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册)

中国儒家文化:官本位与民族精神

可以说,重上轻下、重官轻民的官本位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新的民族气质和性格将进一步构成新的民族精神。梁漱溟认为“双,调和,平衡,中,都是孔家的根本思想”,“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唐君毅、牟中三等人认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是“心性之学”,等等。
理论教育 2023-11-24

《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排序及变化:儒家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

三种关于“五帝”的排序反映了不同的谱系特点和时代烙印,也体现了“五帝”在战国中晚期至秦汉之际调整变化的特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与《大戴礼记》中的《五帝德》顺序一致,与《伪尚书序》也比较接近,是对此前五帝顺序与谱系的重新建构与整合。《五帝本纪》中的“五帝”及其关系很清晰鲜明,显示了史书编撰者对其的主动调整和自觉建构,其中蕴藏的时代感和问题意识值得人们关注。
理论教育 2023-11-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极致展现

事实上,在雅斯贝斯所说的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之前,中华文明已经有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有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有着自身深沉的精神凝结与创造。如果走近中国早期文明,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看到它的高度,了解它的深度,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不仅是嘹亮的呼唤,更是强劲的动力。
理论教育 2023-11-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所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剖析,有利于去伪存真地继承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布局恰恰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理论教育 2023-11-24

儒家文化:礼乐创造性转化,满足时代需求

在礼乐制度僵化时期,其产生的负面作用较为显著。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对的正是日益僵化、负面作用突出的礼乐制度,人们对其进行批判当然是必须的。作为文化大国,我们理应具有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精神的国服,以彰显中华文化、展现国家魅力。扎根于礼乐文化的沃土有利于培育文质彬彬的现代国民、塑造文明友善的公序良俗、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中国真正成为受世界人民敬重的“礼义之邦”。
理论教育 2023-11-24

修德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性及实践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儒家将“德”的内涵向道德修养方面进一步发展,更强调以德修身。《康熙三十二年御制重修阙里孔子庙碑》[20]载:“道偹中和,德参天地。”笔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列举历代中国人对孔子德性的推崇,就是为了说明修德在传统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奉祀颜子、追封其父母等行为都旨在提倡德的实践性。其他以儒家“修德”为标准的官吏也因“德政”而被人立碑
理论教育 2023-11-24

儒家文化:解决礼崩乐坏的法宝

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堪忧,道德滑坡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市场经济固有的“零和等局”的博弈关系,使得“利己”与“损人”无法剥离开来。康德把“积极的自由”作为道德大厦赖以建立的基石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从人的固有本性出发建构的自律观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摆脱“任性”的学理诉求。所以,为了扭转“礼崩乐坏”的局面,就需要从最原初的工作做起,即为孕育坚定的信仰建构必要的文化条件。
理论教育 2023-11-24

以因革损益观瞻,传承礼乐传统

由于对礼乐传统的无知或者误解,人们对礼乐的定性是封建专制、等级制度、保守复古等。纵观中国历史,每当王朝兴盛之时,即完成政权巩固、经济发展的任务之后,必然会在文化领域有一番“制礼作乐”的作为。最早进行“制礼作乐”的乃是周初思想家、政治家周公。周公奠定了中国文化的礼乐文明特质。此后的“制礼作乐”就是通过对礼乐文化的革新,重塑社会和人心的秩序,完成文化转型,以推动社会正常发展。
理论教育 2023-11-24

提升孔子文化影响力,推动儒家文化传承进化

要进一步总结完善,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要做到开卷有益,与时俱进。社区工作做好了,群众耳濡目染,使孔子故里成为首善之区,彰显孔子文化的影响。要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好工作。这个“孔里”,根据司马迁的实地考证和记载,既是个纪念馆、博物馆,又是孔子文化的体验馆。“曲阜孔学”或称“微观儒学”,以古鲁曲阜与孔子儒学的关系为研究重点,旨在打通儒家经典和地方历史地理、探赜其脉络源流。
理论教育 2023-11-24

儒家文化引领爱国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母国的高尚情感。所谓爱国主义,就是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如同爱自己母亲的那种情感。儒家的爱国观是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家国同构。正是因为孔子有爱国情怀,所以他才密切关注国家大事。《礼记·礼运》中的“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为我们阐明了一国之君的爱国情操。今天,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应该以传统为命脉,存续、创新、培育优秀传统文化,以实践为依归,实现思想与感情的升华。
理论教育 2023-11-24

儒家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部整合方式

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也是多元并发的,三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华夏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格局。这三派中唯有儒家特别重视“和”。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即使某一学派内部,也是依据“和”的精神进行综合融汇的。总之,“和”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中华文明在“和”的传统中发展出的两种优秀品格。与此同时,这也是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为塑造人类新文明做出贡献。
理论教育 2023-11-24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揭示中国梦儒学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亟须发展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实践魄力,运用人类积累、储存的智慧与力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
理论教育 2023-11-24

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象:儒家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

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的精神气象,中华文明最为突出的精神气象莫过于它的“王者之风”。王者气象使中华文明有着多姿多元而又贯通如一的气质禀赋。在风云变幻的现实世界中,立足长远,谋划全局,正是中华文明气象的时代彰显。中华文明气象使中国主流价值追求清晰而坚定。中华文明的王道精神经得起时空的检验。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象、气质禀赋、价值追求,夯实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价值体系中心点之坐标,它没有焦虑,而是如如不动,见证永恒。
理论教育 2023-11-24

文明:孔子对仁政、敬畏、公开透明和以礼治国的论述

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体现在社会文明和个体文明两个层面。孔子关于文明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四点。孔子在集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大成的基础上,创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确立了“君以民为本、国以民为基”的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对人之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三是政务公开透明是政治文明的表现形式。四是以礼治国是文明的主要载体。
理论教育 2023-11-24

区别与联系:君子与理想人格

再进一步说,君子与理想人格又是联系在一起的。君子自觉地时时以理想人格为楷模,时时以实现理想人格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趋于完美。就此而言,君子文化在鼓励每个人积极向上、积极向善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儒家、道家、佛教的理想人格及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不断丰富着中国文化中君子的内涵。
理论教育 2023-11-24

儒家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梦的引导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大业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意见》厘清了人们心中的许多困惑。《意见》的出台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后盾。《意见》提出的部署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方向和重要遵循。
理论教育 2023-11-24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