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现象

吸附热测定方法-界面现象研究

在吸附过程中,气体分子移向固体表面,其分子运动速度会大大降低,因此释放出热量。习惯上,将放热的化学吸附热取正值。在实际操作中,吸附热会导致吸附层温度升高,进而使吸附剂平均活性下降。根据测得的吸附量,应用Gibbs方程了解因吸附引起的界面能的变化及吸附分子的状态。Gibbs将界面相视为一几何面,认为此面两侧两相的组成和性质都是均匀的,并规定在此位置上某一组分的表面过剩量为零。
理论教育 2023-10-31

测定接触角的方法-界面现象

接触角的测定方法有多种,根据测定的物理参数可分为四种:①角度测量法;②长度测量法;③力测量法;④透过测量法。其原理是测量固体与液体之间所形成曲面的宽度和高度,再根据接触角的三角函数与所测量的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获得接触角的值。应用适当的测力装置测出吊片所受的力f,即可算出接触角。具体的测定方法简介如下。上升高度h与接触角的关系为图5-5 透过测量法示意图式中,r为粉末柱的等效毛细管半径。
理论教育 2023-10-31

蒸气压与曲率的关系及开尔文方程在《界面现象》中的探讨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纯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也是一定的,但这只是针对平液面而言,而曲液面由于附加压力的作用,不同曲率的曲面包裹的液体所处的实际物理状态各不相同,因此液体的性质将随液面形状有所变化,液体的蒸气压特性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实验表明,微小液滴上的饱和蒸气压明显高于平液面上的饱和蒸气压。蒸气压与曲率的关系,可通过计算微量液体从平面转移到液滴的过程中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而获得。式称为开尔文方程。
理论教育 2023-10-31

乳液的形成和稳定性-成果

如下四类物质可作乳液的乳化剂和稳定剂:①离子型物质;②溶胶;③高分子;④界面活性剂。溶胶也不能改变界面张力,但更重要的是作为稳定剂,主要利用了其空间效应和静电效应。
理论教育 2023-10-31

催化反应机理与吸附热关系在《界面现象》中的阐述

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催化反应。催化剂与反应物处于同一相的称均相催化反应,处于不同相者称异相催化反应。吸附是气固催化反应过程必经的基元步骤,欲了解气固催化反应机理,首先要了解吸脱附作用。化学反应必然伴随一定的热效应。若为放热反应,反应热释放在催化剂表面上;若为吸热反应,自催化剂表面吸收热量。
理论教育 2023-10-31

过饱和蒸气和过热液体导致的亚稳现象

故存在过饱和蒸气的区间是p0<p<pr,过饱和蒸气压属于亚稳状态,过饱和蒸气的存在就是一种亚稳现象。过饱和蒸气和过热液体的用途较多,人工降雨就是典型的实例之一。
理论教育 2023-10-31

浸渍热:液体与固体的亲和力

所谓浸渍热,是指将一固体浸入一液体中所放出的热量。在忽略体系对外做功的情况下,体系能量的降低主要以热的形式释出,这就是浸渍热。显然,浸渍热越大表明固-液分子间的亲和力越强。表5-3列出了一些液体对石墨化炭黑和金红石的浸渍热(25℃)。表中数据表明,各种液体对非极性固体石墨化炭黑的浸渍热数值相当接近,而对极性固体金红石的浸渍热则相差悬殊。另外,对于一种未知固体,可以通过测定其浸渍热来推断其表面极性状态。
理论教育 2023-10-31

气体吸附固体界面现象

根据吸附作用力的本质,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大类。固体的表面和气体一旦形成气体的单分子化学吸附层,则气体与固体之间就不能再继续发生化学吸附。化学吸附速率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气体分子对固体表面的碰撞频率;必须碰撞在表面上空着的活性点上;吸附活化能。在等温和等体积条件下,微分吸附热Qd可表示为由此可见,积分吸附热是不同覆盖度下的微分吸附热的平均值。
理论教育 2023-10-31

实验验证纯组分肺泡单分子膜状态方程

在4.3.2中,我们利用文献数据验证了状态方程式(4-5)的适用性,在22℃温度下纯PS组分单分子膜的π-A等温线数据能够较好地与状态方程吻合。图4-9 纯DPPC单分子膜在34℃的π-A 等温线■实验值;—模型值[式(4-5)]图4-10 纯DPPC单分子膜在34℃的π-A等温线■实验值;—模型值[式(4-5)]表4-3 不同温度下纯DPPC单分子膜的参数回归值从图4-8~图4-10可知,在不同实验温度下,纯DPPC单分子膜的实验π-A等温线与利用状态方程回归得到的理论曲线是吻合的。
理论教育 2023-10-31

微乳液界面现象:性质揭示

两者相比,微乳液具有热力学稳定性,是自发形成的,无需外部做功,并且均匀透明,是一种低黏度的油、水和界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微乳液中含有较多的界面活性剂,通常占体系总量的5%至百分之十几。因为增溶是自动进行的,故微乳化也能自动发生。WinsorⅠ型体系由水包油微乳和油相组成,WinsorⅡ型由油包水微乳与水相组成,WinsorⅢ型是由双连续相微乳和油、水相
理论教育 2023-10-31

固体表面模型:界面现象

通过低能电子衍射技术,可以测出固体表面有平台、台阶和扭折等几何部位。由此可见,固体表面是具有与原子结构、晶体结构、几何形貌、电荷密度等物理、化学参数有密切关系的综合场所,极其复杂。从扫描隧道显微镜、低能电子衍射的观察事实,人们提出了被普遍接受的表面原子尺度的结构模型。这是描述表面不均匀性常用的模型。
理论教育 2023-10-31

界面现象:纯SP-C单分子膜结构模型探究

SP-C是由一个富含缬氨酸的α-螺旋跨膜结构和一个棕榈酰化氮末端区域组成。Veldhuizen认为,SP-C的α-螺旋结构发生挤出现象时,就是通过这两条棕榈酰链与表面单分子膜相联系的。SP-C氮末端的肽链构象灵活、排列无序,至今仍无定论。结构模型 根据上述SP-C的结构特征,可以认为在压缩过程中,纯SP-C单分子膜结构模型如图4-1所示,并描述如下。对于纯SP-C单分子膜,在高表面压下,SP-C分子结构在压缩过程中发生剧烈变化直到膜崩溃。
理论教育 2023-10-31

共价键界面现象-界面现象

共价键包括配位键,是化学键的一种,两个原子共同使用它们的外层电子,在理想情况下达到电子饱和的状态,由此组成比较稳定的化学结构叫作共价键。共价键的理论处理比较复杂,可以利用有关固体表面张力理论计算的方法。当共价键被拉断时,原子间的作用力立即变为零。共价键是一种比较牢固的化学键。如果胶黏剂与黏附体材料间能形成共价键,显然有利于黏结强度和耐久性的提高。
理论教育 2023-10-31

界面现象:表面压的物理意义与测定

许多现象说明水面单分子膜区域对无膜区域有一种压力。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表面压的物理意义。单位长度浮片所受到的合力就是单分子膜的表面压力。图3-21 表面压示意图图3-22 Langmuir膜天平示意图A 底液及膜;B—障条;C—浮片;D—浅盘;E—扭力丝;F—扭力读数盘;G—反光镜图3-22所示的Langmuir膜天平可以用来测定单分子膜的表面压随膜面积的变化,其基本原理是采用扭力秤直接测定作用于将底液表面上有膜区和无膜区隔开的浮片上的力。
理论教育 2023-10-31

极性与非极性分子相互作用模型探究

当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非极性分子在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的作用下,发生极化,产生诱导偶极,然后诱导偶极与固有偶极相互吸引而产生分子间的作用力,叫作诱导力。而取向极化率是可表征分子热运动阻碍极性分子在场中取向的物理量,其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由于诱导极化率αi与分子热运动无关,所以诱导而产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诱导力也与温度无关。
理论教育 2023-10-31

回归模拟纯组分肺泡单分子膜状态方程-《界面现象》

利用状态方程式(4-5),将纯PS组分的单分子膜π-A等温线实验数据进行计算模拟,得到方程中相关参数的回归值以及相应组分单分子膜的π-A等温线的回归曲线。此外,状态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上一章提出的单分子膜结构模型中的三个特征状态:LE态、LC态及崩溃态。所以,如果知道单分子膜的崩溃表面压πmax,就可以预测该单分子膜的表面特性,通过我们提出的状态方程得到的崩溃表面压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真实值。
理论教育 2023-10-31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