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康

新时代下的中国社会发展特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新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反映了新时代人民需要的丰富性和递进性,由此要求社会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理论教育 2023-06-12

文化建设:国家、民族的灵魂和凝魂聚气的基础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抓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理论教育 2023-06-12

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要求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指标体系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新目标、新要求。江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制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引导和激励全力冲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地为全国发展探路。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目标值设置上,结合省“十三五”规划及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设置相应目标。
理论教育 2023-06-12

异军突起:探寻农村发展的新面貌

江苏农村发展的重大突破和突出成就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一批改革创新的先进典型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是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现代化探索的精彩华章和生动展示。一系列政策方针的出台,为江苏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江苏的乡镇企业由此步入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为推动江苏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转变作出重要贡献,被邓小平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理论教育 2023-06-12

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可持续未来的基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中央、省、市三级打响秦岭保卫战,秦岭北麓西安段共有1194栋违建别墅被列为查处整治对象,正是当前我国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格的法律来抓生态文明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写照。
理论教育 2023-06-12

十三五:新时代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进展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规划了全面小康的愿景和美好生活的图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各项目标任务进展顺利,重大标志性成果基本形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理论教育 2023-06-12

落实党的领导,助力全面小康

党的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火车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组织领导是根本保证,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强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中央大政方针转化为实施方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狠抓落实,才能变为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理论教育 2023-06-12

两个率先:加速小康新发展

2003年,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江苏发展阶段变化,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作出了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决定,制定了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引导各地加快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全面践行“两个率先”殷切嘱托。“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全省从总体小康步入全面小康阶段的共同理想和追求。江苏的“两个率先”,就是科学发展道路上的率先。
理论教育 2023-06-12

江苏打造前沿探路之地全面小康

2014年12月,初冬时节,江苏大地暖阳高照,生机勃勃。习近平总书记来江苏考察,指出“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声音饱含深情、充满期待;总书记为江苏发展确立的新坐标、勾画的美好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蓝图在前,使命在肩。十二大后,邓小平同志到江苏苏州、浙江杭州调研,实地考察“小康”目标的可行性。放眼江苏大地,小康梦想正变成鼓舞人心的现实模样。
理论教育 2023-06-12

社会建设:加强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非凡成就。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理论教育 2023-06-12

新时代全面小康与中国梦:新内涵探析

进入新时代,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赋予了新时代全面小康新的内涵。这“六个更加”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一致,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体现了目标导向性、全面进步性。
理论教育 2023-06-12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飞跃:从贫困到小康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使用“小康”的概念来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为“小康之家”“小康的国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小康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小康事业的终结。因此,有必要将全社会的总体小康作为新起点,过渡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理论教育 2023-06-12

政治建设:保障党中央权威的新型制度

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实践表明,这一新型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完善这一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理论教育 2023-06-12

如何规范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监测?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监测,需要严守监测规范。省各有关部门对本部门所承担监测评价指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数据采集、报送、审核、反馈及认定制度,建立健全统计指标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推动形成监测评价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由于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在进行综合评价时有必要对各监测指标进行加权处理。
理论教育 2023-06-12

从文革走向繁荣: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转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当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一重大判断,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理论教育 2023-06-12

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

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下好全面小康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决战制胜的要诀。“四化同步”的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有力推动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理论教育 2023-06-12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