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繁荣走向辉煌:经济大国宏观调控的智慧

重新思考对外政策:外部环境趋紧,大国博弈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的前30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总体是趋好的。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大国之间博弈加剧,贸易投资保护主义以各种形式出现,未来外部环境总体是趋紧的。这些都将给中国贸易、投资、参与全球分工和治理等对外政策带来新的挑战。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率仅1.8%,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低。作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经济体,美国和德国进口中间品是全球价值链贸易发展的重要标志。
理论教育 2023-06-08

20世纪70年代的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1973年又将美元与黄金的比价贬值10%。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后,美国经济又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财政赤字与贸易逆差并存,失业率增加,经济陷入衰退。但早期频繁的“扩张——紧缩”政策破坏了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稳定通胀预期。美联储于1979年10月6日公布了新的操作程序,试图恢复稳定的通胀预期,大幅强化了对货币供给量的重视和遵循,并将稳定通胀预期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理论教育 2023-06-08

把握好市场作用:宏观调控的关键

新常态下搞好宏观调控,必须以这一论断为指导,尊重市场、敬畏市场,在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要把握好度。这一目标是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庄严政治承诺,决定了未来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确保经济增速换挡不失势,给未来的经济增长划定了“底线”。也就是说,当前中国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理论教育 2023-06-08

加大宏观政策国际协调,统筹国内外大局

在国际经济政策的互动与博弈中,与国内财政、货币政策协同配合,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提高中国宏观调控的绩效,实现本国利益。但国际铁路货运当前还存在规则等方面的制约,下一步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主导陆上贸易规则修订,加大政策协调力度,提升中国国际经贸规则话语权,推动新丝绸之路再现辉煌。
理论教育 2023-06-08

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的宏观调控

2007年的次贷危机引发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美国及整个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是多种因素合理作用的结果。2010年4月15日,参议院提出《2010年恢复美国金融稳定法案》。2009年1月5日,美国财政部正式签署向通用汽车及其子公司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提供154亿美元紧急贷款的协议。2009年9月10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决定对部分中国无缝管产品启动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理论教育 2023-06-08

中西部地区:潜力巨大的经济后发优势

当前,中国东部地区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但各个区域之间发展呈现不均衡特征,主要是中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近几年东北地区经济遇到了较大的困难。201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接近12000美元,但中西部地区低于7000美元,部分省区甚至不足5000美元。随着东部地区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技术资金开始向外涌流,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理论教育 2023-06-08

综合评价美国的宏观调控政策

而随着成熟的一元化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美国经济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因此,政府只需对失业率、CPI和GDP增长率等代表总供求状况的国民经济总量指标进行调控,以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这一偏好的形成是长期探索和往复的结果,体现了在信用本位时期通胀预期对于经济稳定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一是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尤其侧重货币政策的使用,并努力需求两种政策的合理搭配。
理论教育 2023-06-08

美联储加息步伐受挫,资本面或出现短松长紧?

基于这一思路,对美联储的加息节奏可采取倒推方式。基于美联储对未来中立利率的预期值以及达到该水平的大致时间,倒推美联储可能的升息频率和幅度。过去美联储利率决策主要关注相对稳定的季度同比数据,但当前美联储更加关注议息会议召开当月的环比数据和边际增量。因此,考虑到上述变化,未来美联储加息决策可能还会受外部溢回效应和特朗普新政下经济数据走势影响。
理论教育 2023-06-08

宏观调控:二十一世纪的新思路

在适应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下,宏观调控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新思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中国改革进一步“升级”,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
理论教育 2023-06-08

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止四种倾向出现

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推进减税和降低企业成本,加快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中长期看,供给侧改革是为了培育新的增长动力,解决经济中长期持续发展问题。我们认为,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四种倾向:一是对立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解决主要矛盾的特定举措,目的在于加快转换激励约束机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
理论教育 2023-06-08

简政放权,打造服务型政府,优化公共服务体系

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通过取消和下放审批权限,政府逐渐退出对微观实体经济的干预,将政府工作的重心从直接引导经济建设转变为真正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应更加重视基本民生服务、公益性基础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等,全面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务员队伍工资待遇。
理论教育 2023-06-08

多措并举弱化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强势外溢影响

美国经济稳固复苏、美联储加息节奏加快、美元继续保持强势将对中国经济金融市场造成较大外溢影响,对中国跨境资本流动、人民币汇率、资产价格和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带来困扰。当前中国美元外债占比过高,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可采取如下措施解决:一是增加欧元债券发行。
理论教育 2023-06-08

经济大国宏观调控对中国的借鉴

虽然中、美、日、欧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相异,但是宏观调控所追求的经济目标都是适度增长、物价平稳、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而且同样面临着市场失灵现象与全球化的经济环境,因此这些发达的经济大国的宏观调控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处于开放转型条件下的经济大国中国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理论教育 2023-06-08

更重视解决结构性问题,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发展依然缓慢,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可以说,当前中国现存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区域发展不平衡中找到根源。未来,在区域发展方面,要把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农村地区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些地区在基础设施、住房、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改善空间还相当大。一是中央要将更多资源投向中西部地区的大学教育和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五是大幅提高教师的待遇。
理论教育 2023-06-08

如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避免大起大落?

作为新时期的经济大国,中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从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稳定潜在增长率,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以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另一方面,挖掘消费、投资和出口方面的发展空间,从需求侧为实际增长率向潜在增长率移动、为新供给创造条件。从中短期看,经济增长仍要以投资为主;从中长期看,在潜在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鼓励和促进消费是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
理论教育 2023-06-08

宏观调控边界待确定:适度问题仍需解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机制。就中国而言,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阶段,政府不但充当着市场的“裁判员”,承担着市场构建与维持良好市场秩序的职责,而且担任着市场的“教练员”,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方式来纠正市场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扮演着市场的“运动员”,相当规模的国有经济在基础领域和战略性产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论教育 2023-06-08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