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西南后方社会变迁研究

重庆民众意识变化对社会的影响研究

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轰炸,是重庆市民经受三年噩梦般恐怖轰炸煎熬的开始。从8月7日开始,日机不分昼夜,以不到6小时的间隔对重庆进行长达一周的持续轰炸。
理论教育 2023-11-28

战时重庆抗属优待政策的实施很成功

对抗战军人家属实施优待,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尽之责。就战时重庆市政府而言,更是责无旁贷。随后,市抗属优委会按照此条例的要求,改组市抗属优委会并对本市抗属给予切实而普遍的优待,计有荣誉优待、权益优待、救济优待和生产优待。荣誉优待,主要表现为对抗属的社会优待。
理论教育 2023-11-28

抗战时期重庆属地政策及社会变迁研究

表9-1抗战时期重庆市及其迁建区各县历年出征抗敌军人及其家属概况表续表资料来源:1.四川省档案馆:民186-1206,第1页、第3页。随着战时人口的大量内迁入渝,重庆人口骤然激增,一屋难求的现象至为严重。抗属的生产问题。抗属若遇意外不幸身亡,也是无钱、无人料理后事。
理论教育 2023-11-28

抗战时期西南后方社会变迁研究成果

如1944年3月到1944年1月,重庆市的物价上涨了好几倍,国民政府社会部编制的工人生活费指数也从525.6上涨到934.8,而这段时间工人的工资却一直未有变动。国民政府社会部统计处在抗战中期对重庆192个工人家庭生活程度所作的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工人的年工资收入为3641.8元,折合战前币值为107.7元,加上妻子儿女的工资和代人缝洗、变卖旧物等所得,再加上亲友的馈赠,全年共收入140元。
理论教育 2023-11-28

西南抗战时期后方科技社团活动分析

大后方的科技社团,尽管面临种种困难,但仍然千方百计地恢复和扩大学术交流活动。举行学术报告和科普讲座作为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的重要方式,也是这一时期科技社团的重要活动之一。广西省会桂林的科技团体举办的学术报告会曾活跃一时。科技社团在大后方诸省组织了大量的实地考察。
理论教育 2023-11-28

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成果-西南后方社会变迁研究

战时西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产量有所增加。战时西南地区农村副业出现了新的变化。我们虽不能据此认为战时西南地区商品性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因为农民出售产品,目的仍在于维持家庭生计,商品经济仅是小农经济的补充,但战时西南农村商品交换比较活跃,这是不争的事实。
理论教育 2023-11-28

西南抗战时期重庆抗属优待工作的特点和成效

(三)抗属优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抗战时期,重庆地区在推进抗属优待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尽管取得了不菲的成效,但也并非是十全十美,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理论教育 2023-11-28

军人、官僚和工商地主涌现,农民土地被兼并,城市工人阶层变动

军人、官僚和工商等新兴地主在抗战期间大批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大量的土地被兼并,而在农民阶级内部,自耕农、半自耕农和佃农等的构成相应地发生了变化。[14](二)城市社会阶层的变动1.工人阶层的变动。工人阶层的变动总是随新式工业的发展而产生。西南地区手工业工人的准确数量,受相关统计资料限制,仅作一大致推测。
理论教育 2023-11-28

抗战时期西南后方劳工问题:特点及影响

战时经济的不稳定和物价的高涨,劳工生活水平下降,劳工中的种种问题的症结,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在此背景下,战时大后方的劳工问题也因此被打上战争的烙印,呈现出非经济性特点。劳工问题随着战争的进展而有所变化。这是当时作为抗战基地的大后方劳工问题比较鲜明的一个特点,带有大后方区域的地方性。
理论教育 2023-11-28

抗战时期西南后方社会变迁的历程及原因

(二)西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历程为了使战时西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脉络更为清晰,学术界通常把战时西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进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本书区分战时西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阶段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各种经济因素的变化。西南区域社会经济是战时大后方经济的主体。
理论教育 2023-11-28

抗战时期西南后方社会变迁研究:人口移动对政治的影响

人口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行为的对象,其空间位移所产生的变化也将带来政治上的影响。战时西南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迁,一个重要原因即是西南地区的人口移动,很大程度上是西南人口内迁、外迁和区域内迁移三者合力作用的结果,但内迁人口起主导作用。
理论教育 2023-11-28

抗战时期西南后方社会变迁研究中的西南区域界定

但在本书正式展开讨论之前,有必要对概念进行界定。(一)西南区域的界定“西南”一词首先代表的是某种相对的方向和方位,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名词。这大致反映了抗战初期一般国人对西南地域的认识。蒋君章对西南区域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理论教育 2023-11-28

抗战时期西南后方科技文化中心的形成

伴随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内迁,一大批著名的爱国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也纷纷内迁,这就使大后方迅速成为了中国的科技文化中心。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国性的科技社团几乎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西南、西北地区的科技文化事业极端落后。地方性学会组织得到较快的发展,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理论教育 2023-11-28

抗战时期西南后方人口流动及社会变迁研究成果

(一)战时人口移动的过程战时人口移动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特征。为此,本文选取了人口移动的规模、影响及流向构成作为基本依据,将战时西南人口的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1.抗战初期的人口移动。
理论教育 2023-11-28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