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精英的成长之路:基于中国物理学院士的计量研究

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成果剖析

纳入统计的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合计28位,截至2018年,在世18位,平均年龄72岁,70岁以下的院士6人,分别是固体地球物理学领域的朱日祥、陈晓非和潘永信,空间物理学的万卫星和窦贤康及土壤物理学的邵明安,他们的年龄集中于“52~63岁”;该群体平均当选年龄58岁,集中于“51~60岁”和“61~70岁”的年龄段。近几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晓非、窦贤康院士在计算地球物理学与高层大气物理学研究领域贡献突出。
理论教育 2023-11-04

中国科学精英:博士学位占比48.84%,国外博士超过95%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取得博士学位21个,占比48.84%,受国际关系和国内尚未建立博士制度的影响,本科毕业于“1948—1967年”时间段的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绝大部分只有本科学历。获得国内授予博士学位的只有马余刚,他1994年毕业于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参加“两弹一星”工程的31位院士,取得博士学位15个,占比48.39%,占该院士群体取得博士学位总数21个的71.43%。①在“1930—1950年”间取得美国高校博士学位8个,欧洲高校博士学位7个。
理论教育 2023-11-04

中国科学精英:物理学院士群体年龄研究

图8.3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年龄段2)生物物理学院士当选年龄结构分析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的平均当选年龄是53岁,其中“41~50岁”6人,“51~60岁”4人,“61~70岁”2人,该院士群体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岁”,较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当选年龄集中段“51~60岁”年轻10岁,可见生物物理学院士做出科研成果的年龄较小,也说明这学科发展潜力巨大。图8.4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当选年龄段
理论教育 2023-11-04

中国科学精英的成长之路:基于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

2010年,引力物理专家罗俊进行的“基于弱力测量平台的引力及相关物理规律研究”项目入选“973计划”。此外,中科院高能所的王贻芳分别担任2006年“大亚湾中微子反应堆”研究和2013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物理研究”的项目负责人。2016年初,中国科学技术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研发专项指南》,这意味着“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成为历史名词,但它们在支持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所起的重大
理论教育 2023-11-04

中国物理学院士:女性占比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通过对中国物理学院士整体性别比例的计量分析和各分支交叉学科院士性别比例的比较研究,得出中国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的特征。纳入统计的女性物理学院士总数17人,占总数319人的5.3%,男女比例约为20∶1。
理论教育 2023-11-04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

图8.2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趋势通过对20位天体物理学院士学科分布情况统计,发现理论天体物理学(8位)和实测天体物理学(6位)集聚了大部分天体物理学精英,21世纪以来,高能天体物理学(3位)和天体宇宙学(2位)发展形势较好。通过中国天体物理学的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可看出中国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理论与实测并重。
理论教育 2023-11-04

中国地方高校博士占比提高,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改善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学位结构,①从毕业院校分布看,主要集中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院所,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培养理论物理学博士的水平不断提高,且地方高校的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理论教育 2023-11-04

中国物理学院士光学研究领域发展趋势

图5.5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1)20世纪50年代中国应用光学的萌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加强军事武器制造和国防建设需要大量的精密光学仪器。1953年1月23日,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长春正式成立,龚祖同被任命为该研究所光学玻璃实验室主任,两人重拾自主研制中国光学玻璃的梦想。20世纪80年代,王大珩调至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逐渐由我国光学领域的一个学科带头人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战略科学家。
理论教育 2023-11-04

中国科学精英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从图5.3中国光学院士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分布看,应用光学和激光物理集聚了3/4的光学院士。纳入统计的从事激光物理研究的中国物理学院士12人,占比将近40%,足以看出我国激光物理领域的人才实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光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逐渐增强,与电子学、凝聚态物理结合产生了光电子学、光纤、非线性光学等领域。近些年,受量子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影响,量子光学发展趋势很好,主要有王育竹、彭堃墀、朱诗尧等院士。
理论教育 2023-11-04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计量研究揭示物理学中应用性强研究

凝聚态物理学、光学、电子物理学、量子信息科技、空间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的应用极其广泛,部分研究领域的产业化趋势明显。此外,固体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在石油、矿产资源勘探,地震预测、防震减灾等领域作用突出。空间物理学中关于电离层物理学的研究,助推了卫星通信、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工程热物理在锅炉制造、内燃机改进、燃气轮机车研制、煤炭能源清洁与冷热电联供等领域应用广泛。
理论教育 2023-11-04

中国华裔物理学院士在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影响作用

除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外,华人物理学家在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也被评选为院士,除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外,可查询到信息的有17人,具体情况如表1.5所示。表1.5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华人物理学院士(续表)从表1.5中看出,华人物理学家大多以外籍身份获得欧洲地区的物理学院士荣誉,可见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科技贡献影响突出。
理论教育 2023-11-04

中国物理学家群体研究: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研究成果

有关我国物理学家群体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物理学家群体计量分析研究和以中国物理学研究机构为主体的物理学家群体研究。刘晓教授撰写的《国立北平研究院简史》,其中第四章“学术高地——北平研究院理化部”中第二节有关“物理学研究所与镭学研究所的研究工作”的论述,为了解“北平研究院”中国物理学家群体的科技贡献和社会活动提供了资料支持。
理论教育 2023-11-04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趋势的计量研究结果

通过对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计量分析和对他们研究历程的梳理,可得出中国理论物理学的大体发展脉络。图3.5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趋势1949年前回国发展的理论物理学家主要有吴大猷、周培源、王竹溪和张宗燧等。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推动中国理论物理学发展到一个高峰。
理论教育 2023-11-04

中国科学精英成长:外博士学位比例接近80%

从数据统计分析看,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本科毕业院校主要集中于南京大学(11人)、北京大学(8人)、清华大学(8人)、复旦大学(5人),但这些重点院校毕业的凝聚态物理学家大多是20世纪前当选的院士。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博士学位占比57.83%(48人),其中获得国外博士学位38人,国内培养的博士10人,可见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学历水平较高。
理论教育 2023-11-04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老龄化问题引发关注

如表2.2所示,纳入本研究统计的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中,在世214人,65岁以下累计为56人,意味着目前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的物理学院士们约占统计总人数的1/6,这样的结果反映出我国物理学院士存在老龄化的问题,不利于中国物理学事业的发展。庄小威在生物物理学领域贡献突出,40岁当选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理论教育 2023-11-04

中国科学精英成长:聚焦物理学士的研究

图3.3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如图3.3所示,通过对53位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分析,发现凝聚态理论集聚了最多的理论物理学院士(17人),这受20世纪80年代以来凝聚态物理学蓬勃发展的大形势影响,17人中去世2人,在世凝聚态理论院士的平均年龄为70岁,70岁以上10人,其他5位院士年龄段集中于“50~58岁”,他们依然奋斗在凝聚态理论研究一线。
理论教育 2023-11-04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