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挑战 全球变局下的明朝外贸

华人商人在亚洲国家的政治经济作用

因而中外很多学者趋向认为,西班牙开辟的马尼拉—美洲大帆船贸易航线的亚洲一端不是在菲律宾,而是在中国的漳州月港,马尼拉只不过是一个中转站而已。华人与华商除了在经济上对亚洲国家产生作用外,还利用经济实力参与这些国家的政治生活。当时各国与明朝发生邦交关系的通事,大都是中国商人,到琉球、暹罗等国经商的中国人还身居要职,成为这些国家的主政人物。
理论教育 2023-06-01

外国朝贡贸易次数、人员、船只有限定

但朝鲜提出要一年三贡,甚至四贡,实际上朝贡次数大大超出了明朝的规定。为防假冒贡使,明初还对境外十五个国家颁发了“勘合”贸易许可证。外国使团来华朝贡时,必须携带勘合一道,上写使团人员姓名、贡品名称和数量等内容,由入境地的布政司初步核对底簿,将使团护送到京,再将勘合进行详细核对。
理论教育 2023-06-01

争夺海外贸易:明代口岸及海关税收

三个口岸分置有安远驿、来远驿、怀远驿以接待外商。宁波口岸接待日本,泉州口岸接待琉球,广州口岸接待占城、暹罗、西洋诸国。外国使节或商人携带至华的近百种货物,除了按规定价格卖给明政府或商人外,也要一律抽取关税,随着中外贸易品种的增多与频繁,明政府的此类海关税收十分可观。以商船大小为标准而征收的船税,由船主支付。万历十七年,经福建巡抚批准,有关抽税规则正式实行。
理论教育 2023-06-01

欧洲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及反响

因而,13世纪以后的二百年中,欧洲不承认古老中国文明的存在,并把马可·波罗的游记看成是一种杜撰。但由于传教士接触的人员有限,况且早期倾向于在士大夫、上层贵族与官僚中活动,他们对中国的全貌并不了解,真正的中华帝国面目并没有被他全部传到欧洲。[40]明代青花瓷16至17世纪的中西接触,导致了18世纪中国瓷器、丝织、漆品等大量涌向欧洲,从而影响了欧洲的工业。
理论教育 2023-06-01

出口商品种类及特点分析

在16、17世纪大宗外国商品流入中国时,中国传统商品及新兴产品也被运到世界各地。欧洲各国进口中国的货物大多是通过这种方式。明朝海商汪直铜像但在明朝中后期对外出口贸易活动中,中外商人并没有遵守各种禁令。综观以上明政府官方的、民间的出口货物,大致有丝布类、陶瓷类、铁器类、军器军火类、生活用品类等几种类型。
理论教育 2023-06-01

明朝皇帝及其对外态度概述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第四子,年号永乐。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长子,年号宣德,1425年—1435年在位,合计在位10年,终年36岁,死后葬明十三陵的景陵。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第六位和第八任皇帝,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年号正统、天顺。在位期间,以“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两大对外事件彪炳史册。
理论教育 2023-06-01

中日经贸争夺的真正内涵

由上可见,16世纪,日本利用中国海商、海寇及部分武士、大名与中国的军事对抗没有达到官方通商贸易的要求,反倒使中国的海商势力在东亚国际经济圈内更加活跃。中、日两国在亚洲中的地位发生交换。
理论教育 2023-06-01

外部世界潮流影响下的中国对外政策与明朝改革开放

到了16世纪以后,日本与中国的争夺从原来的克制发展到公开对抗,对中国形成重大威胁。早期领先于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三国,极力想与中国发生贸易关系,并希望能从中国沿海得到一个贸易场所。1516年,葡萄牙人佩雷斯特雷洛搭乘马六甲当地的一艘船来到广东,对中国进行试探。大量史实表明,中国没有失去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很明智地调整了对外政策,加入了16、17世纪的国际大变革运动,并继续担当了大国的重要角色。
理论教育 2023-06-01

西班牙: 从中国商品中开辟南美贸易的商机

与中国—菲律宾贸易繁荣的同时,西班牙从中国丰厚的商品中,为其开辟的马尼拉—墨西哥、秘鲁大帆船贸易找到了发财门路。是中国商人运至马尼拉的丝绸、瓷器等大都中转到了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银子也经由大帆船运到马尼拉,大多数的银子又都用来购买了中国货。至于西班牙,当他们的商人惊呼“中国商人几乎把西班牙运来的银子全部运走了”的时候,其国王费尔南多七世才最后决定取消“容许了中国人对贸易的垄断”的大帆船贸易。
理论教育 2023-06-01

明朝政府全包朝贡使团费用

明朝政府负责接待外国人的市舶司、会同馆及地方政府有关机构和官员,对外国船舶进出口的检查及违禁物品的限制日益松弛,外国人在京师会同馆的贸易不再是三天、五天,有的甚至长年住下来不走。明朝政府早期规定,沿海中外商人互市贸易时不准买卖铜器、铁器、武器等违禁物品。
理论教育 2023-06-01

中央与地方官员引领开放或保守论战

明朝官员讨论开放事宜据粗略统计,明朝参加大论争的中央、省级主要官僚有五百余名。论争的中心是改革开放还是遵守成宪。改革派正视现实,从地方财政和军饷需要出发,强烈要求对外国商人开放中国沿海省区,发展对外贸易,增加税收。但嘉靖三十年五月六日,明政府颁布第2685号勘合文件,准令福建、浙江、广东三省开通番舶,照常征税,以资国用,并谕地方官员讨论,审议是否需要开港贸易。
理论教育 2023-06-01

官方贸易改革:呼应社会需求,在海关开闭争议中与时俱进

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沿海省份实际需求,明政府也在群臣上下的不断争论对之进行了很多改革。(二)隆庆、万历时期明朝政府进一步放宽官方外贸政策。万历二十一年,因日本侵略朝鲜事件发生,明朝暂时关闭海关,杜绝中外交易活动,但受到商人与沿海省份官员的反对。
理论教育 2023-06-01

各级官员滥用职权涉足中外贸易

从当时参与中外事务的各级官员情况看,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如在中国海禁时,浙、闽沿海商民私造双桅大船,擅自交易军器火药,为外商购置违禁货物,地方官对此是“佯禁而阴许之”。朱纨画像第三类:官员直接参与中外贸易,或者是利用职权受贿分利。
理论教育 2023-06-01

中国商人角色:菲律宾贸易争夺历史背景回顾

1565年,西班牙侵入该岛,1571年占领马尼拉,从此,便以此为据点,与东来的葡萄牙、荷兰、英国人争夺东方亚洲,尤其是对中国的贸易权益。中国在这场贸易争夺中将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则是当时各国商人,尤其是中国商人最为关心的问题。同时,中日贸易争夺的地点主要在中国沿海及东海区域,而菲律宾之争则属于中国区域以外。不同的时代政治背景,不同的地区都为此时中国商人提供了优势条件。
理论教育 2023-06-01

观沧海:禁与拓的辗转之间

禁海政策的基础是国内经济的自给自足,由朝廷控制和主导的朝贡体系的宗藩或外交贸易,遏制和禁止民间海外私商贸易。但随着西方海上列强逐步殖民明帝国的藩属国,明帝国的霸主形象坍塌,葡萄牙武装海商海盗与中国、日本海商海盗的利益结合,进一步威胁到明帝国的海疆安全,明帝国的禁海政策也随之受到冲击。拓海与禁海的两种政策观念在明嘉靖年间终于酿成军事冲突和政治冲突。
理论教育 2023-06-01

历史政治背景下的中日贸易争夺

在日本历史的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统治时期,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时代不同时期的幕府将军出于国内政治需要,对待中国的态度忽冷忽热,并有倭寇骚扰中国沿海。中日两国16、17世纪贸易争夺正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拉开序幕的。
理论教育 2023-06-01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