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

迎新年清扫卫生,中国传统节日

据宋代文人吴自牧撰写的《梦粱录》记载,每到腊月下旬,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要一丝不苟地清扫卫生,以求新年新气象。这一习俗,象征着人们辞旧迎新,破旧立新,期望来年万事如意、人畜平安的美好愿望。每年祭灶之后,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洁器具,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理论教育 2023-07-26

佩戴祥饰,祈愿平安健康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在端午节这天佩戴吉祥饰物的习俗。常见的吉祥饰物有五毒符、五色线、香荷包、朱砂袋等等,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五色线和香荷包。系五色线香荷包因此,中国古代的人们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将五色线扔在河里,则意味着让河水把疾病冲走。佩戴香荷包颇有讲究,如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佩戴菊花、梅花、桃子、娃娃骑鱼、娃娃抱鸡等形状的,象征着富贵长寿、万事如意、家庭和睦。
理论教育 2023-07-26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美味巧饼

不过,七夕节的另外一个习俗却一直流传到了现在,那就是吃巧饼。工匠们首先根据要加工的巧饼外形,在木板上凿出合适的凹坑,并在内壁刻画出适宜的纹理图案。只要十几分钟的工夫,薄薄的巧饼就膨胀起来,变成了小巧、松软的可口点心。那些精美的小巧饼,在孩子们的胸前荡来荡去,被他们视为心爱的玩具。漂亮的巧饼串七夕节的种种传说与习俗,丰富多彩,美丽动人。
理论教育 2023-07-26

中秋节的由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我国向来都把月圆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中秋节有“团圆节”之美称。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祭月的礼俗有关。祭月不过,那时候的“中秋”还没有节日之意。一直到了唐代,官府才正式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节”。在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我国民间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了。祭月是中秋节最普遍的活动。说明妇女是拜月的主角。
理论教育 2023-07-26

重阳日——中国传统节日的菊花盛放

直呼重阳节为“菊花节”,可见赏菊在节日中的重要地位。无论皇室贵戚还是文人士子、平民百姓,在重阳节这天都要赏玩菊花。到了明清时期,民间有的地方在重阳节这一天还要举行隆重的菊花大会。清代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写道,每到重阳时节,一些富贵人家就会把数百盆菊花摆设在架子上,构成一座“菊花山”。而由四面同时向上堆积的,则称为“菊花塔”。因对菊花药用价值的崇拜,遂产生了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
理论教育 2023-07-26

一年最丰盛晚餐补偿辛苦,实现企盼

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应属年夜饭了。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一年的辛苦都会因这顿年夜饭而得到补偿,一年的企盼都会因为这顿年夜饭而得以实现。年糕我国大部分的北方人家,年夜饭必吃饺子,因为新旧年时更替交于子时。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饺子形似古时候的元宝,在一年开始的时刻,肚子里就盛满“元宝”,取个一年财源茂盛之意。“娇耳汤”从冬至这一天起,一直舍到年三十,人们的耳朵都被张仲景医治好了。
理论教育 2023-07-26

祭拜织女:岁月深处的仪式

拜织女时,女孩大都是预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邻里约好,一般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祭拜。七夕之夜,在拜织女之前,她们先要进行沐浴,然后换上夏季的盛装,还要进行精心地梳妆打扮。福建等地的妇女在祭拜织女时,还要为织女摆上两盒脂粉。待祭拜完之后,把祭献给织女的脂粉分成两半,一半投于屋上给织女用,余下的留为己用。
理论教育 2023-07-26

元宵节的起源与传统的介绍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元宵”这个名字由来,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有关。元宵节有一个重要习俗,那就是挂花灯。时至今日,每到元宵节时,在一些地方的公园或广场上,经常会举办各式各样的“灯会”。不过,关于元宵节的起源,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汉惠帝病死之后,吕后独揽朝政大权。于是,上将军吕禄在家中秘密集合,共谋篡权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从此以后,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理论教育 2023-07-26

绚丽多姿的花灯:中国传统节日及其历史背景

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的胜利,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三天晚上,都要张灯结彩,燃放烟花鞭炮。秦汉时期,元宵节的灯彩,大都较少装饰,且以静态的单个花灯为主。隋炀帝是一个极其讲究享乐的皇帝,每年元宵节总要举行盛大的灯彩晚会,以招待来京祝贺的各国使节。因为张灯的时间延长,商贾们无不绞尽脑汁推出新型的花灯。
理论教育 2023-07-26

龙舟竞渡-中国端午节传统

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民间普遍认为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投汨罗江自尽以后,人们每到五月初五这天就会划龙舟冲进激流,象征着打捞屈原的遗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龙舟竞渡的习俗。每当端午之日,人们往往倾家而出,争相去观看龙舟竞渡。在龙舟竞渡比赛中夺标的队伍不但会得到一定的奖励,而且还会被人们视为英雄。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代而变化,因地域而不同。经过一系列赛前的文艺会演,龙舟竞渡才正式开始。
理论教育 2023-07-26

中国传统节日-风筝:流行与普及、放晦气

随之便出现了“风筝”这一称谓,并沿用至今。因此,风筝在各地民间的流行和普及,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由于时人对风筝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社会上出现了众多以扎制风筝为职业的手艺人。商品风筝的流通,加速了风筝的普及。此时,大人会趁孩子们不注意,将风筝丝线剪断,任其飘走。将飘荡在空中的风筝放掉,称为“放晦气”。
理论教育 2023-07-26

兔儿爷:中国传统节日玩具,代表中秋节祭月的玉兔形象

到了明朝末期,在北京、山东等地,出现了一种专供儿童在中秋节时祭月的玩偶——兔儿爷。最早的兔儿爷,只是仿照“月宫祃儿”上的玉兔形象。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经由祭月转变成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其制作也日趋精致。兔儿爷大的有3尺多高,最小的只有3寸大小。百姓为了铭记玉兔的恩德,尊称她为“兔儿爷”“兔奶奶”。一些心细的孩子,在过完中秋节之后,就会将家中的兔儿爷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理论教育 2023-07-26

春节传统燃放爆竹逐渐减少,历史与来历

如今,在春节期间放爆竹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少了。尤其是那些顽皮的孩子们,他们禁不住爆竹的诱惑,将一整挂的爆竹拆开,零散地燃放。爆竹,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就要从爆竹的来历说起。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这样一来,真正意义上的“爆竹”就诞生了。当然,春节除了燃放爆竹,还要燃放各式各样的烟花。
理论教育 2023-07-26

中国传统节日中嫩黄柳枝摇曳吉祥曲

清明节前后,柳树已经枝芽萌发。关于清明节插柳、戴柳习俗的由来,在我国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民间将清明节、中元、十月朔并称为三大鬼节。原来,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驱鬼,故而将其称为“鬼怖木”。而今,在清明节这天,晋南民间仍有少数老年妇女在上坟归来之后,在自家门前插上一根柳枝,祈祷一年平平安安,家业兴旺。
理论教育 2023-07-26

中国传统节日:扫墓祭祖,深切怀念祖先

祖先的墓地,不仅是人们的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托。由此可见,当时已经有了以酒食在墓地祭拜先人的习俗了。就中国人强烈的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哀往乐返,看似对已逝的先人有点不敬,其实不然,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健康快乐地立足于世,应该是对先人最大的慰藉。清明祭祖扫墓,其实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
理论教育 2023-07-26

三月好春光,拥抱中国传统节日

今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与学习之余,非常看重清明小长假。三月清明,草长莺飞,风和日丽,的确是踏青的大好时光。待酒足饭饱之后,汉武帝在众臣的簇拥之下,在江边游春赏玩。意思是说,长安的妇女到了清明节这一天,便到郊外去春游。祭祖游春到了明清时期,春季大节除新年之外唯有清明。当时,踏青已是清明节必不可少的习俗。
理论教育 2023-07-26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