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第三空间

童年趣事,乡村风情,米勒的艺术见证,人类与泥土的纽带

童年拾穗的趣事,已然很久远了。在城市里居住,又终年不见田野,不知道如今的乡村里是否还流行着拾穗的风气。唯一可以慰藉记忆的是米勒的那幅有名的《拾穗》,它似乎还依稀见证着那永恒的过去时光。人生是一次次的捡拾,从具体的方糖、麦穗到抽象的事物,而这捡,必须俯身,手指触电,人类通过捡而与泥土的关系更加亲密了。那些收割后的拾穗者,将人类留下的麦粒拾干净,是为了将完整的大地交还给大地。
理论教育 2023-11-05

重访第三空间:探索实在界的方向

列斐伏尔的第三空间理论和拉康的精神分析,不属于同一阵营,后者属于结构主义,前者属于后结构主义,但是,正如后结构主义的建构也需要借助结构主义的某些框架,两者实际上是难舍难分的,两者甚至可以混合使用。特别是列斐伏尔的第三空间直接指涉一个“实际”的空间。比如,在贾樟柯的《小武》中,小武的身份就具有第三空间的三元性。
理论教育 2023-11-05

麦茨电影符号学理论与戏剧本体特征的关联

通览全书,麦茨关于戏剧(本体)的论述集中在如下几处:1.在阐释产生电影和戏剧的社会意识形态氛围不同时附带对戏剧的本质的界定和论证。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麦茨对戏剧的社会仪式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麦茨指出,电影的表演是事先录制的,一个电影的角色只有一个特定的演员来表演。
理论教育 2023-11-05

电影节:发挥社会职能

如果说非洲本土电影的一个功能是创造了一个对当下社会事件讨论的公共空间,那么类似“泛非电影电视节”等媒介对“电影VS社会维度”的触动和影响就更为深刻,它等于制造了一个媒介,来深化电影的社会功能和与观众的互动。笔者通过对非洲本土电影的叙事、产业、媒介的观察,重新提出电影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议题。
理论教育 2023-11-05

当代悲剧:语言化转型与悲剧模式的变革

首先是第一世界即发达资本主义的悲剧模式。前者包括被侮辱和被剥夺身体的群体的集体性悲剧与死亡悲剧;后者包括谎言的悲剧与官僚主义者的悲剧,以及网络虚拟性交往产生的媒介性悲剧,如不信任、语言歧义引发的暴力冲突等等。戏剧的悲剧舞台,逐渐从身体悲剧过渡到语言悲剧,从传统社会的悲剧性事件,逐渐过渡到个人的精神危机和个人遭遇共同扭结在一起的语言悲剧。这样的转型,也造成悲剧范畴和模式的转型。
理论教育 2023-11-05

概念融合:并列与未分析事物的审美意义

表6-1“组合图式”分析模式并列未经分析的事物作为现代诗歌的基本技巧,在审美上呈现几大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一首现代诗歌拒绝单一的阐发。正如克林斯·布鲁克斯在《精致的翁》中所言:“诗歌的意义总是大大多于我们所能阐释的内容。”艾略特拒绝阐发《荒原》中并列场面的含义,把这个包袱扔给了读者本人,要求他们用自己的想象,把两个画面联系起来。
理论教育 2023-11-05

窥视叙事之外,揭开第三空间

在林林总总的这些童年意象中,海边游乐场是惯用的了,这是因为坐落在海边小城、小镇的这些数不清楚的游乐场,本身就是欧洲沿海国家和美国东西岸城市的一个景观。高跟鞋与我们的视觉打了个招呼,于是电影院里的人感觉到了一丝物质的温暖之气……在阿莫多瓦的《高跟鞋》中,高跟鞋不仅仅是片名,而且还是身份的象征。这在电影中的两次谋杀中得到了印证。在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少年天真地在屋顶上流浪,无所事事。
理论教育 2023-11-05

死亡随笔:死亡的力量与永恒性

死亡毕竟非常强大,连孔子对它也讳莫如深,何况常人。死亡是一种景象的转移。死亡,它既然是一种永远的离开以及无限的影像拷贝,因此它必定也是永恒的。因此,死亡它肯定没有生之快乐。从现象上讲,死亡就是不断地在途中。所以说,死亡就是快乐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死虽然没有死亡的概念,然而它也没有生的概念,没有新鲜的事物冒出来,没有破土而出这个事件。
理论教育 2023-11-05

重访第三空间:遥远下午的情结

谁不会因“遥远的下午”的字眼而沉重万分?遥远的下午是一个情结,一道无法翻越的记忆土墙,我相信不只是我有这样的感受,许多人面对它时同样会涌出自己的感动。父亲不在人世了,那个遥远的下午于是再次定格,而且由于父亲后来在更年期与我断断续续的争吵,那个定格的下午变得格外干净、明媚。我如同温习了历史,那个遥远的下午从此会被保存下来,像一枚钉子钉在我内心的墙壁上。
理论教育 2023-11-05

电影空间的胜利与越界:戈达尔与贾樟柯的创新

在过去的电影中,我们既窥见了现代电影语言在空间表达上的胜利,也见证了电影中空间的不确定性和空间的越界。在电影空间的表达上,我们先来看法国导演戈达尔对于电影剪辑法则的重新制定。这也是一种电影的空间表达,是电影空间延伸至国家的意识形态轮廓的一次极佳的证明。贾樟柯镜头下的汾阳,是一个充满了生活世界的无限细节的第三空间。正是这种复杂性,让贾樟柯的电影空间获得了一种与时间比拼的厚重感。
理论教育 2023-11-05

深入探究第三空间:定场镜头叙事之美

定场镜头一般为全景,在电影中具有总结、揭示甚至评述的功能。作为定场镜头的全景,既可浓缩纷繁的社会场面,起到转喻作用,也可以仅仅只用一种暗示或具有隐喻意义的塑造,带来非凡的张力。定场镜头大部分时候为全景,但采用大全景还是小全景,则需要看影片的叙事风格和叙事内容。而美国西部片则往往辽阔,定场镜头必是西部大草原和沙漠、山脉的反映。
理论教育 2023-11-05

波德莱尔的作坊技术:丑化为美,触动心灵

美借助丑给自己添上了翅膀,这是波德莱尔的作坊技术。于是,丑化为美,诗人揭示丑之形式深深触动了有着同感的人,两个感应丑陋的心灵节拍重合,这包涵了默契、认可、遇见知音的快感、老话重提的沧桑感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丑与美在诗歌中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通道,而且它们的转化是单向的,只有丑转化为美,而没有美向丑的转换。
理论教育 2023-11-05

电影的透明性:信念层面、复杂中的敞开与自主性语义

从摄像机装置的透明、到胶片的透明,再到观众聚集在影院观摩电影时的光线之透明,电影无疑也是透明的艺术。为了论述电影是一个透明的事物,我用如下三个结构加以论述:信念层面的透明、在复杂中敞开、自主性结构的语义透明。
理论教育 2023-11-05

第三空间再探究:对未分析并列事物的深入分析

并列、并置的适用性首先,在“并列未经分析的事物”这个省略了主语的句式中,动作“并列”是关键词。这样“并列未经分析的事物”以段落的形式被并列在一个诗歌空间里。如果说,并列是一种诗歌自古就有的基本技巧,那么“并列——未经分析之物”这样的诗歌才具有现代诗的意蕴。按照字面意义,未经分析的事物,指向一种理解的空白和多元,类似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留白之物。
理论教育 2023-11-05

解决身份问题与国别问题的本质

换句话说,它不解决你的身份问题,但是它让你看到身份问题的本质;它也不解决你的国别问题,但是它让你看到国别在传统和当代的文化中之意义是如何重大,让你反思我们怎样去看待国别以及暴力地依附在这个国别性文化之上的暴力形态本身。
理论教育 2023-11-05

重访第三空间:透明的电影哲学与现实重构

说到信念层面,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电影“透明”的简史:从巴拉兹、安德烈·巴赞、麦茨到德勒兹,揭示电影的透明和揭示电影的本体是分不开的。在谈论电影的透明性之时,我们也不得不谈论“揭示本体”的电影哲学家和理论家。其次是重组现实的电影文学理念下的透明。也就是说,并列未经分析的事物是作为现代诗歌的基本诗歌技巧被确立的。
理论教育 2023-11-05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