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

古代名称及社会讲究-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

在古代称谓中,“礼”的融入使得称谓上升为一种社会讲究,称呼人名尤其如此。人名的称呼有特定的称法,用字、号称人,表示尊敬;用名自称,表示谦逊。这与后世取狗儿、丑牛、黑牛、猪娃等贱名意义相近。号,成年后由自己题取,称“自号”或“别号”。名、字、号,在古代称谓之中各有不同。古代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以仁、义、礼、智、信、福、德、贵、寿、荣、耀取名的人特别多。
理论教育 2023-08-21

中国传统文化:幼学琼林明末程登吉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启蒙儿童的读物,作者为明末程登吉。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令媛、令爱,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婿、令坦,尊称对方的女婿。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其他还有,令侄,称人侄儿。高足,称别人的学生。四是读书人的自谦词,如晚生、晚学、小生。《幼学琼林》所选内容,涉及很多历史典故,细读所选内容,或可进一步了解称谓背后的特殊内涵。
理论教育 2023-08-21

中国古代婚礼制度,传统文化精髓

婚礼在中国古代属于嘉礼之一种,周代时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仪式制度,《仪礼》一书中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周代的“婚姻六礼”,已成为中国古代婚礼仪式的固有程序。纳采礼,实质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男女婚恋从最初就被纳入“礼”的规范。在中国古代,纳征礼中男方给予女方家庭财物,是具有法律与社会意义的,意味着若干权利的转移,也是造成男女双方在婚姻关系中不平等地位的部分原因。
理论教育 2023-08-21

《石灰吟》作者真相与精神品质

《石灰吟》这首诗歌在明代诗歌中阅读熟识度颇高,世论也一般将作者系于明朝一代名臣于谦。但据学者考证,将此诗归为于谦所作颇为失据,然而自明清以来的世论却少有质疑,甚至更情愿相信并接受这一观点,以致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常识。在将作者归之于谦的演变过程中,学者注意到于谦的人生经历和高尚志节与《石灰吟》所喻精神品质高度吻合。
理论教育 2023-08-21

汉至隋时期的百戏散乐-《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

只要是能供人愉悦的歌舞、器乐、角抵、武术、杂技、幻术、滑稽表演等,统统称为百戏散乐,这是一种包含各种表演艺术门类的总称,其中包含戏剧因素较多的是角抵戏。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中,但是百戏散乐却不绝如缕。尽管隋朝的开国之君不喜欢百戏散乐,但其后继者隋炀帝追求声色享乐,十分重视百戏,建迷楼、观歌舞,讲求排场。所以到了隋代,百戏散乐无论是在种类还是技艺方面都比以前有所发展。
理论教育 2023-08-21

中国文学中的花鸟虫鱼的象征意义及作用

先秦时期,器物的花纹就已有了“比德”的趋势。后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同样有各种“比德”的例子,花鸟虫鱼是其中重要的载体。中国文学中的动物也仿佛具有灵性,能感知人生多艰、国家多难。正如李泽厚所说:“汉民族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上,几千年经常把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联系,着重于把握自然美所具有的人的、精神的意义。”[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理论教育 2023-08-21

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制举考试与科目规范

制举考试日期和科目均因皇帝的需要而定,有一定的随机性。参加制举考试者,不仅有一般士人,而且允许现任官员参加。清代制举科目有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孝廉方正科等。清初康熙十七年下诏将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曾拒绝征召应试。制举是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网罗人才的一种便捷而有效的办法,但随着科举常选的规范化,制举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渐落。
理论教育 2023-08-21

《晋灵公不君》引发大臣忧虑的晋灵公骄奢暴虐的品质

《晋灵公不君》出自《左传》,事发于鲁宣公二年,记叙了晋文公之孙晋灵公的事情。晋灵公骄奢残暴引发赵盾等大臣的忧虑,但他不仅不接受大臣劝谏还试图杀害忠臣,最终被大臣杀害。文章开篇便以“不君”定性晋灵公的君王品格,紧接着列举“厚敛以雕墙”等三件事实,揭示晋灵公骄奢、荒唐、残暴的缺点,直书不讳。刺杀忠言进谏的大臣赵盾的行为更进一步表明了晋灵公的昏聩暴虐,对此史书作者也没有因尊者而避讳。
理论教育 2023-08-21

秦汉形成期: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的国家统一与地方制度

国家的统一,使秦王朝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各种统一的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组成中枢机构。东汉以后,刺史由监察官变为拥有实权的地方行政长官,部也由监察区变成地方行政区,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地方制度。汉武帝在组织上撤销太尉,另设大司马;成帝时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三者并称“三公”。到东汉光武帝时,内朝台阁已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心。
理论教育 2023-08-21

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发展及特点

正杂剧是主体,通常有两段,所以宋杂剧实际上有四个段落。靖康一役后,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形成了以淮河为界和金国对峙的局面,而宋杂剧在北方发展为一种供行院演出的院本,也就是金院本。金军伐宋,俘获大量杂剧艺人,这些艺人为金代杂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理论教育 2023-08-21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善

五代十国分裂动乱,致使科举制度发展停滞不前,直到宋代科举制才再度焕发新的生机,并在唐代科举制上进一步完善。其中文举殿试的出现,是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变化。宋代通过科举考试而授予官职的士子人数众多,也较易升迁。至徽宗宣和三年,诏令恢复贡举制度,废除州、县学校的三舍法,但太学依然实行三舍法。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还体现在更多考试细节的规定上。
理论教育 2023-08-21

柳下惠诔: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的精彩篇章

而我们选读的这篇《柳下惠诔》,虽承刘勰所言“读诔定谥”之大节,却是以下诔上、以妻诔夫,应属“私谥”。柳下惠的圣贤君子形象在此篇诔文中更得到具体而微的呈现。此后六句为第二层次,重点转为对柳下惠辞世的哀悼之情,整个篇章“辞哀而韵长”,打动人心。
理论教育 2023-08-21

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

古代男女成婚的年龄,各朝代自有不同,并无定制。如春秋时期,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六岁行及笄礼,表示进入成人行列,可以进行婚配。在中国古代,婚姻的缔结往往也意味着双方家族建立关系,通婚是为了家族地位的巩固或者提升。注重门第的典型表现就是中国古代常常出现政治性婚姻,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世家大族,为了巩固家族地位,门第的讲究几乎成了通婚的先决条件。
理论教育 2023-08-21

明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代由于统治者执行严厉的民族压迫政策,科举经历短暂的中落。可见元代科举制度的衰落。明代,科举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并走上了它的鼎盛时期。明朝帝王就是如此通过科举与学校教育达到笼络、钳制士人的目的。院试指童生参加在地方首府举行的由学政主持的生员选拔考试,通过者成为“生员”。通过上述一系列考试可见明代科举考试制度更加规范、严密。乡试取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在会试同年的三月举行。
理论教育 2023-08-21

中国古代建筑特色:木结构体系、斗拱装饰、对称与自由相结合

中国古代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由于等级制度,抬梁式木构架的组合和用料产生了很多差别,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只有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中国建筑的外部轮廓特色鲜明,主要有屋顶展翼、阶基崇厚、木质屋身、院落深进、施用彩色、对称与自由相结合等。
理论教育 2023-08-21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阶段及特点

遗址出土文物表明,此时,中国古代建筑的用材传统已基本奠定,即以土、木、石、瓦等为材料。《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永宁寺塔的来历,北魏灵太后于熙平元年所建,塔高约147 米,可能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木建筑,遗址现已发掘。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的时期,出现了建造规模宏大、规划整齐的唐长安城,号称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城市。
理论教育 2023-08-21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