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与管理决策:情绪、社会距离和损失厌恶

脑电数据分析的预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在脑电数据分析时,我们采用Neuroscan对数据进行眼电校正,并完成对无眼电干扰的脑电数据的其他预处理步骤,具体包括参考转换、滤波、事件提取、去伪迹、基线校正、叠加平均等,最后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导出,用SPSS 20和Stata 12进行统计分析。我们选取了中央顶区的6个点作为P300成分的分析点位,分别是CP3、CPZ、CP4、P3、PZ和P4,并截取了300—400毫秒作为分析时间窗。这6个电极点位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参见表7.2。
理论教育 2023-05-20

社会距离与损失厌恶:价值评估阶段探究

本章旨在探明在包含混合型、损失型、收益型决策类型的实验任务中,社会距离是如何影响损失厌恶的。上述两种研究提出了完全相反的假设,本章将通过行为实验为社会距离影响损失厌恶的解释理论进行验证。本章将主要介绍探索性的行为实验,用于验证行为层面上社会距离影响损失厌恶现象的存在性。后续几章将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从大脑的认知加工层面探究社会距离对损失厌恶的影响。
理论教育 2023-05-20

金额大小对心理影响的研究:损失厌恶的反向现象

当损失或收益的金额较小时,损失厌恶的现象不仅不会发生,甚至还会反转,从而产生反向的损失厌恶,比如:人们不会在意不小心丢了1元钱,却会因为捡到1元钱而心情大好。实验发现,当金额小于等于5元时,收益带来的愉悦大于损失带来的痛苦,但当金额上升到50元时,则可观测到显著的损失厌恶现象。对该现象的解释基于享乐主义原则,即人们会站在使收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的立场做决策。
理论教育 2023-05-20

情绪影响不确定性决策:偏好反转的内在机制与P300成分的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发现偏好反转的内在机制,完善情绪影响决策的理论,并为现实生活中的偏好反转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个体在进行不确定性决策时冒险的程度,即对风险和含糊的偏好水平,称为决策偏好。此外,P300成分被认为与情感信息处理过程有关。
理论教育 2023-05-20

情绪:主观认知经验、心理生理复合状态,可通过二维观点描述研究

情绪是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的生理反应。近年来,情绪的维度理论得到了许多学者的青睐。该观点认为可以从几个重要的维度来对情绪进行描述和研究,这些维度包含了人类所有的情绪。每种具体情绪都处在这三个维度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情绪二维观点在国际上也被广为接受,国际情绪图片系统很好地体现了上述二维概念。
理论教育 2023-05-20

决策阶段对损失厌恶的影响:实验结果分析

为了检验决策阶段对损失厌恶的影响,我们将决策的价值评估阶段与本章所研究的决策的反馈加工阶段进行对比。选取第十二章中行为数据的原因在于:该研究中的正式实验与本实验一样,均采用了包含多种决策类型的风险决策任务,二者在参数设计及收益计算上完全一致,唯一的区别在于是否向被试呈现决策后的反馈结果。
理论教育 2023-05-20

社会距离如何影响损失厌恶:现象和机制的深度解析

基于现象层面的行为研究,第十三章借助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现象的成因进行深入挖掘,从大脑决策加工角度揭示了社会距离影响损失厌恶的内在机制。第十四章的实验着眼于决策的反馈加工阶段,采用行为实验的方法探明了反馈加工阶段社会距离对损失厌恶的影响作用。
理论教育 2023-05-20

行为经济学:超越理性决策的思考模式

行为经济学借鉴大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它认为人们在实际的决策行为中,其选择偏好并不满足“理性人”假设,而是存在着诸多“非理性”的局限。因此,行为经济学引入大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古典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修正,将复杂的非理性人类行为融入标准的经济理论之中,形成了前景理论、含糊决策等主要思想。
理论教育 2023-05-20

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及实验研究

佩洛夫指出,感知到与他人相似、熟悉或者对他人的认同会缩短社会距离。已有研究曾经发现与他人的相似度、权力、熟悉程度、亲密程度等因素能够影响对社会距离远近的感知。在实验操纵上,一些研究采用外群体和内群体成员来反映长或短的社会距离。与之类似,克赖、冈萨雷斯通过设置为自己做决策,为好朋友、泛泛之交的人提出决策意见的具体情境,来操纵社会距离。
理论教育 2023-05-20

解释水平理论:心理距离影响决策行为

解释水平理论最早由利伯曼、特普提出。高解释水平是抽象的、主要的、全局的、基于目标的,被认为与基于认知的思考紧密相关。与之相对的低解释水平则用来表征具体的、心理距离更近的个体或者事件,是具体的、次要的、局部的、边缘的,被认为与基于情绪的思考紧密相关。解释水平取决于人们所感知到的对某个体或事件的心理距离,并会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
理论教育 2023-05-20

风险决策中的前额叶皮质区域作用及机制

对于风险决策神经机制的早期研究,主要关注哪些脑区与概率和金额的加工相关。此外,其他研究从效用以及风险态度角度提供了大脑决策加工层面的证据。此外,腹外侧前额叶皮质激活的纵向减弱也被证明与风险承担程度的降低直接相关,而内侧前额叶皮质的激活变化通过增强与腹侧纹状体的负性连接来间接影响风险承担程度。该研究揭示了前额叶皮质中的不同区域在影响风险承担程度时的不同作用机制。
理论教育 2023-05-20

基于事件的脑电记录技术:事件相关电位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最初是由萨顿提出的。事件相关电位是大脑皮层产生的基于具体内部或外部事件的电信号。由于在整个被试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中,脑电数据是连续记录的,因此需要通过对特定事件的触发打码对拟分析的脑电时间窗进行截取。在事件提取过程中,以刺激呈现时刻作为事件提取的0点,并以反馈呈现前200毫秒至反馈呈现后800毫秒作为事件提取的时间窗。
理论教育 2023-05-20

为他人决策导致更强烈的后悔感知

一些研究关注了为他人决策时的后悔感知。研究发现,当为他人决策时,决策者认为自己对负性结果有责任,虽然决策者自身不是决策结果的直接承担者,但是负性结果却是由决策者直接导致的。瓦格纳等也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为他人决策时负性结果所诱发的后悔感更强。
理论教育 2023-05-20

揭秘大脑决策加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P300术语详解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大脑决策加工过程的重要技术手段,用于收集刺激呈现后血氧水平依赖的变化情况,以及记录各个脑区的协同过程。P300:与情绪唤醒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正性脑电成分。
理论教育 2023-05-20

实验方法:自我、他人、陌生人决策的社会距离与收益支付比较研究

在决策收益者为自身的实验条件下,决策收益将在实验后支付给被试,而在决策收益者为陌生人的实验条件下,主试会当面将该部分所得通过支付宝爱心捐赠渠道捐赠给福利项目。图12.1预实验流程为了便于被试直观地区分三种实验条件——为自己决策、为朋友决策、为陌生人决策,我们在决策选项呈现的圆圈上方展示11个横向排列的小人,用以表现三种实验条件下不同的社会距离。实验采用Python编写程序,实现实验刺激呈现和行为结果记录。
理论教育 2023-05-20

期望效用理论:分析决策的新框架

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在期望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期望效用理论,作为人在进行选择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由于无法用金钱量化的选项也可以用“效用”表达,因此期望效用理论不会局限在与金钱相关的决策问题,而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到更多的决策领域中。期望效用认为面多对个选择时,理性人会选择具备最大效用的选项。上述四个公理是期望效用理论成立的前提,所以其中任何一项公理的不成立都会导致期望效用理论的不合理性。
理论教育 2023-05-20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