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影像:媒介艺术的理论探寻与知识生产

电影图像学的媒介特性:空间动态化和时间空间化

传统图像学处理的都是静态的空间,与绘画的透视空间不同,动态的电影带来不同的时空体验。潘诺夫斯基将电影定义为“空间的动态化”和“时间的空间化”。因为“电影图像学”媒介的独特性,电影对剧本情节和动作也都提出了要求。空间的动态化,使电影能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38]因此,潘诺夫斯基的“电影图像学”是早期跨媒介艺术研究的一种尝试。
理论教育 2023-10-08

《哲学研究》与《忏悔录》第七至十节:视觉语言游戏解读

“第三维特根斯坦”的“视觉隐喻”问题之所以没有被很好地运用于电影理论,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二维特根斯坦”,也就是对于《哲学研究》第一部分的理解在传统研究中存在一些流行的误读。在《哲学研究》的开篇,维特根斯坦完整地引用了奥古斯丁《忏悔录》第一卷第八节的内容。这不仅是因为奥古斯丁并未展现这样一幅图像,更是由于整个《哲学研究》“实指定义批判——语言游戏”的展开框架几乎与《忏悔录》第一卷第七至十节同构。
理论教育 2023-10-08

达布罗:启发你重新思考摄影的一个关键问题

达布罗正是在这一欲求之下的产物。通过把控展出场所,在物理层面建构了一个严肃的空间,要求观众将达布罗视为一件严肃的、自律的物件,并召唤着观众进入其中,进行沉静、广阔的思考。所以,通过对图像的物质化,达布罗给予了我们第一个启示,它向我们发出了疑问,关于摄影的问题,仅是一个视觉问题吗?通过达布罗,我们意识到了一个一直以来就存在,却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即影像自身的呈现问题。
理论教育 2023-10-08

潘诺夫斯基的电影图像学:世纪影像的理论探寻

[2]但是,这篇论文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还有学者对潘诺夫斯基的电影理论持有误解,认为“潘诺夫斯基几乎没有涉及电影是否是一门艺术的问题”[3]。潘诺夫斯基的电影理论与其艺术史观,特别是图像学有没有联系?因此,本文试图还原潘诺夫斯基电影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其电影理论与图像学之间的关系。最后,文章将基于潘诺夫斯基“电影图像学”,对电影理论家如克拉考尔的影响,评价其电影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理论教育 2023-10-08

数据库的符号学及在媒介艺术中的应用特征与叙事问题

视觉讯息随着用户的操控从数据库中的自动化生成提取随机排列。马诺维奇镜像般颠倒了洛特曼的理论逻辑,研究的是在艺术文本聚合理念下的“数据库”的要素和层次,然后进一步探讨了“数据库电影”的特征、要素及其叙事问题。要探求新媒体视角下的意义生成,必须了解“数据库”的定义和逻辑。有文化意味的游戏,核心不在于用户选择了什么样的屏幕序列,而在于数据库的搭建和设计。
理论教育 2023-10-08

本雅明电影理论:从去美学到返美学

本文试图内在于美学视域,对本雅明的电影理论本身进行质疑。然而,本雅明的电影研究自始至终都是“去美学”,甚至是“非美学”或“反美学”的。本文模仿“去魅—返魅”这对概念,制造了“返美学(化)”这一短语与“去美学(化)”相对,借以质疑本雅明的电影理论,意在使电影艺术重新“返美学化”,以期形成对电影的较为合理的解释。
理论教育 2023-10-08

《世纪影像:视角裂缝的影像生成机制》

两个视角并置产生张力的地方可以称为“视角的裂缝”。在这个对话里,观众可以感受到艾德林的视角和海蒂的视角之间的裂缝。虽然不能简单认定海蒂的说法是全部的真相,但至少通过对艾德林视角的平衡,观众得以看到艾德林欺骗自己的一面。这种自我欺骗一直存在于艾德林和海蒂的视角裂缝之中。根据对《女收藏家》的分析,视角的裂缝是影像意义生成的一种机制。
理论教育 2023-10-08

世纪影像:影院的视觉隐喻探讨

“第三维特根斯坦”与电影发生交集,最重要的中介就是“面相知觉”及其实例“鸭兔图悖论”。抛开平庸的视觉相对主义层面,“面相知觉”在上述历史叙事中所直接面对的问题就是贝克莱的“现象主义”疑难,它在强化了“奥古斯丁系统”中“视觉隐喻”层面的同时也割裂了这一系统本身。“电影视镜”是一种单人的、短时间的“窥视”影片的方式,不存在“影片”与“影院”的互动。
理论教育 2023-10-08

复杂概念探索:自我欺骗与知识生产

让-保罗·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描写了一个复杂的概念,笔者将其大意翻译如下:一位女士同意与某位男士第一次约会。[19]“自我欺骗”这个概念的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由于这些元素的存在,这个概念的生成需要一定的时空。汉森认为影像需要考虑诸多不在文本之中的细节,才能更加完整地展现意义。对于复杂现象的语言描述往往展开得不够充分,影像能够对现象进行充分的描述。
理论教育 2023-10-08

绘画中达布罗的概念解析

绘画中达布罗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18世纪初期,狄德罗在此画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达布罗的内涵,此时,达布罗早已脱离14世纪语境中的制图样式,成为一种具有明确目标的绘画创作理念。他坚持认为,剧场里的观众应该被想象为站在一幅油画前,一连串的达布罗就像在画布上变戏法似的一个接着一个。[8]因此,画面中人物悬而未决且意味深刻的姿态,由此而激发的画面张力,引发观众的高度专注性和带入感成为狄德罗时期达布罗的关键要素。
理论教育 2023-10-08

世纪影像的视角裂缝与语言文字关系

在讨论《女收藏家》时,本文所使用的独白和对话就包含语言文字。其实,语言文字对意义的控制更多体现在某个视角内部,一旦视角并置产生裂缝,语言文字不一定能保持对意义的控制。只要在分析中没有单纯依赖语言文字去推演意义,本文就没有把语言文字的意思判定为《女收藏家》作为影像生成的意义。其次,视角的裂缝保证了我们无法用语言文字的意思取代对影像的整体分析,因为我们所得到的意义并不存在于语言文字之中。
理论教育 2023-10-08

视角裂缝与艺术创作:世纪影像的探索

或许有研究者认为视角的裂缝不能指导艺术创作的实践。其次,视角的裂缝不仅可以存在于影像作品内部的角色之间,还可以存在于艺术创作的主体和客体之间。这里视角的裂缝存在于导演和拍摄对象之间,说明作为影像意义生成机制的视角裂缝并不要求拥有“摄影笔”的拍摄者全面控制所有的视角,为艺术创作的自由留下了充分的空间。最后,视角的裂缝不局限于影像的意义生成。
理论教育 2023-10-08

重启创造力的路径:媒介艺术中的电影

因此,当代艺术界通常使用“影像”而非“电影”这个概念。权衡之后还是将其命名为“杨福东:电影”。其实,在“影像”一词已然过分宽泛的今天,重启“电影”之名未必是退守与怀旧,反而可能是重新激活创造力的路径。杨福东从创作之初便有意识地强调自己作为“电影”创作者的身份。
理论教育 2023-10-08

《回春曲》:娱乐至上或灰色抵抗的互媒体政治

如今看来,张爱玲对于《回春曲》西化风格的不满或许恰恰印证出该片在当时的特殊意义。通过“电影艺格敷词”的“改编互涉”,融合了电影与戏剧媒介的《回春曲》,产生出超越两种媒介各自特质的政治和社会动员效果。与此同时,刘琼当年在《申报》上发表的申辩文字又与《回春曲》中话剧演员江涛的控诉台词形成呼应。这些高度重合、富有辩解、反抗意味的文字和念白,无形中生成另一重的互媒体政治,并以强烈的自反、互
理论教育 2023-10-08

视角裂缝与传统路径的关系:揭示媒介艺术知识生产

或许有研究者认为“自我欺骗”这个概念不够具有代表性,因而对影像的艺术创作不够有解释力。视角的裂缝对于生成“欺骗他人”这个概念似乎是不必要的。但是对于复杂的思想和概念,传统路径尚有局限。视角的裂缝作为影像意义研究的探索,并不排斥传统路径,而是与传统路径互相配合。传统路径的三个向度对于视角张力之中的思想意义未能提供充分的说明。最后,视角的裂缝不是人为的构造。视角的裂缝有别于传统路径,但具备现实基础。
理论教育 2023-10-08

视觉民族志行动:施奈德的实验模式

英国人类学者阿恩德·施奈德研究领域为视觉人类学、当代艺术、影视人类学与新媒体研究。他聚焦民族志摄影及民族志电影,研究影像纪录、影像叙事及影像虚构相关议题。施奈德明确地指出影像是一类视觉民族志的实验范式,他通过电影、文学及影像几个领域的经典文本展开比较研究,并总结三种文艺形式的不同民族志范式。阿恩德·施奈德与克里斯托弗·赖特主编《当代艺术与人类学》[14]一书,本专题收录当代与人类学领域的代表研究。
理论教育 2023-10-08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