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知识读本(下)

京剧:中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

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1790年,安徽著名艺人高朗亭率领有名的徽戏“三庆班”进入北京,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约于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剧和徽剧出于同一源流,因而时常合班演出,声腔上相互结合。1850年前后,京剧在四大徽班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著名演员。新中国成立后,京剧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京剧艺术代表团还多次出国访问演出,轰动了世界艺坛。
理论教育 2023-07-16

黄梅戏:安徽省的地方剧种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采茶调”在鄂、皖、赣三省毗邻地区广泛流行,与当地民间流行的舞蹈、曲艺相结合,逐渐形成民间小戏,安徽人称它为“黄梅调”,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黄梅戏。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发展很快,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他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理论教育 2023-07-16

社交媒体脸谱:全球热门的社交网络平台

脸谱的发展跟中国戏曲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脸谱起源于历史上的“代面”。净、丑是采用脸谱作为面部化妆的主要角色,部分生、旦角色也使用脸谱。脸谱可以用来表明戏中人物的面容、性格特征,以丰富舞台美术色彩,强化演出效果。脸谱是种象形美术创作,是舞台美术整体中的固有组成部分。脸谱是随戏的形成而产生的。“生”“旦”的人物个性主要由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理论教育 2023-07-16

豫剧:中国独特的地方戏曲艺术

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图24《穆桂英挂帅》剧照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称封丘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剧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剧种。
理论教育 2023-07-16

明清时期的戏曲繁荣与明清传奇

图6清代戏曲人物通草水彩画(一)图7清代戏曲人物通草水彩画(二)明朝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图8明清戏曲题材瓷器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弋阳腔与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明代戏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
理论教育 2023-07-16

元代杂剧:一代文学的主流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是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为其提供了契机。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理论教育 2023-07-16

戏曲五法:手眼通心,眼神的运用与传神

手的动作不是孤立的,五法是相互配合运用的,要做到“手眼通心”“心到、手到、眼到”。图22戏曲五法之眼法眼睛运用在于传神,即我们平时说的“眼神”。戏曲表演程式,以“四功”为经,“五法”为纬,交织而成系统性的网状结构形态,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是互相配合的综合性的整体。
理论教育 2023-07-16

评剧艺术:浓郁的民间味道与多样的唱腔板式

评剧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初,有近百年的历史。图26《花亭会》剧照评剧的艺术特点: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辛亥革命前后,西路评剧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此后濒于绝迹。
理论教育 2023-07-16

提升戏曲演员的基本功与声乐技巧

当演员掌握了以上基本功,更重要的则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与精神状态。戏曲演员需要有相当的腰、腿、把子的基本功,才能胜任武打表演的需要。戏曲演员通过武功表演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展示剧情。
理论教育 2023-07-16

越剧:从落地唱书到越剧

图25《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称为“的笃班”“嵊剧”“剡剧”“绍兴女子文戏”等。第一次称“越剧”是在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被称为“越剧”。自此以后,“绍兴女子文戏”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理论教育 2023-07-16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