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达文文集(第7卷)·学思之路

佛教岭南传播的影响-学思之路

佛教传入岭南的时间与道教相差不远,甚至可能略早。由此可见,康僧会的思想显然是儒、释、道三家掺合的早期产物,是继牟子后出自岭南的我国早期又一位佛教思想的阐释者。[11]可见南北朝时广州、韶关一带已经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理论教育 2023-11-17

岭南思想文化特点:见冯达文文集(第7卷)·学思之路

在大多数情况下,岭南人、包括从外地进来已经认同了岭南的人,对各种思想文化实际上是兼收并蓄。至唐代,禅宗六祖惠能的出现尤与岭南文化的特殊风尚密切相关。古代岭南对各种异质文化的广泛的受容性和在文化心态上的开放性,与岭南独特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地理位置有关。
理论教育 2023-11-17

冯达文文集第7卷:学思之路

在六十年的记忆中,最是难忘该是青少年时代。还记得中学的纯真。许多已经结伴的青年男女并不以河汉分隔为不当。关于“十年动乱”,许多人或许更注重于揭示其与政治操作与运作体制有关的得失成败问题。记得“十年动乱”期间,人们每做一件事都得与“路线”搭上。因为资助项目构成为升职乃至各种评价的重要条件。古代圣人孔子的说法是“六十而耳顺”。
理论教育 2023-11-17

禅宗顿教的创新与影响-《学思之路》成果

在其确认现生、现世、当今的世俗生活、行为与对绝对、无限的佛的境界(清净心)的追求并无分隔的意义上,惠能的禅宗顿教实际上必然要引导到对现生、现世、当今世俗生活的重新肯定。这是惠能创立的禅宗顿教在理论主张上的又一突出特点。惠能这一教派被称为“顿教”即缘于此。惠能创立禅宗顿教后,北方各地僧侣纷纷南下,就惠能求法,曲江成为当时影响全国的佛教学术文化中心。
理论教育 2023-11-17

禅宗顿教的自然观在冯达文文集(第7卷)的学思之路中

以禅宗顿教为主导的中国化的佛教既直指“心体”为“空”,便不可以“起心修为”。故证入佛道只以“无念”、“无修”为修。此亦即以“任心而行”、“任自然”而行为是。惠能所倡之法就以“无念为宗”。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境,不起于念。惠能又以“不起心”论无念功夫:善知识,此法门中坐禅原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言不动……
理论教育 2023-11-17

儒家心性论:驳难与思路

儒家切入“性理”、“性觉”的讨论,则当从程明道及程门高足谢上蔡讲起。[31]上蔡承接明道之意,径直以“觉”称“仁”。朱子《论语精义》记述上蔡称:心有所觉谓之仁,仁则心与事为一。事有感而随之以喜怒哀乐,应之以酬酢尽变者,非知觉不能也。这便是“以觉训仁”。然上蔡之说并不是毫无破绽的。仁者固必觉,觉者却不必为仁。在本体论上,尽人皆知,程子、朱子强调“理”作为本体的客观性与公共性。
理论教育 2023-11-17

儒道释三家学术旨趣探索-冯达文文集(第7卷)·学思之路

无疑,现代化的巨足,正在(已经)踏遍山河大地,现代化的时尚已经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在在处处。第一组探寻儒学的学术理路与学术旨趣。文章以“入世承担”为儒家的基本价值取向。“发乎情,止乎礼”的心理结构使每个个人得以融入社群并保持社群生活的有序谐和性。文章以“批判精神”揭明道家的基本价值立场。在已被现代过分噪杂的响声遮蔽的当今,重新释译三家,便成为本书标题所示的:寻找心灵的故乡!
理论教育 2023-11-17

士阶层与岭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秦汉时期,随着岭南地带被纳入统一的国家政治体制、被封建化和“文化”,随着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的不断移入、传播以及各类学校的开设,岭南地区开始出现第一批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培育思想文化的人才——“士”。这些人中,有的是从中原南下的,有的是岭南土生土长的,他们都对岭南早期思想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父、子、孙三人被后人称为“三陈”。“三陈”对岭南“士文化”的形成与特点有重要影响。
理论教育 2023-11-17

学思之路:《大般泥洹经》的佛性论

与《遊行经》比较,法显所译的《泥洹经》,诚然仍是佛教以十二因缘说、三是轮回说为基础的基本信念。但是,《泥洹经》与《遊行经》不同之处,或较《遊行经》更有所开展之处,亦是明显的。显见,《泥洹经》即集中而明确地认肯有一泥洹境界存在。此亦显示,《泥洹经》所说与佛陀时代的根本佛教和大乘般若学确有不同。
理论教育 2023-11-17

冯达文文集(第7卷):探索学思之路

[16]此已将“心”与“性”等同而视“心”为“体”了。惠能则直承弘忍之见解而以“心”“性”合一入论。[23]此中之“无非无乱无痴”“顿修”,其实是指“心”,而惠能冠以“性”,亦可见“心”与“性”被认为是同一的。如上所说,在达磨那里,“心”与“性”是有别的。六祖惠能借“心”“性”合一把“性”(性体)由存在意义转换为“觉知”意义,引发了佛教在信仰上的重要变化。
理论教育 2023-11-17

冯达文文集(第7卷):以类归法认知宇宙

这里,从对夏凉冬温现象的认识与解决,毫无疑问都是以类的归入的认知原则为前提的。以类归法把握事物的性质、状况与功能,这是董仲舒与秦汉宇宙生成论表现在认知方式上的基本特点,它同时也体现着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上的基本特点。这即是把五行生克与四时(五时)转移结合起来揭示五脏的特质、功能及其变化,故仍体现着一种类归的认知方式。更进一步的类归是以阴阳辨物。
理论教育 2023-11-17

岭南古代思想发展的独特特色

岭南地区以接受中原地区的思想与文化为基础来构筑本地区的思想与文化,整个过程就是中原地区上述各种思潮、思想流派在岭南传播并与岭南原有的观念习俗结合,形成若干具有岭南特色的思想风貌的过程。但另一方面,就功能来看,又正是由于对外来各种思想的广泛的受容性,使岭南思想更具可塑性与创新性。
理论教育 2023-11-17

冯达文文集学思之路:培植理想人格,编织理想社会

又,什么是人文学者和人文学者应该担当的责任呢?人文学者就孕育于这无穷的忧思中。人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培植理想人格的问题;怎样的社会才适合于人的生存从而成为真正的社会,这是编织理想社会的问题。
理论教育 2023-11-17

冯达文文集第7卷:黄老宇宙论的建构之路

在中国思想史上,讲宇宙论最多且最系统的无疑是被称为黄老思潮的一个学派。老子是最先建构起稍具系统的宇宙论的。“无”是向上抽离万物的现实现存状况给出的,它既体现为一种宇宙论建构,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追求。下来的黄老思潮,可以说正是沿着这样的两个观念来予以展开的。大概我会从这样一个比较宽的面向来讨论黄老思潮的宇宙论及其价值。我对黄老思潮的基本定位是,它把老庄对社会与文化的批判转向对社会与文化的正面建构。
理论教育 2023-11-17

佛教学派的解释和困难

般若学主“缘起性空”,实际上是指点出何谓“无明”。唯识学主“万法唯识”,对存有界有了一个正面的解释。如来藏学(佛性论)或主“无明即法性”(天台宗),或以本心为“一真法界”(华严宗),是即不再以“无明”论人的本性,而以“明觉”论性。然而本性的向善只为一“理”,还有待每个个体心之“觉解”。依原始佛教,今生个我心之主观追求也是“恶”的,无疑证入佛道仍有相当的艰难性。
理论教育 2023-11-17

儒学深化与岭南思想贡献

由于这些原因,儒学在岭南的影响得到了进一步加深。在本节里,我们只能就张九龄的思想观点与韩愈对岭南思想文化发展的贡献作较详细的评介。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公元716年奉命开通大庾岭,为岭南与中土的沟通和岭南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是对张九龄开通大庾岭的业绩的高度估价。
理论教育 2023-11-17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