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声音记忆

草原呼麦:失落文化的声音记忆

如今,几乎所有与蒙古民族有关的场合,都能听到呼麦的声音。小黑介绍自己的获奖经历。有困惑的不仅仅是胡格吉勒图。胡格吉勒图、文丽、小黑,他们都在寻找,从内心寻找那个来自草原的声音。草原上的心灵之约。零下47度,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来了几十年来最冷的一天。小黑穿上蒙古袍,来到他的“呼麦敖包”,脚踩在厚厚的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理论教育 2023-10-01

中国乡村之声:广播惠农工程的时尚选择

老胡是节振国最好的朋友。振国的另一盟兄弟,姓杨,叫杨作霖。各地实施广播惠农工程,给每家每户安装“小喇叭”,正在成为当代的时尚。《中国乡村之声》是新时期“送声音进乡村”的主要媒体,为全国性对农公益广播。2012年8月27日开始试播,9月26日正式开播,使用普通话播音。它的主要创办者史敏的愿望,是用更先进的传播手段,以更精彩的节目内容,再造大喇叭新的辉煌。如今使用的无线扩音器。《中国乡村之声》的入户小音箱。
理论教育 2023-10-01

致敬辛苦工作的一辈子,给新一代服务员更多尊重与理解

可能曾经路明章师傅也无法想象如今自己会被安上如此多的头衔,年轻时的他做的最多的也不过端茶送水,迎宾算账。记者李伟民采访田园印象的现任堂倌(店长)。所以我们致敬辛苦了一辈子的路明章师傅,也希望大家能够给身边那些辛苦工作的新一代服务员更多的尊重与理解。
理论教育 2023-10-01

杨晓峰:十年学唱田山歌,寻找师父感觉

杨晓峰是上海田山歌的第二代传人,学唱田山歌已经有十个年头。杨晓峰一直在寻找的“师父的感觉”,其实就是在投入劳动过程中收获的欢乐。
理论教育 2023-10-01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声音记忆》:千年楚晋在此绽放!

陈家珍婆婆唱的这种歌,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专家考证,这是典型的巴楚发音,是几千年古音的传承。青年歌唱家李玉刚要做《昭君出塞》,他来到兴山采风,录陈家珍婆婆的声音,两个人,一位唱得认真,一位听得仔细,几千年前的场景,似乎昨日重现。李玉刚说,在《昭君出塞》舞台剧中,他想让陈家珍老人饰演王昭君的妈妈,奈何陈婆婆年事已高,只好作罢。
理论教育 2023-10-01

赞叹田山歌:青浦旧时文化消逝

田山歌曾流行于上海青浦、松江、金山、奉贤等郊县,特别是青浦区的赵巷、练塘等地区。这是对田山歌结构独特、自成一格的赞叹。田山歌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有唱有和。田山歌的演唱错落有致、此起彼伏。田山歌的曲目有不少是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俗称私情山歌。——田山歌《农村一片新气象》然而,田山歌终究还是比不过现代化厂房里机器的轰鸣,赛不过现代都市马路上的汽车喇叭,也胜不过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
理论教育 2023-10-01

昭君故里-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声音记忆

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北侧,是芳名留于青史的昭君故里。昭君字嫱,南郡人也。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清)冷枚《昭君出塞图》——《后汉书·南匈奴传》兴山人认为:“当时王昭君出塞,身边亲近的人一定非常少,应该一直处于孤单失落的状态。王昭君是我们兴山人,或许王昭君小时候唱的就是这种歌。”(清)朱英《昭君出塞图》妾身王昭君。
理论教育 2023-10-01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声音记忆-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战线上,文学和艺术是一个重要的有成绩的部门。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敌人,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一切人民的敌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是在暴露他们的残暴和欺骗,并指出他们必然要失败的趋势,鼓励抗日军民同心同德,坚决地打倒他们。在上海时期,革命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是以一部分学生、职员、店员为主。
理论教育 2023-10-01

中国民歌的价值文化印记.声音记忆

抒情的民歌有《子夜歌》等不少,但经文人收录的,都已大加修饰,成为文艺的出品,减少了科学上的价值了。中国的民歌未经收集,无从比较;但据我在故乡所见,民众的职业虽然有别,倘境遇不甚相远,歌谣上也不发生什么差异。半农这一卷的《江阴船歌》,分量虽少,却是中国民歌学术采集上的第一次成绩。
理论教育 2023-10-01

余音渐远,田山歌如何传承

田山歌歌手有的已达九十岁高龄。国家级传承人张永联年近八旬,嗓音大不如前,很多高音已经无法唱上去。田山歌的收徒仪式。随着农耕时代的远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方式的转换,田山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汁原味的田山歌要走得更远,路在何方?一曲山歌吟思忧,一声号子诉乡愁;余音渐远人难觅,只盼此情世间留。
理论教育 2023-10-01

《吴歌甲集》:开创吴语文学新纪元

顾颉刚先生编的这部《吴歌甲集》是独立的吴语文学的第一部。《甲集》分为二卷:第一卷里全是儿歌,是最纯粹的吴语文学,我们读这一卷的时候,口口声声都仿佛看见苏州小孩子的伶俐、活泼、柔软、俏皮的神气。如果《甲集》的出版能引起苏州各地的人士的兴趣,能使他们帮助采集各乡村的“道地”民歌,使《乙集》以下都成为纯粹吴语的平民文学的专集,那么,这部书的出世真可说是给中国文学史开一新纪元了。
理论教育 2023-10-01

蒙古长调:致敬消逝的文化印记

蒙古长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200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蒙古长调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和蒙古国境内。嘎达梅林在辽阔的科尔沁旗草原,在奔腾的西拉木伦河畔;一支悲壮的歌响遏流云啊,唱的是英雄嘎达梅林。好马能走千里远啊,莫叫索伦山遮住眼;蒙古族和汉族是亲兄弟啊,海枯石烂心不变。
理论教育 2023-10-01

呼麦敖包:蒙古族信仰与声音记忆

敖包,蒙古族信仰。小黑的“呼麦敖包”,顶端有代表呼麦的神灵画像,还有呼麦的蒙古语标识和英语标识。亲近大自然的呼麦,老人们说,蒙古族民歌多有对自然的模仿。
理论教育 2023-10-01

路明章表演堂倌技艺,展现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路明章说曾有人形容堂倌,说他们有“猴子的脑袋,八哥的嘴,大象的度量,兔子的腿”,这说法毫不夸张。要说堂倌那“八哥的嘴”,就得说说鸣堂。鸣堂技艺,看似简单,并不容易。——上海独角戏《各地堂倌叫喊》路明章表演堂倌技艺。除此之外,在堂倌生涯中,路明章练就了一手绝活——桩搭米饭,这是堂倌的硬功夫。堂倌的精髓是服务意识和敬业,今天仍在传承。在他看来,老堂倌的衣钵,依然在传承。
理论教育 2023-10-01

兴山民歌之声,古歌新唱

在融洽的氛围里,陈家珍老人再度展开歌喉。陈家珍老人的歌声、神情和肢体语言,完美合一,叩击心灵。李玉刚曾先后两次前往兴山采风,听陈家珍老人唱歌,并将其全部录下。2015年4月,在北京保利剧院,舞台剧《昭君出塞》首演,开场的一曲兴山民歌,带走了所有人的思绪。当年发现兴山民歌的王庆沅,如今已是79岁的老人,他担心陈家珍演唱的兴山民歌,如果没有适当的抢救和传承,将再次被历史的风沙掩埋。
理论教育 2023-10-01

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中的优秀传承人

2011年4月10日,四川绵阳,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评选活动中,兴山民歌终于登上大雅之堂。对于民歌来说,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被称作是“山歌婆婆”的陈家珍,是“兴山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获得了这次民歌盛典唯一一个优秀传承人奖。当时已经70多岁的陈家珍,把兴山民歌的原汁原貌,展现得淋漓尽致。王庆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山民歌”的发现与整理人。王庆沅与兴山民歌的这种相遇、相知,只能属于知音。
理论教育 2023-10-01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