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民间戏曲文化释义

兰州民间戏曲:节令戏释义

在这种特定时日演出的戏曲,民间称为“节戏”,又称“节令戏”,专指一年四季民间传统节日常规演出的戏曲。节令戏大多上演喜庆剧目,演出剧目通常要与节日主题相结合。兰州民间,一般在不同季节演出的戏曲都被称为“季节戏”,如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七月七、八月十五、正月十五等。
理论教育 2023-08-09

兰州民间戏曲文化剧目解析

兰州民间戏曲在长期的舞台演出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这些剧目多系艺人们口传身授,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为了追溯兰州民间戏曲特别是传统剧目的源头,我们只能根据故事的原始内容以及有关文献记载来推断兰州民间戏曲剧目的来源大致为以下几种。兰州民间戏曲中的历史剧在所有演出剧目中也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理论教育 2023-08-09

兰州民间戏曲文化发展历程

据《兰州戏曲志》的记载,兰州的戏曲演出活动,当在元末明初便已经出现。之后,随着秦腔的勃兴与传播,兰州的民间戏曲演出活动已由秦腔戏班占据了主导地位。至此,自明初以来数百年的演进,兰州的戏曲演出活动渐次活跃发展起来,直到民国后期,兰州的民间戏曲活动达到了兴盛的高潮。明清以来,兰州城乡的庙会祭祀活动日益盛行。这是目前兰州所见最早的戏曲演出场所。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兰州戏曲演出的繁盛之景。
理论教育 2023-08-09

兰州民间戏曲通俗性的特点及标志

通俗化就是浅显、直观,尽力让广大观众看得懂,使之因趣入味,心领神会。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说,戏曲不仅能为“雅人俗子同闻而共见”,而且“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贵浅”显然是对戏曲通俗性的整体要求。通俗性是兰州民间戏曲的一个基本特征。兰州民间戏曲的通俗性主要体现在“浅”和“近”两个方面。生活化语言运用也是兰州民间戏曲通俗化的标志。
理论教育 2023-08-09

兰州民间戏曲文化—眉户戏

眉户戏,或称眉鄂,民间也称“迷糊”“迷胡”,兰州称“梅胡”,是一种陕西省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眉户戏主要流传于陕西以户县、眉县、周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故称眉户。眉户戏曲调主要由明清以来的民间俗曲组成,俗称“曲子戏”。早期的兰州眉户戏班子规模较小,类似“地摊子”。以后眉户戏被搬上舞台表演,成为舞台戏曲。
理论教育 2023-08-09

中国民俗价值与兰州民间戏曲文化

中国是一个神灵崇拜广泛、宗教信仰多元的国家。这种带有表演性的礼仪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强,逐渐向娱乐化、民俗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民间戏曲正是在这样一种“酬神”的宗教仪式中,在浓重的民俗环境下得以萌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不健康的习俗已被废除,有些则被改革利用。打台戏一般没有固定台词,多由演员依据当地情况即兴现编,以表现敬神、酬神吉利为原则。
理论教育 2023-08-09

兰州民间戏曲文化:忠孝节义思想与传承

一个最典型的表征就是在大量的兰州民间传统戏曲中,都会充分表达与展示着对“忠、孝、节、义”的诠释。这种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英雄行为,恰恰符合民间文化对“忠”的诠释。与“愚忠”相比,人们更敬重那些能铲除奸佞、疾恶如仇式的“忠”。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该剧是根据河北梆子改编移植的一出“孝亲戏”。图90秦腔《墙头记》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与忠孝思想并列的就是气节。
理论教育 2023-08-09

兰州民间戏曲与方言的密切联系 - 兰州民间戏曲文化释义

语言对音乐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民间戏曲其音调是以语言的音调为基础的。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其整个艺术生涯,可以说只局限在兰州地区这一极小的范围内。显然这是受兰州方言字韵影响所致。兰州秦腔之所以能为兰州当地群众所喜爱,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由地方语言而形成的独特声腔风格,兰州群众对此感到亲切,容易理解。
理论教育 2023-08-09

兰州民间戏曲文化解析

如兰州耿家脸谱就是突出的事例。“耿家脸谱”还特别注意两颊的着色放大,但一般不添枝加叶,只以主角涂抹即可。“耿家脸谱”大致由四大区块组成,即额、眼、鼻、腮,其中以眉眼部分最为重要。时至今日它依然作为兰州的一种文化符号而享誉民间。正是由于数代前人独具匠心的创造,才将兰州秦腔脸谱逐渐推向别开生面的极致。这也是近百年来兰州秦腔最具地方特色的鲜明标志。
理论教育 2023-08-09

庙会戏:中国民间戏曲演出的主流形式

庙会戏,即指在不同庙会上演出的戏曲,也称“会戏”“庙戏”“酬神戏”等。庙会戏演出是旧时民间的祭祀风俗,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是娱神戏曲的主要形式之一。庙会戏常与传统社戏合为一体。庙会戏以敬神酬神、免灾祛邪、祈年庆丰为主旨,演出剧目多是带有神仙色彩的戏曲。从春节之后每月的节令戏以及穿插其间的各种庙会戏,构成了中国民间戏曲演出活动的主流。在庙会戏中,县衙最重视的是城隍庙会戏。
理论教育 2023-08-09

兰州民间戏曲文化:探索乡土性特征

乡土性是指其与生俱来的一种既“土”又“俗”的审美特征。兰州民间戏曲善于运用来自民间百姓生活劳作而凝练升华的艺术语言,来表现民间闾里的民风人情、风物故事,突出本土的乡音、乡俗、乡情,因而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12]再如苦水下二调演出的“三国戏”《祭灵》,系本戏《大报仇》又名《伐东吴》中的一折,主要表现蜀国先主刘备为其弟张飞、关羽报仇雪恨的急切心境,唱词粗俗、大胆,地方语言鲜明,充溢着浓烈的通俗性与乡土气。
理论教育 2023-08-09

兰州民间戏曲文化:民间性与生命活力

兰州民间戏曲的民间性是相对于官方主流文化而言的,每一种民间戏曲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本体审美特征。早期的兰州民间戏曲较多倾向于戏剧性的细节描写及对世俗俚趣的津津乐道,以此来表现自然本色的朴素之美,人物情感的张扬奔放,充分体现民间活泼生动的生命活力。即使是宫廷历史戏,兰州民间戏曲也善于将其平民化、民间化,演绎成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这种“大戏化小,小戏化巧”的特征,普遍存在于兰州民间戏曲之中。
理论教育 2023-08-09

儒家思想:中国戏曲文化的核心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影响最大。如明代兰州的著名理学家段坚,他一生信奉儒家正统思想,抱着“兼济天下”的信念为官一方,造福一方。长期以来,由于历代统治者对儒家的推崇,儒家思想浸透乡间闾里,忠孝之德、仁爱之心、礼法之行深入人心,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不但体现在戏曲内容中,也成为其艺术价值界定的标准。
理论教育 2023-08-09

兰州民间戏曲:儒家传统价值与人生理想

兰州民间戏曲利用其直观、形象的戏曲故事向人们灌输着儒家传统的价值判断和人生理想,明确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从而成为人们追求与效仿的人格和境界。民间戏曲自诞生以来面对的就是整个社会。兰州民间戏曲在乡镇、村寨演戏,多数是以迎神庙会、欢庆年节的名义举行。另外,旧时兰州城市中的各种行业、帮会,每逢年节,照例要聚会演戏,这种演出民间称为“行戏”。
理论教育 2023-08-09

兰州民间戏曲与地方音乐的渊源:文化释义

戏曲音乐的基础是民间音乐,这也是戏曲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民间戏曲的音乐来源主要是民歌和民间说唱。而民歌是戏曲音乐的源泉,戏曲音乐的曲调主要来自民歌。这些或婉转或粗犷的曲调与极具地方特色的发音、唱法即成为后来榆中曲子戏的基本音乐元素。图38榆中县青城西厢调曲子戏民歌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理论教育 2023-08-09

兰州民间戏曲文化与地方信仰

民间信仰是在世界上的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中都存在的民间文化现象。中国的民间信仰主要包括流行在中国各地民众间的对神鬼、祖先的信仰,一般是指神灵信仰、祖先信仰、图腾崇拜等。民间信仰的祭祀崇拜寄托了民众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农牧丰产的渴望以及对人生安康的企盼。兰州民间戏曲扎根于地域文化中,也同样体现出本土民间信仰的重要影响。如在兰州民间戏曲中就有表现和反映地方民间信仰的戏曲作品,像《金花娘娘》《龙源》等。
理论教育 2023-08-09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