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延安时期边区乡村社会婚姻文化变革考察

可以说,清末民国初期的中国社会在“习俗救国”风潮引领下,掀起了20世纪的第一次婚姻文化变革高潮。但其变革地域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内陆地区尤其是西北农村地区则基本没有明显变革。因此,西北乡村社会的婚姻礼制仍“因地处偏僻而绝鲜近代作风”[15]。关于当时为数不多的西北地区留学生也不乏传播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身体力行者。民国时期,政府短期内颁布大量革故鼎新的法律法规,倡导婚姻自主,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理论教育 2023-08-10

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

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陕北、陇东以及宁夏东南部适宜农业种植,因此为这一地带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基本自然条件。新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迁,使得该区域转变为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简而言之,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在社会生产普遍落后的时代,成为影响这一地带社会文化的决定性因素。总而言之,特殊的地形构成了陕甘宁边区闭塞的地理环境。
理论教育 2023-08-10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婚姻文化变革研究

早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已开展过相应的乡村社会婚姻改革实践。辛亥革命后,作为率先响应辛亥革命的地区,西北地区的婚姻文化发生明显变化。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相关婚姻政策法规,使得婚姻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而推动了青年男女在婚姻自主权利的解放。[24]可以说,离婚自由是边区乡村社会婚姻文化变迁中最为显著的表现之一。
理论教育 2023-08-10

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中的家族制度变迁

边区政府成立前,陕甘宁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着宗族公社制度,即宗族掌握该村的土地资源,集中组织和管理该族的经济生活。此外,宗族土地制度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色彩。其作用在于,一方面,废除宗族土地所有权,从而瓦解了宗族制度的物质基础。1947年9月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更是将乡村社会的家族制度作为封建制度的组成部分加以消除。宗族土地制度的日渐瓦解使得宗族祭祀失去物质基础,因而宗教活动日渐衰微。
理论教育 2023-08-10

基层政权的民众参与与监督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

边区成立后,基层政权作为中共构建新民主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延安时期,中共秉承群众路线的方针,在建设边区乡村政权的过程中广泛组织起乡村民众网络,动员群众积极投身到政治参与中。其次,动员乡村民众参与群众组织。二是参与政权监督。对政权的监督是边区农民提升参政意识的重要途径与标志。陕甘宁边区乃至其他中共革命根据地关于参议会的资料皆表明,参议会的监督权很好地制约了政府行为。
理论教育 2023-08-10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关于农业生产方式,北方乡村农户间确实有生产互助的传统。关于耕作技术,秦汉时期的畜力耕作已非常普遍,政府重视保护牛耕、马耕。迁入的中原移民带来了相应的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同时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西汉政府为保护农业牛耕,还明文禁止屠杀耕牛。与此同时,二牛三人的耕作方式也颇为普遍。在具体的农业生产中,铁农具式样革新,铁制犁、锄、镰成为主要工具。
理论教育 2023-08-10

延安时期乡村选举实践与推进的研究成果

选举前,乡村选举委员会成员会到下属各村落协同村代表开展选民登记工作。最后,召开乡级代表会议,通过集体讨论,提交乡村政权候选人名单。延安时期,边区乡村开展过多次直接选举。乡村选举的实践又推进了乡村选举制度的完善。边区的选举条例明确规定年满16 岁的边区人民皆具备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边区乡村的直接选举制其实体现农民选举权的广泛性。
理论教育 2023-08-10

农民大众自我改造:知识精英走进乡村

边区成立初期,外来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中普遍存在轻视文化大众化的现象。与此同时,一些知识分子还存在鄙视农民的现象。针对农民群体与知识分子之间这种互相疏离的状况,中共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中共要求边区文艺知识分子向边区乡村民众学习,充实丰富自己,避免自己成为脱离群众的空中楼阁。对此,中共主张文艺知识分子应当正确处理文化与大众生活的关系。
理论教育 2023-08-10

陕甘宁边区农业现代化要素集聚及科学化水平提高探究

边区成立后,农业经济逐渐呈现出现代化要素的聚集,其主要包括管理要素与技术要素的聚集。此外,边区政府还通过现代化的农业政策,以改造传统的小生产者的痼疾及其家庭伦理。劳动英雄的劳动效率与劳动产量成为乡村群众的效仿对象,相应的,农户生产的衡量标准也得以提高。一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边区成立初期,农业科技极为落后,这使得边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受到局限。三是设立农业科研机构。
理论教育 2023-08-10

延安时期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成果

成为乡村大众完成劳动计划标杆的劳动英雄,通过带头开展劳动竞赛,激发乡村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塑造劳动光荣的现代理念。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民众在逐渐树立劳动光荣意识的同时,其竞争心理也得到调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习俗发生明显改变。深入人心的劳动光荣观念,也使得乡村民众自然而然不再将大脚妇女作为嘲讽对象。
理论教育 2023-08-10

陕甘宁农牧业生产作物及气候条件研究

气候条件决定了农作物的种植品种。总体而言,其农作物基本为粮食作物。小麦是最主要也最为古老的农作物,这一地带基本以冬小麦为主。在陇东地区,荞麦是其重要的谷类粮食作物。农作物还包括油料、瓜果以及蔬菜等。关于牧业作物,因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境内主体呈天然次生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带,但各地又有巨大差异。陇东北部地区属于草原地带,干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草场植被稀疏、低矮的特征,草种主要以长芒草、大针芒为主。
理论教育 2023-08-10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文化变迁研究

乡村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载体便是农民大众,因此农民需要确立自身的主体意识来引领并推动乡村社会文化的发展。边区成立后,中共以及边区政府大力倡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本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理论教育 2023-08-10

乡村社会经济结构合理多样化

边区的手工业合作社属于合作社经济性质,即由民众集股投资而形成的集体经济。这一时期,乡村运输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为合作社、群众运输队。乡村运输业不仅在粮食、货物的进出口贸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还带来了边区经济效益。
理论教育 2023-08-10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土地占有状况及社会变迁

但实行宗族土地制度的乡村为数不多,比较典型的有米脂、吴堡地区等地区。然而,全村137 户农民,有地者仅有41 户,占有土地425 亩,户均10 亩。中共建立政权前,西北地区乡村社会经济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性质的租佃、借贷关系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阻滞因素,广大乡村社会成员基本处于食不果腹的状态。
理论教育 2023-08-10

乡村妇女社会参与活动的兴起

边区党委、边区妇联先后做出动员妇女参加经济建设的决定。此外,乡村妇女在参加大生产运动的过程中,独立自主完成自己的任务。边区选举人中,老年农村妇女积极参与,以实现自己的选举权利。神府、延安、延川等地女乡长、女区长的出现,反映了边区农村妇女的参政能力不亚于男子。此外,有70%的乡村妇女都加入了妇女救国会,开展行政工作。
理论教育 2023-08-10

娱乐文化形式变革: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乡村社会的娱乐活动成为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并且形成相应的节日娱乐文化。正月初一正式确定为年节,与年节相关的文化也逐渐应运而生。陕甘宁边区成立初期,乡村社会的娱乐文化多体现为富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歌舞、戏剧等传统形式。
理论教育 2023-08-10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