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上古史新探

四巫盐与巴楚的历史联系-来自《四川上古史新探》

巫盐经过艰难水道运入长江后,可以通过长江水运,行销川、黔、湘、楚广大地区。人民食盐,当仰给于此。若楚失去巫盐,人民就难生活;若巫盐落入他人之手,便不得了。这篇赋是宋玉献给楚襄王的,不能凭空造谣。巫盐对于楚人的生活来说,正如大旱之望云雨。巫盐能运来满足楚人食欲,宋玉喻为自荐枕席。楚襄王时,被秦国夺取了巫盐,楚国大乱,襄王曾竭其全力夺回巫盐。巫盐与巴、楚文化必然关系很深。
理论教育 2023-09-18

巫文化发展过程与巫盐初期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把巫文化的发展过程分期如下:1.巫盐发现初期,也可称为巫山氏族形成期。峡路水运既通,巫盐通过夔峡畅销于四川盆地,通过巫峡畅销于云梦盆地,以及黔中高原等广阔地区。即巫盐发展停顿,巴国兴起,开发了水下盐泉,夺取巫盐的四川盆地销场以后,巫盐无法与之竞争,巫经济发展停顿,但它还是保持其独立古国地位的。大约在楚平王时,夺去了原属巫的郁山盐泉。其进入云南者仍称为苗。
理论教育 2023-09-18

巴国的衰亡及巴族的迁都阆中原因分析

巴族把国都徙到垫江,为的是羡慕周王畿和蜀国的富饶,从而决心发展农业。巴族国都,从垫江徙到阆中的时间,大约在战国之初。巴国徙都阆中,还有第四个原因。即是为了与秦、蜀、楚国互争汉中之地。战国中叶,巴国曾经乘汉中人民叛秦之际,据有汉中与苴国之地。巴国便是这样覆灭了的。今涪陵巴先王墓虽尚未发现,按地理形势言,枳之成为巴国要邑是肯定的。
理论教育 2023-09-18

四川上古史新探:黔中地区原始居民揭秘

黔中文化区的原始居民,可能就是《巴志》说的“獽蜑之民”[2]。《元曲》以来的戏剧,恒呼少数民族君主为“狼主”。可能獽人是川、黔地区最原始的民族名称。这三个字同音,这几种人又都与水居舟处分不开,可能就是巴族在洞庭地区居住时又别称为蜑族。可能就是黔中丹穴主人雇用的华夏来的采丹工人,与土著妇女结婚,世守丹业的子孙。这个地区的盐泉,只有郁山一处古今均产盐。故唐宋以来称丹砂为“辰砂”或“朱辰砂”。
理论教育 2023-09-18

羌族迁徙:四川上古史新探

故当羌族在羌塘地区生活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就自然会向四面八方扩散去找寻新的牧场。这种由高草原向四方低暖地区慢慢前进的流动,几十万年来一直未停。羌族中的一部分人必然要向四方低地迁徙的原因,也是由于康青藏高原缓慢上升的影响。推动羌人向四方迁徙的动力还在于盐。这是羌族人民必然要向四周河谷的中下游移进的更为主要的原因。
理论教育 2023-09-18

羌族驯养野兽成功进入农业生产早

羌族驯养绵羊虽成功早,却没有剪毛的工具,所以习惯于穿羊皮。这一事实也说明羌族养羊成功之早,说明中华古代的毛褐、羔裘,都是仰给于羌人的。养牛羌族最早驯养成功的是牦牛,是由西藏高原的野牛驯养成的。若要说中原民族驯养野兽成功的,可能只有猫和狼犬[9],猫则至今还未全驯。羌族人民驯养成功的獒犬,本是与狮虎相似的草原猛兽。可见羌人进行驯养野兽的工作之早,可能比中原人要早几万年之久。
理论教育 2023-09-18

蜀族入侵成都平原的来源

他们是从汶川翻越九顶山脊进入海窝子的。山下地名关口,即是成都平原的北界,亦称彭门。蜀族初来时,成都平原尚有湖迹沮洳地,不能居人。蜀族也还有从土门关进入“石泉盆地”,循绵水、洛水进入成都平原的,还可能有循通口河进入涪江平原的,都因缺乏平原,不能像进入湔水湔山地区那样发展顺利。
理论教育 2023-09-18

四川上古史:邛国的结束与邛人的转化

邛之为国,建立殊久,周世不与巴蜀通使,然其民经商者多至临邛。《华阳国志》曰“本有邛民”,盖邛有盐泉,商人行盐有至者也。邛人居于其间,经商极便。厚赏赐邛、笮君长,理其国如故。嗣因劳民,从公孙弘言,权罢置吏,转饷诸役,但遣使者达朝旨。斯都与叟,皆徙都旧族亦即白狼楼簿的变称。邛国旧民,除一大部已与汉族融合外,尚有一部分据守安宁平原东北群山中,称为捉马。盖张嶷初只仍居安上,招抚邛人。遂克,恢复全郡。
理论教育 2023-09-18

建南盐泉的争夺及历史沿革

金沙江北、雅砻江套之南,今盐源县境,有盐泉两处,皆自地涌出成池。邛人自古据之,制盐运销于建南全域,远及蜀、僰与旄牛王地。积柴薪于石盘上,焚而浇以盐池之水,盐粒与木灰相混,故曰“黑盐”。逐渐排斥邛民,占有黑盐塘建成国家。南诏占有此盐泉后,昆明盐工煎盐,其法略有改进。清季,黑盐塘为黑夷所据,仅东池开煎白盐,曰“白盐井”。自有邛人至近世,建南各族人民皆仰食于此二盐池,得之者富强,失之者困踬。
理论教育 2023-09-18

梓潼与郪国:四川上古史新探

可见梓潼这个名声之大与其重要性。若以今世梓潼县地理位置与当时郡领各县对比,就令人无法理解。我曾勉为其难,做出初步解答如下:梓潼是一个民族聚居区。使用“子同”二字,还有表示“同属子民”之意,亦即说明这个地区还有一部分旧民族未完全融合,仍自称为“子同”,即梓潼。这个广大地面,也就是秦汉间梓潼民族分布的地面。
理论教育 2023-09-18

四川上古史新探:蜀山氏之谜揭晓!

蜀字,原造字时作,象虫形,所指为野蚕。翌年春暖,桑叶发,卵亦孵化为蚁虫,奔赴桑叶,每叶只一虫,鲜有二虫共一叶者。陇、蜀山谷与中原虽有桑,野蚕亦未易自生。几千年以前的蜀山氏,能够做到这一步,其对人类贡献之大,是很值得研究的。黄帝之世,我们全国只有一个“蜀山氏”。中原华人不忘其法所自来,而称他们为“蜀山氏”。那些跟着学的人,先见到了丝和绵,后才注意到蜀这个虫,乃称此最先发明者为“蜀山氏”。
理论教育 2023-09-18

开明氏阶段的蜀国:四川上古史新探

开明氏人数应远远不足蜀族人民的万千百一,而为蜀国之君者,盖亦是自附于蜀族,作为蚕丛氏之一支。开明氏称帝时,蜀国都邑已由郫邑徙居新都。开明王徙治赤里街,说明其时成都沮洳平原已全面变为耕土,故蜀国都邑也从黄土丘陵徙到平旷的沙原来了。此十二代中统治者虽自别为开明氏,其人民(百姓)仍为蜀族,故仍当为蜀族历史的一个阶段。与《山海经》“开明兽”的字义不同。
理论教育 2023-09-18

四川上古史新探:揭秘牧誓八国多在大巴山区

誓词点名未能一一把国名举出,却把会师的八个戎国名字举了出来,遂有人相援称为“牧誓八国”。所谓“江汉之间”的南国绝大部分都在大巴山区。只因它在大巴山区,地面比较开阔,尚可耕种,又比较接近华夏,故而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牧誓》把庸列为八国之首,足见其虽无正规军队派出,临时组成的参战队伍人数必多。顾颉刚《史林杂识·牧誓八国图》把蜀定在汉中,谓“蜀之北境本达汉中”,亦有时间上的误差。
理论教育 2023-09-18

鱼凫氏与蒲泽氏:四川上古史新探成果揭示

蜀族可能在茂汶盆地居住时已有人驯养此凫捕鱼,故其子孙用为图腾,称鱼凫氏。这几句话就提出了上述鱼凫氏还未下居成都平原的证据。但他们仍是鱼凫氏之后,故曰后王。杜宇王位为开明氏所篡,是为鱼凫氏最后一王,也是鱼凫氏开始开辟成都平原,受人尊敬的一王。《华阳国志》说的“蒲卑”与《文选注》的“蒲泽”应是一人,即杜宇受到高名盛誉并建成国家后,为其子孙别立的氏族称号,取泽居之意。
理论教育 2023-09-18

四川古代治水:蜀族选鄨令代杜宇,鳖令教治水

因为常璩反对鳖令尸化之说,不合扬雄旧文。“鳖泠”两个字,魏、晋、唐、宋人有鄨、鳖、令、灵、泠等多种写法。望帝任以治水之事。由于治水成功,耕地推进至平原沃壤,蜀人拥戴,遂得代杜宇为蜀主。其事与禹相似,实为蜀族群选鄨令代替已经衰老的杜宇作为其首领,以利于继续治水发展耕地。蜀族从山区来,初不精于治水之术,赖鳖令教之。此鳖令治水之实义也。宋人谓妻与人通奸者为“龟鳖”。
理论教育 2023-09-18

兴修水利成果及四川上古史新探

“湔堋”者,李冰于白沙外之大沙洲,用竹笼卵石为堤,俾能固定,因以分水为内、外二江。于时蜀田重在内江地区,期于保持一定水量,故于外江头部作马杈堤调节水量。内江水平,至宝瓶口,水位已高于其南之外江。遇枯水,则于宝瓶口上方用竹笼石为堤以遏制湃水。周秦人呼自湔水盆地至白沙河口之山为“湔山”。其所住之人民,蜀亡后被称为“湔氐”。今人称南门大桥为万里桥者,亦误。
理论教育 2023-09-18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