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朱熹思想被否定,禁止朱子学,彻底恢复声誉

随着韩侘胄的掌权,一场反朱子学(理学)的斗争便开始了。并将朱子学斥为“伪学之魁”。朱熹死时,朱子学还处于被排斥、受打击、遭禁止的地位。这样,宁宗就完全否定了他在公元1196年禁止朱子学的诏令,终于认识到朱熹思想是维护南宋统治者利益的。彻底恢复了朱熹的声誉。
理论教育 2023-11-05

朱熹的货币学说:解决南宋货币增加问题

为了增加南宋王朝的货币数额,朱熹从货币的流通、价值、储蓄等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构成了他的货币学说。这样,既不利于加速商品流转,又不能促使货币数额增加。这种地区性的货币流通,无疑妨碍和限制了商品交换的广泛开展。
理论教育 2023-11-05

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历史与影响

他于1211年回到日本。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日本,朱子学的首倡者是入宋僧巴尔。自巴尔后,禅僧天佑、净云等陆续入宋归日,在日本传播禅宗和朱子学。与此同时,中国僧侣也前往日本,在传授朱子学中起了很大作用。他们在日本一面传授禅学,一面传授朱子学,使朱子学在日本得到很快传播。
理论教育 2023-11-05

朱熹教育宗旨:明义返本

“明义返本”便是朱熹奉行的教育目的。可见,“明义”的实质是发扬光大这种“仁”之心。归根结底,朱熹所谓的“明义”,就是以培养和造就“内圣外王”的“仁人”、“圣贤”为其目的。这是朱熹主张“返本”的第一层意思。
理论教育 2023-11-05

朱熹:性与理的关系及区分

而“性”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则为,“性”是总名,仁、义、礼、智都是“性”中之“理”。把“性”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首见于张载的《正蒙·诚明篇》。他说,“天地之性”是本源,是人和物未生之前所共有的本性;“气质之性”是人生后与每人的生理、身心相结合的具体本性。
理论教育 2023-11-05

赋税负担与财政节用原因分析

朱熹认为,赋税苛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财政开支的无度。因而,他提倡“节用”。国家富足的道理在于“务本”而“节用”。
理论教育 2023-11-05

朱熹的自然科学思想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如果说朱熹的经济思想尚属鲜为人知的话,那么,他的科学思想则简直是不为世人所知。其实,任何一位大哲学家或一种哲学思潮,都是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或总结。同时亦出现了总结古代至两宋自然科学成就和科学技术成果的科学著作。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中,宇宙自然学说(宇宙论)、天文自然学说(天文论)和气象自然学说(气象论)形成了他的自然科学思想。
理论教育 2023-11-05

朱熹的起源及迁徙路径

朱熹的始祖原住今山东,其后裔在今山东、江苏、安徽交界处盘旋而居,然后徙入江南,至朱熹那一代时定居福建。因此,朱熹也曾自称邹诉。朱熹的始祖邾子在先秦时居住在今山东南部。邾或鲁国,其址大概在今山东曲阜、邹县和今江苏徐州一带。邾国灭亡后,朱熹的祖先迁徙到沛国居住。在后汉灵帝时,朱熹远祖洪基由青州过江南迁吴郡。青州朱氏南迁过江之另一支,从朱寓子孙始。
理论教育 2023-11-05

朱熹集理学大成,理学哲学体系问世

由于水灾严重,粮食无收,因而到次年青黄不接的春夏之交,崇安发生大饥荒,随之爆发饥民起义,人情大震。除以上政绩外,在哲学思想方面,朱熹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建构理学哲学体系的大任。此后,人们称朱学为“理学”学派,陆学为“心学”学派。公元1177年,作为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代表作——《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编成。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中积极宣讲他的理学思想,培养了一批学生,也形成了自己的学派。
理论教育 2023-11-05

朱熹的贫富合礼与道德观

而失“中”,就是不合“礼”。因此,违“礼”与“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样,过于贫,也是不合乎“礼”的。朱熹主张无论是“贫”还是“富”,都要合于“礼”的规定。基于贫富合“礼”的消费观,在对待贫富问题上,朱熹主张以“道”和“仁”为标准。
理论教育 2023-11-05

朱熹南宋时期减轻赋税,呼吁废除重税,保障盐的自由流通

朱熹认为南宋时赋税的刻剥十分繁重。为此,朱熹上书朝廷,要求减轻赋税,以使憔悴困穷之民,复有更生之望,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朱熹认为农民赋税过重,其结果不仅民贫,而且纳税者也大量减少,造成国家财政的匮乏。因此,他极力主张废除正税以外的赋税,以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朱熹主张要保障盐的自由流通,任其所之,随其所向,价格自然公平,国家盐税收入也会增加。
理论教育 2023-11-05

朱熹的尽性明理:中国封建伦理的道德根基

在人性论和伦理论方面,朱熹的理本论哲学反映为“尽性明理”。由此,使中国封建伦理道德成为一种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道德。在中国历史上,自孟子提出“性善”说以后,一般都将“性善”视为圣人的完美道德,看作符合封建伦理标准的品德。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人性善思想,认为“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朱熹“尽性明理”的人性论和道德论,其具体内容包括性与理、心与理、欲与理等。
理论教育 2023-11-05

朱熹对井田制的重新解读及其意义

为了缓和土地兼并,改革田制,抑制大地主,保持和恢复中小地主的经济利益,朱熹又重提孟子的“井田制”。此详言井田形体之制,乃周之助法也。这几段话,表明了朱熹与孟子关于“井田”思想的主要区别是:第一。这些无法克服的矛盾,说明了孟子“井田制”理想的混乱。从“井田”是“圣王之制”来说,朱熹不敢说不好,也不敢不实行。因此,朱熹称赞林勋在《本政书》中提出的“井田”设想。
理论教育 2023-11-05

海西朱子学派的代表及特点

海西朱子学派的主要代表者是贝原益轩和安东省庵。他是德川朱子学经验理派的创始人。朱子以理气为物,是所以吾昏愚迷而未能依服也。与此同时,益轩还继承了朱熹“格物穷理”、“格物致知”中的合理因素,认为“格物致知之功,乃博学广闻之事”。以理气合一或气一元论改造朱熹理一元论,这是海西朱子学派的特点。
理论教育 2023-11-05

朱熹《格物穷理》认识论:由表入里,穷理无尽

朱熹的理本论哲学在认知思想方面的表现,可以概括为“格物穷理”。为了探究这种客观经验之“理”,朱熹提出了“格物穷理”的认识论。朱熹“格物穷理”的认识论思想,包括三方面内容。所以,格物就是由表到里、由浅入深地接触事物,各极其至,穷到尽头,就把握住了果子的理。这表明,朱熹认为“格物”的基本精神是“穷理”。“格物穷理”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对外在对象的考究以把握其中的义理。
理论教育 2023-11-05

朱熹:思与学的密不可分相互依赖关系

自学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学”与“问”的关系。对此,朱熹认为应提倡让学生“多问”、“每事问”、“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等,即“切问”。正是在这重意义上,朱熹认为“博学”建立在“切问”的基础上。朱熹这一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以上论述阐明了“思”(慎思)与“学”(学识)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依赖关系。
理论教育 2023-11-05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