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主体主义:反思20世纪传播学的哲学源流

揭示20世纪传播学的哲学源流

在《交流的无奈》一书被作者冠以“手拉手”的结语部分,彼得斯这样写道:交流的观念是我们难以摆脱的困境。但必须进一步指出彼得斯忽视的一个常识。但假如谁认为这就是人类“交流”的终极目的和意义了,不是误解就是如彼得斯一样的“无奈”。回到我们的问题,我们认为,彼得斯之“无奈”以及彼得斯之结论是因为西方传统的主体主义哲学建构了这一问题。
理论教育 2023-11-25

齐美尔与芝加哥学派:超越主体主义的哲学源流

虽然齐美尔没有直接论及“符号”这一被芝加哥学派直接运用到符号互动论中的概念,但他谈到了“形式”这个概念,形式概念是齐美尔哲学的中心枢纽。正是其微观社会学理论中的交往互动研究直接影响到斯莫尔、帕克、伯吉斯等芝加哥学派学者。从总体上看,这种人文主义的研究取向,很大程度上同芝加哥学派的学术传统有很大关系。
理论教育 2023-11-25

超越主体主义:20世纪传播学哲学源流分析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媒介进行批判是美国传播学界的一种新的研究趋势。但是以葛兰西为代表的欧洲新马克思主义者们只能算是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前身,他们还停留于革命斗争层面的意识形态批判。如今对大众传媒与现代传播进行政治经济学角度批判的北美派则是温和得多的社会改良主义者。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诞生有其历史原因。当前,在我国的媒介研究中,传播政治经济学展露出显学的态势。
理论教育 2023-11-25

技术对人解蔽:技术与人的关系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技术对人“解蔽”,要显现人的目的,“促逼”人的本质,现代人则被现代技术“座架”。技术不是人的手段,技术是“解蔽”存在之为存在的意义。“人通过从事技术而参与作为一种解蔽方式的订造”,表达了技术对于人而言是一种本质的解蔽,人被促逼、被订造,技术才为之出现。
理论教育 2023-11-25

科学主义建构的传播学学科归属困境:超越主体主义的哲学源流

关于传播学的学科之争,其实问题症结在于:这种归纳本身是基于科学主义的学科划分。就是在这样的尴尬处境下,传播学一路走来,其归属问题难免成为悬案。通过回顾科学主义对于传播学实证研究范式的影响,评述其带来的学科归属困境,最终目的是要回归到当前的研究现实。如果说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在宗旨上尚有着根本上一致性,唯科学主义则将教条化的“科学”抬上了神殿,这在我国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中表现尤为突出。
理论教育 2023-11-25

媒介技术研究发现:媒介革命与技术决定论密切相关

由麦克卢汉延伸到其他媒介技术研究者,虽然很多研究者并不认为自己的研究中有一种技术决定论逻辑,但事实上他们的研究同这个20世纪70年代的“媒介先驱”在旨趣上是有相当大的共同之处的。在技术论者们看来,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传播革命。
理论教育 2023-11-25

20世纪传播学的哲学源流:超越还是回归?

相较于这类技术化的研究,技术哲学作为传播学中并非多么主流的研究,开始从更加去主体化的角度去反思技术。不过,基特勒的技术哲学是否超越了传播学的技术决定论,尚值得思考。胡翼青指出,技术哲学范式让传播研究者意识到如果把传播学当作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不是知识体系,就可以极大地激活这一原本被看作应用社会科学的
理论教育 2023-11-25

科学主义奠定传播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基于科学主义宗旨的近代科学研究是实证主义诞生的直接催化剂。除了霍夫兰直接受到科学主义指导下的行为主义的影响,“四大奠基人”中的其他三位学者当时研究的“传播”中心议题,实际都是科学主义指导下的行政实证研究。当然,上述所论并不是要对实证主义不加区分地完全否定,也并不是要否定科学主义对于早期传播学研究范式的建构价值。不但如此,传播研究中存在的科学主义传统同时导致了传播学的学科归属难题。
理论教育 2023-11-25

传播学的空间转向研究:超越主体主义的哲学源流

国内较早引介空间之于传播学研究意义的文章是2006年袁艳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上的《传播学研究的空间想象力》。直到2015年左右,随着“城市传播”等概念的引入,传播学与空间转向才再次产生了可能。差不多同一时期,刘涛教授对列斐伏尔、福柯等人的空间思想与社会化媒体的研究进行了勾连。从当前来看,传播学的空间转向更多像是回应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
理论教育 2023-11-25

超越主体主义:传播学哲学源流

自20世纪70年代传播学被介绍进中国,传播学本土化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国早期传播学的研究先驱们从引入传播学伊始,就对传播学本土化问题投入了格外的关注。传播学本土化虽然近几年渐渐淡出主流学术讨论,但其子话题“华夏传播”“中国传播学”“中国传播思想”等却发展得蔚为大观,颇有与西方经验传播学“分庭抗礼”之趋势。
理论教育 2023-11-25

超越本土化:东方认识论的现代价值

三是超越本土与全球,超越本地普适,用中国的认识论去弥补西方传播理论的局限和缺憾。本书在这里只是做了对传播学西方主体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反思,另一个需要反思的维度,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哲学认识论的价值和其自身局限。这种大同哲学观,使中国文化显示出与西方文化气质上的明显不同。从中国的传统来讲,有三个问题或许可以作为认识论的不同视域。这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本体认识论有一定的关联。
理论教育 2023-11-25

新媒介文化:以人为本,超越主体主义

新媒介技术除了带来各种新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也验证了波斯特关于第一媒介时代和第二媒介时代的划分,直接体现为新媒体文化对抗大众媒介文化。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其媒介文化也在日益消融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
理论教育 2023-11-25

反思20世纪传播学的哲学源流

霍克海默、阿多诺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分析,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批量标准化地生产文化产品,其本质是抹杀文化创作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法兰克福学派对待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批判维度,就是在对待技术理性问题上。马尔库塞还间接批判了科学主义指导下的技术理性研究态度。正如马尔库塞把实证主义看作一种“单向度哲学”的代表,“肯定”的“实证主义”让研究更加强调经验合理性,而失去了学术自我反思的批判性。
理论教育 2023-11-25

李普曼与关系研究-揭示20世纪传播学哲学的源流

李普曼思考的问题与路径同上述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施拉姆不选择李普曼作“奠基人”与巩固传播学科的学术地位不无关系,在美国本土难得有的人文主义传播研究就这样因为学术门槛问题而与传播学擦肩而过。这还仅仅是表面问题,在黄旦教授看来,无论是芝加哥学派还是李普曼,他们的思想中最重要的“关系”研究没有得到承接才是最大的可惜。
理论教育 2023-11-25

现代文明社会的问题:主体主义的困境与哲学反思

主体主义的发扬光大,使人类摆脱中世纪的蒙昧,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但同时,主体主义认识论天然的主客二元化,必然带来现代性的一系列问题。从历史的语境来看,这与西方社会进入现代性晚近以来暴露的社会问题有密切关系,但同时也与主体主义认识论天然的认识论困境有关。
理论教育 2023-11-25

行为主义研究影响及其延续

虽然他们并没有直接受到行为主义研究的指导,但他们的研究路径多少都受到了行为主义指导下的行为科学的规范。虽然行为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自我修正,形成了将行为与认知相结合的认知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但其中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理论教育 2023-11-25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