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墓碑的起源与演变:从古至今

墓碑起源于下葬时用来牵引放下棺椁的丰碑。而碑刻的出现,却要迟到东汉。季禹墓前的刻石。但是我们认为,东汉的墓碑还是起源于下葬时用以拖鹿卢、引以下棺的丰碑。东汉是墓前石碑广泛风行的时期。墓碑有家属或宗族中人设立的,又有弟子、门人设立的,更有友人、故吏、地方官设立的。可能梁的陵墓制度有树立石碑的规定。据记载,昭陵在宋时尚有石碑八十多座,可知损失很多。可以说,这是碑刻中巨大的制作。
理论教育 2023-07-17

秦始皇陵园布局对西汉陵园的影响

“阙”是宫殿和陵园大门前的一对高层建筑,作为宫殿和陵园主人身份等级的标志。在西汉诸陵中,汉武帝茂陵的陵园规模最大。把它和秦始皇陵园出土兵马俑作比较,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格小,和汉墓中经常出土的陶俑差不多大小。秦始皇陵园的设计布局,对西汉陵园是有重大影响的。我们对丽山园布局结构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对秦代文化和礼制的研究,也还有助于对西汉陵寝制度的探索,有助于对西汉诸陵考古调查工作的开展。
理论教育 2023-07-17

秦始皇陵园的布局及优化建议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它的布局结构对后世皇帝陵园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西汉诸帝陵园有直接影响。弄清楚秦始皇陵园的布局结构,对考古工作是会有帮助的。秦始皇陵园原称丽山园,系借用原来丽山的美名。还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陵园的位置,正当秦的国都咸阳的正东方。按地球的经纬线来看,东门阙又正好对准国都咸阳和秦始皇陵园的东门大道。
理论教育 2023-07-17

深入探析中山王墓与陵寝制度

从楚、秦等国已经把先王庙造在王陵附近来看,可知秦代和西汉陵旁立“庙”的制度是沿袭战国时代的。这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铜版可以得到证明。大概后来由于中山灭亡或其他原因,王后、夫人等三人并未葬入这个陵园。现在从陵寝制度的沿革来看,作为“享堂”来复原是有问题的。因此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上并列的五间“堂”,只能是“寝”而不可能是享堂。
理论教育 2023-07-17

永固陵与万年堂的建筑特点

冯太后亲自和孝文帝一起选定方山,营建寿陵,称为永固陵,同时在陵南“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焉”。接着孝文帝为了表示孝顺,在永固陵东北营建寿陵。现在永固陵和万年堂的遗址都还保存,并经过发掘清理。万年堂的形制和永固陵相同,只是规模只及永固陵的一半,高13米,每边约宽60米,属于陪葬墓的性质①。从这篇记载,可知永固石室建筑在永固陵和万年堂的前面,是属于祠庙的性质。
理论教育 2023-07-17

秦始皇陵园的布局结构特点及源起

根据目前考古调查发掘的已有成绩,秦始皇陵园的布局结构有下列七个特点:一、陵墓有内外两重城垣,是南北狭长的“回”字形。秦始皇陵园的安置陵寝的小城在西,面向东方,是按“事死如事生”的礼制,按都邑的布局设计的。看来秦始皇陵园的布局,就是按照国都咸阳设计的,也就是和张仪等人设计的成都城差不多。不仅陵园布局的设计是仿效都城结构的,甚至采用挖掘鱼池来取土的方法也是效法都城的建筑的。
理论教育 2023-07-17

汉代坟墓高低问题解析

根据已发掘的汉墓也没法加以推定,因为其中有些超越制度,不一定全按制度的规定①。至于汉代诸侯王坟墓的高度,未见有规定的记载。从已发现的诸侯王的坟墓来看,确实要比列侯墓的规定要高得多,大体上在汉尺五丈到八丈之间①。西汉诸帝陵墓的高度并不完全相同,“十二丈”只是个约数。《汉律》不但有坟墓高度的等级差别的规定,而且有对超过制度处罚的规定。也有外戚在这个问题上自己表示克制的。
理论教育 2023-07-17

日本未刊稿首次发表的研究历史作用的书籍

本书的特色,还在于对古代“礼”的研究领域的强烈关注。本书着重揭示“礼”的背后所隐藏的历史作用的方法,与作者原来企图超脱“疑古”的立场是一致的。本书作为未刊稿而以日文译本首先在日本公开发表,这至少在日中学术交流史上是未见的先例,这是一次创举性的尝试。定生和太田有子两位学者严密而又竭诚尽力的翻译工作中,左右来往奔走而已,本来没有代表译者的任何资格的。
理论教育 2023-07-17

东汉墓地的石刻特点及意义

从《水经注》描写的东汉官僚墓地上石刻群的情况来看,有下列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墓地上的石刻群往往布置在祠堂或祠庙的前面①,说明石刻群的出现该与当时盛行的上墓祭祀的礼俗有关。尽管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墓前已有石刻群,但在当时是个特殊的例子,是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武功而特别设置的,它和后世墓前石刻群的性质不同。东汉大臣的墓前,除了骆驼、狮、虎、牛、马、羊等石刻以外,还配列有神兽的石刻。
理论教育 2023-07-17

再探先秦墓上建筑的真正含义

我们认为,这种先秦墓上建筑是“陵寝”的“寝”而不是祭祀墓主的享堂。先秦文献对所有统治阶级祭祀祖先的处所,一律称为庙或宗庙。我们把秦汉时代的陵寝制度和先秦墓上建筑作一比较,可以肯定先秦墓上建筑就是秦汉“陵寝”的“寝”的起源。这三座建筑作方形,和中山王陵《兆域图》上的五间“堂”相同;正好覆盖在墓圹上,又和殷代墓上建筑的特点相同。
理论教育 2023-07-17

陵庙与寝宫联合的原因分析

原来汉高祖的庙依照传统的礼制,建造在国都长安城中。“寝”和“庙”是分离的。叔孙通之所以要提出这个建议,在渭水以北重建“原庙”,就是为了使这所高庙靠近高祖的陵寝长陵,便于高祖的灵魂从陵寝赶到宗庙中接受祭享。说明“衣冠道”属于主管礼制的太常管辖,南陵的桥损坏、“衣冠道”不通,当时的太常就因此免职。
理论教育 2023-07-17

唐宋以后陵园建筑的演变与发展

我们已在上编说明从唐、北宋陵园建筑到明清陵园建筑有很大的变迁。而明陵的石象生制度也受到北宋陵的影响。我们认为,陵园建筑格局的变化主要该是适应礼制改革的需要,不能单纯地从建筑排列形式的变化来分析。北宋陵园在南神门内约10米处,即筑有宏伟的献殿。所以这样把明清陵园恩殿和明楼宝顶的组合,看成是出于南宋陵园上下宫串联一起的演变,显然是不确当的。十分明显,明清陵园建筑是以宫殿建筑作为其模式的。
理论教育 2023-07-17

封建时代坟墓的等级制再探讨

我们还必须指出,从汉代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为坟墓和陵墓的建筑规定一整套制度,无非是为了推崇皇权和维护身份等级,从而巩固其统治。纬书所说墓地树木种类的等级规定,可能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并未真正实行。战国时代只有墓地种树多少的等级制,如《商君书·境内》说:“其墓树,级一树。”古代坟墓的等级规定是不断在扩大的。这是封建王朝重视丧葬之礼,把墓葬的等级制用作巩固封建统治手段的一种表现。
理论教育 2023-07-17

十八陵区: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历代封建王朝建设陵区,往往在离京都不远的地方,是为了便于保护、管理、供奉以及朝拜、祭祀。北宋陵区的范围较小,八陵集中在今河南巩县伊洛河东南地区,它们之间相距不过二十里左右的范围,各个陵园的规模也较唐陵为小,但是这种集中陵区的设置,更便于造成“威严”的声势,所以为后代帝王所效法。
理论教育 2023-07-17

再论古代墓地上的寝制度及优化

庙里陈设祖先的神主,有举行祭祀仪式和重要政治典礼的庙堂。古代所谓“陵寝”,就是设在陵墓一起的“寝”。这个“急变”事故,该是有人故意造作的。秦汉时代推行的陵寝制度,并不是新创的,是沿袭先秦墓地上设“寝”的礼俗的。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但是,从诗的内容来看,与出征无关,当是寡妇在墓地上悼念已故丈夫的诗。
理论教育 2023-07-17

东汉墓前石祠及寝建筑的分析介绍

以延熹四年遭母忧,于墓次立石祠,勒铭于梁。胡著墓地上的石堂也该是“寝”的性质。各出钱五百万,一女筑墓,二女建楼,以表孝思。王子雅墓地上这样一对雕刻妙绝的石楼,每楼费钱五百万之多,显然属于“寝”的性质。《沂南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所载拓本第三十四幅东室中壁上横额,有一组祠堂建筑的画像。同时在门前庭院的中央设有案,两侧安放有祭祀用的酒壶和饮食器皿。
理论教育 2023-07-17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