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

关中陶瓷:耀州窑的辉煌

耀州窑属历史名窑,耀州瓷为贡瓷。耀州窑被列为全国“六大窑系”之一,除黄堡“十里窑场”为中心窑场外,陈炉、上店、立地坡、玉华、旬邑都有烧造,遍及全国。耀州青瓷的生产历史有300年左右,元代后期,陈炉窑以其品种齐全、质朴耐用而赢得了西北的广阔市场,其技艺和规模已超过同期耀州窑,从而替代了耀州窑连续1400多年生产陶瓷炉火不熄的历史。陈炉窑与耀州窑一脉相承,现在陈炉窑已被国务院纳入耀州窑遗址。
理论教育 2023-10-02

中国造纸始于关中北张村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展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张村造纸术”得到了世界瞩目,陕西洋县龙亭蔡伦造纸术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陕西成为了我国的造纸之乡。北张村传统的造纸工艺源于西汉汉武帝时代,盛于唐、宋、明、清。北张村沿用的传统的造纸工艺全部由手工完成,有72道工序。迄汉至清,洋县境内以龙亭故县造纸作坊为中心的手工造纸作坊星罗棋布。
理论教育 2023-10-02

关中地区土地神信仰与后土神崇拜研究

民间往往习惯称作土地公、土地爷,和城隍一样是中国旧时信奉的村社守护神,但其地位很低,不可与城隍神同日而语。土地神信仰反映出上古人民酬谢土地负载万物、生养万物之功的心情,其后又出现了以整个大地为对象的抽象化的地神崇拜,这种地神被称为后土,是封建皇帝的专祀。旧时的土地庙,一般都供一男一女两个神像,男的多为白发老叟,称土地公公;女的为其夫人,称土地婆婆。每逢初一、十五或年节,人们都敬奉土地神。
理论教育 2023-10-02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三、四合院的典型民居

中国最早的四合院发端于3100多年前的西周早期,其建筑形制和今天基本相同,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完善并辐射到北方各地,成为关中乃至中国北方民居的典型形制。党家村的四合院大多建在一块面积约270平方米的地面上。除了建筑形制外,党家村四合院民居的砖、木、石雕刻也精美异常。党家村的四合院,无分富裕、清贫、做官、为民,其形制规格颇一致,无人提及“僭越”之嫌。
理论教育 2023-10-02

关中民居的历史演变与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成果

关中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民居文化源远流长。明清时期是关中民居建筑的大发展时期,其在礼制规范下形制更加成熟,一般都是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的四合院,且尺度较为宽大。其气质敦厚质朴,反映了关中特有的地域风貌。纵观关中民居发展历史,旧石器时代以前,基本为巢居和穴居。四合院从夯土筑壁到砖砌墙壁逐渐转换,房顶从草覆逐渐向瓦覆过渡,最终形成以院落为形制特点的四合院,这也成为了关中民居的主要形态。
理论教育 2023-10-02

关中农耕器具-挖掘关中传统耕种之道

故关中农耕器具亦颇有深挖厚耕之特点。关中人重牛耕,牛为关中人之好帮手。牛须与铁犁配合使用,方能耕地。关中土厚,故种地前需用耙具耙地。耙具,又称“耙”或“耙床”。由此亦可见当日耕地刨土之辛苦。而耧,已成为了民俗博物馆中的陈列。此情此景,往往上演出农耕时的乐趣与愉悦。撒小麦于石板之上、圆石之下,小麦即在石磨的碾压中变成粉末,磨成的粉末称“面粉”。关中人用面粉可做各种面食,如馒头、水饺等。
理论教育 2023-10-02

关中民间信仰在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作用

(二)关中民间信仰是民众精神的寄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融洽乡里、维护地区和谐、稳定社会的作用。关中民间信仰以“惩恶扬善”为核心的众多教义,既有利于宽慰民众的心理,也有利于鼓舞民众继续通过努力与坚持改善现状来追求未来美好的生活,极大程度上维护了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对促进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三)关中民间信仰的盛行将带动当地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形成一定规模,并具有很可观的经济效益。
理论教育 2023-10-02

关中剪纸:古老纯朴的剪纸艺术,具有独特魅力

古老而纯朴的关中剪纸在全国各地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剪纸源于造纸,造纸源于关中,故剪纸源于关中。关中剪纸艺术在民间极其普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八百里秦川,到处都有丰富多样的剪纸珍品和剪纸艺人。剪纸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关中剪纸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以淳朴、粗犷、简练、明朗为特点。关中地区的剪纸一般较细致而曲线多。
理论教育 2023-10-02

红拳起源与传承|红拳地理风情与杰出传承人

(一)红拳起源红拳于关中地区发源和发展,有着相当浓厚的关中地理风情民俗文化。关于陕西红拳的起源,至今尚未有确切定论,从网络和相关书籍资料可知:其起源于周秦、昌名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武术流派中一大优秀地方拳种,这种说法存在相当多的可疑性。(二)红拳杰出传承人红拳和其他中国传统武术一样,一直隐身于中华文明的长河中。
理论教育 2023-10-02

关中华阴老腔:中国戏曲活化石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剧种,长期以来,为华阴市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专家靳之林观看了华阴老腔后激动地赞誉:“华阴老腔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华阴老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理论教育 2023-10-02

关中地区礼仪审美研究成果

据西北少数民族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认为小麦引入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小麦在中国的本土化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由北南来的历程,陕西应该是我国最早种麦的地方。在陕西诸多面食中,面花,也称礼馍、花馍,以其绚丽多彩的形式,成为了陕西人传承礼仪、审美追求的艺术珍品。在陕西的农村,至今仍保留着送礼送面花这一习俗,且不同季节、不同节气、不同节日、不同对象,所送的面花内容不一。
理论教育 2023-10-02

红拳技术特点:盘势法理,放长击远

红拳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大武术流派,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一)红拳的技术体系红拳的技术体系由盘、势、法、理构成,盘是红拳的基础训练部分,有十大盘功。红拳为了追求“长一寸强一寸”的技法效果,形成放长击远的技术特征,故红拳素有“腿不盘柔,筋不盘软,不予教拳”的说法。红拳最主要技术特点可以概括为“撑补为母、化身为其、勾挂为能、刁打为法等”十六字诀。
理论教育 2023-10-02

关中地区研究揭示天府之国文化特点

“关中”之名古已有之,其地域范围有“小”和“大”之分。“小关中”包括了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5个地市,“大关中”从潼关往东延伸150千米,北至黄河以南,西到甘肃的天水、平凉、庆阳,南到秦岭至华山之阳洛南。古人所记“关中”之名,其地域范围虽颇有出入,但均以今之所谓“小关中”为核心,或由此向外延伸。关中人擅长农耕,关中因此被誉为“天府之国”。他们均指出,关中人杰地灵,利于厚生。
理论教育 2023-10-02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关中民间鼓舞反映军旅征战

关中各地也有许多反映古代军旅征战的民间鼓舞,如岐山的“转鼓”、澄县的“洪拳鼓”、渭南临渭区的“八仙鼓”、乾县的乾州“蚊龙转鼓”等。这虽属民间传说,但从“十面锣鼓”的表演风格和队形变化中,可以看到像古代军旅在急行军和进行调动布阵一样,具有古老军阵乐舞的一些痕迹。
理论教育 2023-10-02

姜寨与半坡形态: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

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对半坡遗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其中有一件鱼鸟纹葫芦瓶,形式新颖、花纹美观,极为罕见。遗址中还有史家、庙底沟和半坡晚期类型的遗存。居住区西南以临河为天然屏障,东、南、北3面有人工壕沟环绕,轮廓呈椭圆形,面积约18000、19000平方米。半地穴式民居下部以穴壁为墙,穴壁四周还有若干小柱洞,地面起筑的多以木骨涂草泥为墙。
理论教育 2023-10-02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灶神与饮食神的起源及性别考察

灶神又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王菩萨、东厨司令、司命灶君、家主司命、护宅天尊、定福神君等,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管饮食之神。一是将火神与灶神合二为一。二是以灶神为先炊。尽管这3种说法各异,但共同之处在于灶神源于对火的原始崇拜,并且其中的灶神都是一些男性大人物。关于灶神的性别,古时也有不同说法。祭灶神的日期各朝各地不一。
理论教育 2023-10-02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