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通史 先秦卷

道家哲学的研究与汉代《老子》古本

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纵观20世纪的老子研究,前半叶大致以传统文献为基础,注重老子其人其书的考证,兼及思想的研究。后半叶在延续前期考证的基础上,偏重于老子文本的校释及思想的研究。 这是继马王堆帛书本、郭店楚简本之后出土的第三个《老子》古本,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古本。北大竹简《老子》必将进一步推动老子的研究。
理论教育 2023-10-26

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名辩思潮及惠施、公孙龙

惠施又称惠子,相传生于宋而活动在魏。惠施很有学问,《庄子·天下》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公孙龙,姓公孙,名龙,战国时辩士。公孙龙稍晚于惠施,是与惠施同时的辩者的弟子。中年主要在平原君赵胜家当清客,约有二十余年。公孙龙曾与孔子六世孙孔穿辩论“白马非马”问题。除《迹府》为门人辑录公孙龙生平事迹外,其它五篇都是公孙龙本人的作品。
理论教育 2023-10-26

荀子的方法论思想贯穿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

它贯穿于荀子整个哲学理论体系之中,并体现于其中各个层次和环节,构成其重要的方法论。荀子的整个哲学体系便是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批判地继承此前各家的哲学思想而成就的。
理论教育 2023-10-26

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德法并重的伦理秩序与社会治理

“礼”是带有宗教性、道德性的生活规范。在“礼”这种伦理秩序中,亦包含了一定的人道精神、道德价值。在贵贱有等的礼制秩序中,含有敬、孝、悌、慈、惠诸德,以及弱者、弱小势力的保护问题。这一交往原理包含如下内容:以德为贵,自谦并尊重别人,讲究施惠与报答,礼尚往来。这里提到对负贩、贫贱等弱者的尊重和对等的施报关系。在社会治理上,儒家重视道德教化,同时重视法治。必三刺,有旨无简不听,附从轻,赦从重。
理论教育 2023-10-26

中国哲学通史:老子观水为柔弱不争,主张效法

水的本性及其存在状态在老子看来主要是“柔弱”与“不争”,而这两种品格都是老子的无为观念的体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水的存在特性之一是处下不争,人应效法水的这种存在方式。而老子主张不争,实际上是要消解对待,不让这种对待形成。因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均以贬低其他对象为前提,意味着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处于对待之中,从而形成相争的双方。
理论教育 2023-10-26

墨子与墨家在《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中的地位和分化情况

“巨子”在墨家学派内享有绝对的权威,徒属若有过犯,“巨子”可依墨家之法处置。但是,在墨子故后,特别是孟胜死于阳城后,墨家学派出现分化,东方有田襄子一系的墨者,西方则有“秦墨”。其后,“秦墨”声势渐大,腹成为墨家巨子。 学术界通常将由墨家分化而产生的,活动于战国中后期的学术流派,称为后期墨家,用以区分战国前期以墨子为代表的前期墨家。
理论教育 2023-10-26

中国哲学通史:先秦时期农业负责市场,军队负责边疆

后陈述其称霸天下强国之术,于是获得孝公的赏识,并任之变法。因此,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国家的富强。与国家富强密切相关的则是耕战或农战。他鼓励农战,“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相反,对于那些从事其它行业,与国家富强并无直接关系,甚至影响国家法令之推行的人,商鞅则主张采取禁抑的态度。他反对学者,主要原因在于学者的存在影响社会风气,不利于统治。
理论教育 2023-10-26

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孔子赋予天命以仁

一旦沦为统治者为自身谋取利益的借口,天命、神和礼本身也会失去政治正当性的价值意义。孔子在这样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了挽救逐渐跌落的天命信仰的神圣性和周礼的道德价值,对天命观进行了重要转换,即赋予“天命”以“仁”的内涵。就如古希腊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一样,孔子把人人可以自主的“仁”赋予“天命”之中,既突出了“天”的道德意义,也把我们可以把控的“仁”作为人间美好秩序的形上根据。
理论教育 2023-10-26

唐虞三代时期王道政治下的义概念

故在详细探讨西周时期义观念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唐虞三代王道政治背景下的义概念的内涵界定: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唐虞时期以义为世俗统治者之天禄得失的决定法则,此亦可得到《左传》中相关材料的佐证。当然,这一时期有可能还未抽象提出“义”这个概念,但无疑已具有实质的观念内容。以上我们对唐虞三代时期义概念的探讨,为其后细绎这一时期义观念的具体内容奠定了基础。
理论教育 2023-10-26

黄帝四经: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的考古学发现及特点

考古学界认为它们就是《汉书·艺文志》记载但已失传的《黄帝四经》。学界一般认为,《黄帝四经》是战国黄老之学的作品。就思想层面而言,《黄帝四经》贵雌尚柔,也一如《老子》。当然,最为根本的理由则在于,《黄帝四经》中的“道”论亦颇类于《老子》。和《老子》一样,《黄帝四经》以“道”为本源,建立起宇宙论。《黄帝四经》这类说法,均类近《老子》。于此可征《黄帝四经》黄老道家的特点:道生法。
理论教育 2023-10-26

老子哲学:有余奉天下,损补不足

损失或许并不是坏事,但在这个语境中的“亡”还只是被动的亡失财货,而老子更是明确地提出主动地奉献。“损有余以补不足”,体现了天道的公正与常态,也是老子提出“多藏必厚亡”的根据。老子主张“有余以奉天下”,其实质正是依据这种天道观,主张积极地奉献,付出,而不是一味地索取,占有。“有余以奉天下”连同“报怨以德”的思想,是老子哲学中极富宗教精神的部分,后世道教正是继承了老子的这一思想。
理论教育 2023-10-26

荀子哲学思想与战国时代背景的关系

荀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战国末期。荀子哲学思想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荀子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自觉地顺应这一趋势,通过总结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力图建立起一个更全面系统的哲学理论体系,从而将儒家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荀子思想的根本宗旨,也是其最大的特征所在。其著述内容十分丰富,汉代抄录流传的达三百多篇,后经刘向校勘,定为三十二篇,成为《荀子》一书的通行版本,是研究荀子哲学思想的最主要文献。
理论教育 2023-10-26

中国哲学通史:无为顺应物性方疗国治

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君王要能够不肢解民众的本性,重视自身而胜过天下,随顺万物而安静无为,方能达至庄子的理想之境。并认为这种重视个体的精神或渊源自杨朱。在庄子看来,万物尽管千变万化,最终仍将回归本性,惟有不窥探万物之真情,任凭自然,方能自全其生理。
理论教育 2023-10-26

墨学的兴起及研究方法述评

魏晋时期,随着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及道教的勃兴,儒术独尊的局面被打破。这一时期墨学研究的兴盛,主要在于《墨子》文本的整理,它与整个乾嘉时期以校注、考据为代表的学术繁荣是一致的。近代以来,在西学的剧烈冲击下,儒学独尊的局面日渐松弛,长期遭受压制的子学悄然兴起。这一时期的墨学研究者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梁任公与胡适之。其次表现在墨学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墨学学、墨学史得到全面的回顾和系统的梳理
理论教育 2023-10-26

孟子仁政学说:民生安顿,百姓归之

孟子的政治思想以其性善说为前提。他把道德仁义之实由人性推广到社会、国家的治理之中,斯有所谓仁政之说。仁政学说的目的是为民,其最基本的要求则是“保民”,即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安顿他们的生命与生活。在孟子,只要执政者不嗜杀人,能行仁政,则天下之民即可往归之。孟子之仁政即以“仁”为政治之原则,由此而衍生出德治之理念。
理论教育 2023-10-26

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三才统一的宇宙结构论

虽然天道、地道、人道各有其具体的规定和内容,但三者之间又是密切相关的,构成一个三才统一的结构系统。把同为自然存在的“天地”合并为“天”,作一处表达,那么天地人三者统一的宇宙结构可以进一步归结为“天人合一”。于是,产生于春秋,主体部分成于战国的《易传》通过吸取以前的一些零散的天人合一的观念,通过三才统一的宇宙结构思想,牢牢地奠定了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论基础,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理论教育 2023-10-26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