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协调发展:提出及价值分析

“协调发展”命题的提出及其作用增强,是我国经济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作用的结果,是我国经济阶段性特征以及发展理念转换的产物。概括起来,我国提出“协调发展”命题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指向性,它是对高速增长背景下结构性问题的积极矫正,是对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有效回应。针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构成了分析协调发展命题的现实特征。不同需求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协调发展命题的第二个解析对象。
理论教育 2023-05-30

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与资源配置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市场经济首先表现为企业和居民利用价格机制等进行资源配置,但市场配置资源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等发挥作用以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前提。由此延伸开来,货币、金融、贸易、财税等也会影响着人们利用市场的“价格”,因此,货币制度、金融制度、贸易制度、财税体制等均对市场的运行状况产生影响。
理论教育 2023-05-30

协调发展综合指数的构建依据和方法论

对于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命题而言,上述关键词也是提出恰当测度方法的逻辑起点。协调涉及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整体运行的作用,基于此,已有文献试图采用定量方法研究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协调程度问题。表3-1已有测算我国经济社会进程中协调程度的相关文献续表对于我国经济协调发展进程的测度而言,上述两条线索有参考价值,但不能直接套用。
理论教育 2023-05-30

城乡经济关系:政府和中央互动的分析视角

迄今为止中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或城乡经济关系依然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经济发展史就是城乡经济关系不断演变和调整的历史。因此,城乡经济关系自然就表现为政府-居民互动以及互动方式变动的产物。其二,中央-地方的互动。
理论教育 2023-05-30

经济发展的时序比较与国际比较视角

理解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时序意义的比较是重要的,即将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由此得到对我国经济发展绩效的认识,这可在动态演变视角把握经济发展的进程。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探究经济发展还应引入横向比较视角,即将中国的经济绩效与其他发达经济体或新兴经济体相比较,进而在一个更广泛的空间视阈中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方位。
理论教育 2023-05-30

居民消费率变动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受到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即平均消费倾向构成了纽结居民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率的一个“桥梁”。上述三个假说为理解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变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了检验逻辑推演提出的假说,此处采用1992—2014年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之所以采用面板数据,是因为相对于单纯时序数据或截面数据,面板数据的实证结论更为准确且信息量更为充分。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和GDP原始数据均来
理论教育 2023-05-30

现阶段我国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政策举措

基于前文给出的基准和思路,我国实现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从理念走向操作,而政策举措是基本制度和核心机制的具体化及实施载体。由此出发,我国应在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改善区域经济关系,通过甄别跨地区公共产品供需程度来确立财政转移支付程度。
理论教育 2023-05-30

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与经济影响力——中国政府的经济作用解析

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成为计划经济时期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而各级政府具有超越于其他主体的经济影响力。由此可见,区别于其他经济体,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状况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事实上,政府是一个包含不同纵向层级及横向部门的复杂系统,政府结构的层次性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具有更为重要的实践指向性。
理论教育 2023-05-30

从双重管制到双重放权:我国城乡经济关系的演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图4-3计划经济时期双重管制条件下的城乡经济关系在中央-地方层面,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不同层级政府的经济关系经历了权力集中、集中统一、权力下放、权力上收、权力集中的多次转变。
理论教育 2023-05-30

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动轨迹及比较分析

从时序比较和横向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动呈现出如下基本特征:首先,从时序比较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存在显著的波动特征。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省区的居民消费率变动具有较为类似的变动趋势。
理论教育 2023-05-30

转型时期下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的深层逻辑探析

居民消费率是反映经济需求结构变动的重要指标,提高居民消费率对我国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具有重大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渐趋下降,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渐趋提高,这些因素是导致居民消费率出现趋势性下降的重要成因。如果将劳动者报酬和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作为分析居民消费率的切入点,那么转型时期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动可利用前文的政治经济学框架进行深层解析。
理论教育 2023-05-30

新时期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基于这种理解,可以提出我国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是由如下部分构成的。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成了践行协调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协调发展的理念提出和实践过程则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制度安排是诱发或加剧我国经济失衡的普遍成因,基于此,践行协调发展理念的切入点就是伴随着时间推移改进政府间制度安排。
理论教育 2023-05-30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再解释

与此同时,在财政分权化改革的情形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往往服务于自身的经济增长目标,其结果是相对忽视了科教文卫支出以及研发支出中的长期性投入,其结果是对TFP的持续提高产生了负面影响。就政府财政支出而言,在地方分权式威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服务于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目标,相对忽视能够在长期内提高要素组合效率的支出项目。
理论教育 2023-05-30

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变化轨迹及主要标志

本书的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城乡结构失衡指数以2002年为拐点,也呈现出一个先提高再下降的“倒U型”变动轨迹。这种减弱主要是由各省区经济增长率变异系数、人均GDP落差、人均财政收入变异系数的变动所引致的。
理论教育 2023-05-30

经济制度的适应性调整与协调发展

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理念是基于结构性问题而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的实施需要一系列的经济制度及政策措施,这不可避免地涉及经济制度在时序意义上的适应调整,制度变迁也就构成了理解中国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要概念。对经济绩效的评估又导致发展理念的转化以及制度的适应性调整,制度的适应性调整和相应的政策完善是我国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理论教育 2023-05-30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历程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二元经济结构意味着城乡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格局,其表现是城乡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及居民消费存在落差,且落差在时序意义上并未呈现显著的收敛趋势。为了反映1949年以来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长周期演变,可以采用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及其比较关系进行研究。
理论教育 2023-05-30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