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儒雅的中国人

儒雅的中国人-掌握制度在礼的第二讲

按照这个逻辑设想,只有心儒雅,才能身儒雅,只有人人儒雅,才能家家户户以至于全社会和谐儒雅。大体上,儒家学说是从人和社会两方面入手来阐述它的治世之道的。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社会的稳定,本质上是人和他人的关系稳定,也就是一种人的秩序的稳定。所以,秩序对于人、家庭乃至于社会和国家,是至关重要的。儒家把维持这个秩序的规则叫作“礼”,把这个秩序最稳定、最美好的状态叫作“和”。
理论教育 2023-09-20

修心以仁:做儒雅的中国人

可是修身必先修心,管住自己的心才能管住身。这就是“修心以仁”。《大学》是“四书”之一,是《礼记》的一篇,内容非常短,主要讲的就是修心的次第。朱熹临去世前三天,修改的就是他的《大学·诚意》章注,足见他对修心的重视。这么说,修心的次第就是先有知识、有文化,其次是诚意正心,再次是修身齐家,最后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只有有了正确的认知,我们才能够走出修心的第一步,这就是“格物致知”。
理论教育 2023-09-20

尊德性-打造儒雅中国人

尊德性首先不是尊别人的德性,而是尊学习者自己的德性。德性是人的内质精神,不仅是一个人的涵养表现,也是人的人格高度的标尺。有这种德操的人,荀子称为“成人”。所以,尊德性对于一个人来说,最要紧处就是“立志”!其实,尊德性之所以称作“德性之知”,乃是因为有此德操,才有此智慧,才能最终“得”——到达理想的彼岸!
理论教育 2023-09-20

仁与恕:人之本质、涵养与区别

一个人只是对亲人“亲”,恐怕还不能说是“仁”。也就是说,假设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那么,就不存在“仁”或者“不仁”的情况。“恕”应该跟“仁”是一个意思,所以《说文解字》解“恕”为“仁”也。其实孔子也把“仁”间接解释为“恕”。大家觉得你公正、宽容,就比较愿意亲近你,那么你就接近于“仁”了!那就进一步说,只有人,才会有这种涵养,才可能“仁”。所以,“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是人有别于禽兽之所在。
理论教育 2023-09-20

做个儒雅的中国人:以义为利

公利即公共之利、国家之利。首先,对政府来说,“国不以利为利”。我们说,国家要发展、要富强,一定是以经济为基础,以财富为表征的。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本质上施行的也是“国不以利为利”的经济政策。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儒家更不主张政府“以利为利”。
理论教育 2023-09-20

《孟荀论人性》:人性善与生俱来

在孟子看来,人性之善,是与生俱来的。在《孟子·告子上》里,有孟子和他的弟子告子、公都子的两段对话: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理论教育 2023-09-20

如何成为儒雅的中国人?学习礼仪之美

礼仪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自尊、尊人的表示。《礼记·曲礼上》特别强调“礼主敬”。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就是说,人没有庄重的威仪就会没有尊严,不被尊重。
理论教育 2023-09-20

做个儒雅的中国人:制度与人,文武之道,礼与刑政德补充

假如把“礼”和“刑”都看成是制度性规范的话,那么,“政”和“德”就是指人。文武之道,就是周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制度,之所以没有完全毁坏,原因就是人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说,人的因素是对制度的一个补充。儒家除了重视制度——“礼”的制定与规范外,特别重视人的“正”,这就是“选贤与能”。
理论教育 2023-09-20

儒家之争:他们真的反孔子吗?

而那些把孔子从神坛上拉下来的人,是真的反对孔子的吗?魏晋的那些玄学家,比如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是不是真的反孔子呢?所以鲁迅先生说他们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那自然不是真的反孔子了,而是“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甲午战争是学生打败老师,他们得反思一下:日本从前和我们一样崇尚孔子和儒家文化,为什么就能打败大清国呢?想一想,大清国行将灭亡了,怎么可以让文化负责、让孔子负责呢?
理论教育 2023-09-20

做个儒雅的中国人:行为端正与衣着得体

人的外在表现,言语之外,就是衣食住行等行为。据我愚见,服饰至少应讲究以下几点:第一,端正衣冠。西安、北京等古都的宫城,都有一个门叫作“端履门”,实际上就是提示要上朝的官员,过了此门,就正式进入朝廷,国事无小事,必须要严肃庄重以待。所以,到此必须再次端正衣冠,使得仪表庄严,方可朝见皇帝,参与国务。孔子除了衣冠端正,还“尊其瞻视”,眼睛还要正视前方。
理论教育 2023-09-20

人性与习性:儒家观点分析

就是说,与生俱来、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因素影响的本来面目,就是人性。长大后之所以有善恶之别,乃是因为“习相远也”。孔子实际上是认为人的本性是什么,对于一个人并不重要,决定一个人的人格的主要因素是“习”。其次,“习”是建立在“学”的基础上的。从“习”的角度看儒家的人性观,我们发现人的本性无论善恶,远不如“习”对人的影响。
理论教育 2023-09-20

摔下神坛的孔子:儒家遭遇反思与抨击

西汉武帝以前,当孔子没有被抬上神坛的时候,除了儒门弟子之外,旁人并不把他当圣人看,他还免不了受嘲弄。他们却说孔子和子贡不懂“礼意”——即礼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嘲讽儒家、嘲讽孔子。孔子被神化以后的两千多年里,发生了几次大的反孔思潮,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其矛头直接对准孔子及其学说,尤其是以阮籍和嵇康为核心的所谓“竹林七贤”。旧传下来的礼教,竹林名士是不承认的。儒家的理念受到怀疑与打击,所谓“
理论教育 2023-09-20

儒家学说:先富后教,建立在民本之上

很显然,孔子的治国理念,是富而后教,首先建立在民本的基础之上。理即礼,所以名也是礼的反映,所以儒家学说又被称作“名教”。这么看,实际上“正名”就是“正礼”,就是教人民知礼守礼。很显然,“礼乐教化”是先导。而“习礼”只有“上”——政府或者长辈才能推动,这就是“教行于上”。合起来就是“教而化之”,简称“教化”。
理论教育 2023-09-20

学习孔子,走向不平凡

孔子能够由凡入圣,是不是我们寻常人也能够从平凡走向不平凡呢?当然可以的,倘若人世间只有孔子等少数人才可如此,那我们就不用管他儒雅不儒雅、孔子不孔子,反正也学不来!孟子就是一心想学做孔子那样的人,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所以孔子强调学习。孔子把坚持叫作“有恒”。孔子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救国救民,平治天下。孔子能够好学而身心有恒,兼其美而有之,那是一种德行的恒定,当然就从平凡走向不平凡了。
理论教育 2023-09-20

孔子:成为儒雅的中国人

对孔子的学术是“宗之”,即以孔子为源头。但是,孔子却不敢自称圣人。他实在是很不情愿地被后世的人们抬上神坛的。且看他是怎样神化孔子的:天人之徵,古今之道也。凡是孔子在《春秋》里讥讽或者反对的人和事,上天都会通过各种灾害或者怪异的自然现象来表示震怒和惩罚。人一旦被变成了神,那就只能走上神坛了。
理论教育 2023-09-20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