是茶的这种生命谱系的延续。在《续茶经》这部书中,被陆廷灿列入的名茶不少。而随着绿雪芽被记载进《续茶经》,也表明这一款茶在明末清初时期正式进入中国名茶的谱系之中。陆廷灿在《续茶经》“绿雪芽”这一条中注明他是引用了明代陆应阳《广舆记》的相关记载。
理论教育 2023-07-30

绿雪芽:白茶文化志 - 一首茶诗与福建茶的研究

当时流传的一首诗是这样描绘他的壮举:“少年出宰古潍城,一剑曾当百万兵。遂有兰台膺帝简,至今篷海诵公名。”[2]顺治十年他升任福建左布政使,当年冬,他出巡闽北建宁府,作《闽茶曲》,这是他对闽茶研究的一篇重要茶论。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诗文、金石、书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博物学家周亮工对福建茶颇有研究,周亮工与绿雪芽的一段缘分,正来源于他对茶的这种嗜好。
理论教育 2023-07-30

茶史文化现象:从绿茗到绿雪的演进

从唐代到明代,我们可以发现茶史上的一个特别文化现象,这就是茶的代称,出现了一个从绿茗到绿雪的演进过程。所谓“言忘绿茗杯”,既说明双方之间意趣相投,也透露出所饮茶的品质很好。皎然一日参加友人雅集,将茶称为绿茗,是唐宋时期十分流行的说法。而到了宋代以后,尽管“绿茗”仍然是作为茶的指称而存在,但“绿雪”作为另一个重要的指代茶的词语,也逐渐频繁出现在当时的知识界文本中。
理论教育 2023-07-30

白茶文化志:探索绿雪芽产业的复兴

远离污染也是保持茶区生态洁净的一个重要内容。多年从事茶生产的经验,让他明白建设有机茶园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这片土壤,不断恢复原生植被,以便能形成更好的茶园生态,让太姥山茶区维持一如既往的干净与和谐。近年来,食品的安全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有机茶业也日益受到茶界的重视。在这种有机种植的理念引导下,绿雪芽白茶基地很快实现了茶园的有机化。
理论教育 2023-07-30

寻茶-绿雪芽:一部白茶的文化志

第三是茶的物性与人性的关系。第四是茶的谱系与书写关系。任何一款茶,只有通过不同时代的书写,才表明其最终得以进入谱系,从而完成茶的生命延续。通过文化传统再造,一种地方的茶,因缘际会,甚至会卷入世界体系,成为全球流动的传奇之物。第一是茶与地景的关系。在中国茶史上,一款名茶的产生,一般都与名山联系在一起。第二是茶名与知识精英的关系。
理论教育 2023-07-30

太姥山:南方神圣化之地

闽南一带也保留着太姥崇拜的文化,漳州太武山与台东地区的大武山,也是这种太姥文化的产物,其早期的别称亦是太姥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太姥是南方地区普遍共有的原初母性神灵。太姥山纳入汉帝国版图的一个标志是东方朔封天下名山的故事。从考古发现可知,位于太姥山区域的马栏山文化遗址具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由此表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当地活动。
理论教育 2023-07-30

茶的物性特点:探寻白茶文化

正如被誉为“饮食人类学之父”的美国学者西敏司所说,食物对于人类而言,不止满足口腹之欲,而具有更重要的社会性意义,易于表现出一种自我界定。可以说,对于深受儒释道文化影响的东方世界而言,茶早已超越其植物属性,而呈现出一种社会文化物性。当清王朝取代明王朝时,类似曹学佺这样的人,心忧这一文化传统将荡然无存,甚至不惜用生命向这种文化传统表示效忠。以一种浮生的方式来保存文化,要比赴死取义更加不易。
理论教育 2023-07-30

茶与地景:太姥山赋予白茶的独特文化价值

与此同时,随着地景的神圣化,围绕着太姥山的物产的认同情感也随之而来。将茶与地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许多名茶的共同特点,所有的名茶都有一个特殊的生长环境。陆羽《茶经》指出,茶生产的地方,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而太姥山这一岩石地貌,与传统上所公认好茶的产地品质非常贴切,从而使得太姥山出名茶,成为一种公认的事实。
理论教育 2023-07-30

五贤祠:茶与世道,福建著名文化景点

清咸丰五年,福州著名诗人、盐商魏杰,为“表诸公之功德”,乃“建桃岩精舍,内祀五贤”,故桃岩精舍又称“五贤祠”。“五贤祠”建好后,魏杰写了一篇序文,记述了上述五位文人在明清易代之际的节义事迹:万历己未,郡人曹学佺重建大雄宝殿。现在的鼓山上,尽管五贤祠仍矗立在那里,但来来往往的登临者中却已少有人能知道这段往事。五贤祠围绕着太姥山茶事的这场茶会也许早已被人们所遗忘。
理论教育 2023-07-30

绿雪芽:一部白茶文化的记录

太姥山的灵秀以及最终神圣化,不仅使其成为朝圣与游历的一处名胜,也为“绿雪芽”这一名茶的诞生,创造了丰富的人文地景资源。在当地茶人看来,将本地茶的起源与南方上古影响最大的一位神灵联系在一起,不仅符合茶的神圣性,而且也可用以表明太姥山茶的久远历史。惠山水品在诸水中,被茶圣陆羽誉为天下第二。江南诸泉,美在景致,而太姥山的泉水,则因岩洞地貌,清洌澄澈,重在品质。太姥山地景中的茶事,在宋、明以后应
理论教育 2023-07-30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网络与分享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明清时期社会内部,类似周亮工这样的官僚阶层,经常会以分茶的方式来与外界保持联系。而这种分茶行为,也展现了传统时代中国人对茶的鉴赏与分享文化。周亮工诗中提到的太姥山绿雪芽茶,就是这一分享文化下流动的礼物。可以说,在周亮工生活的明清时期,鉴赏茶是文士间流行的一种品位。而茶的分享背后,也代表着一种人际需求及其所构建的文化网络。
理论教育 2023-07-30

明代士人与名茶:文化志

如同袁宏道说的,旅游是明代士绅之“一癖”,而制茶也成为当时士大夫的共同癖好。类似熊明遇这样的明代士大夫对于名物的爱好,其实来自一种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高度结合。对于明代读书人来说,一款茶,往往凝聚着文化与生活的品质,以及对于世道人心的理解,是人类不可分割的一个社会文化系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类似熊明遇这样的明代士人对名物的高度追捧与极致鉴赏,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
理论教育 2023-07-30

茶法自然:绿雪芽的文化志

绿雪芽的出现,也体现了茶对自然本性的这种强调。这一干预,就是茶法。茶法的发明,代表着茶经历了一种自然——文化过程。在当代,人们日益重视保持茶的自然性,也就是说,在茶法中注重不过多干预。在传统中国的茶世界中,对于茶法的简洁干净与保持茶的自然属性早有认识。田艺蘅说白茶日晒茶法“更近自然”,其实形象地指出了白茶这一茶法自然的关系。白茶之所以为时人所重,正在于其加工手法中对自然的尊重。
理论教育 2023-07-30

绿雪芽:白茶文化之志

作为绿雪芽最有可能的发现者,明代豫章才子熊明遇十分偏好“绿雪”这个名称,和绝大多数儒家士人一样,他对文化传统秉持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在茶的万千世界中,茶的名称能和文化传统如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在不多,而绿雪芽,应该是其中少有的一品。因为熊明遇知道,这款茶名并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整个文化传统的。
理论教育 2023-07-30

施闰章:绿雪芽的文化志

施闰章是清初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诗文上颇有成就,与邑人高咏生主持东南诗坛数十年,时称“宣城体”。施闰章对自己所制作的绿雪茶十分自信,并不讳言这款茶的品质。施闰章和潘耒交好,因此他也是施闰章的赠茶对象。也就是说,王士祯也在施闰章的分茶圈子中,由此可见绿雪茶在清初知识界的广泛影响。凭借施闰章的关系,“敬亭绿雪茶”成为17世纪文化网络中的流动之物。
理论教育 2023-07-30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