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跨学科视野里的文艺评论

姜育恒:跨界经典,烛光里的妈妈

姜还是老的辣前段时间在一个歌厅喝酒,在朋友的催促下点歌,因为一下子没弄懂怎么操作点歌的屏幕,只好按歌手来找,就随便点了姜育恒。《多年以后·再回首》应该是姜育恒最广为人知的专辑,从而奠定了他歌唱事业的巅峰,相信也是众多歌迷收藏的圣品。也许姜育恒的歌再过许多年还是经典,正应了一句老话:“姜还是老的辣”,这话一点都没错,即便在难得一见的演唱会上,他唱的《烛光里的妈妈》也别有一番情调。
百科知识 2023-12-06

跨学科视野下的人造语言与机器翻译

人造语言与机器翻译当今人类的语言有几千种,由于语言分歧,严重阻碍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往。机器翻译系统一般包括词典、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转换与综合等4个子系统。机器翻译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在美国举行的一次机器翻译比赛中,Google技压群芳,其机器翻译软件超过了IBM和学术机构的相关产品,在机器翻译测试中名列榜首。
百科知识 2023-12-06

闽南语歌在海外传唱!

从农贸市场到超市货架闽南语是一个扩展型的语言,可以说是博大精深,闽南歌在全球闽南文化圈中还是广为流传的,其中一些经典老歌广为海内外闽南籍华裔传唱。然而和广东歌相比,闽南歌在大陆却不那么有市场。写到这里,我想起我所在的学校旁边的一个农贸市场,种种肉类生鲜海产,各式果蔬琳琅满目,然而地上有积水的坑坑洼洼,有宰杀鸡鸭鱼的血迹,有猪牛羊的内脏和扔掉的杂碎,还有腐烂菜叶的混合……
百科知识 2023-12-06

世界语传播120多个国家,国际大会唯一语言

我想,他的尴尬也是世界语的尴尬——“我想把这些书放到图书馆去,不知道哪里可以接受”。每年还到全国各地参加世界语交流大会,虽然每次都是自掏腰包,但依然很开心。据说,现在世界语已传播到120多个国家。国际世界语大会上,世界语是唯一的语言,这种不用翻译的国际会议证明了世界语是一种活语言。我稍微想了一下,也许那些批评的声音都没点到核心,世界语没流行起来的原因其实不难回答。
百科知识 2023-12-06

殊途同归:跨学科视野下的文艺评论

在海外华人文学界,林语堂的文学创作,无论是质量、成就,还是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至今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吾国吾民》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社会和文化状况的小品文集。
百科知识 2023-12-06

四六级考试问题及解决方案:跨学科视野下的国际化思路

四六级考试的国际思路目前中国的英语教学存在着相当多的认识误区,表现之一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从事过大学英语和剑桥英语教学的老师,笔者认为改革应该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比较四六级考试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和剑桥英语考试对锻炼考生能力的正面促进,借鉴某些剑桥考试管理的经验,导入交际测试手段,从考试入手进行一系列的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
百科知识 2023-12-06

跨学科视野下的文艺评论:梦想的写作与现实的创作动力

梦想的写作写作往往需要进入一种不得不写的感觉,特别是那种有感而发的性情文字,更需要有一种源源不断的情绪流泻来推动,需要有一种不断驱使自己去表达的欲望来支配,有快感的写作乃是让写作持续下去的最好动力。梦想总是完美的,而现实却绝对是不够完美的,这就是创作的原动力。
百科知识 2023-12-06

红色摇滚:革命歌曲的新演绎

红色摇滚乐翻天第一次听到红色摇滚的歌,还是在大学读书时,从隔壁宿舍的一个录音机里飘来的,那是一盒不知道从哪里翻录过来的磁带,当时我们恰好在组织革命歌曲的歌咏比赛,当时我都听傻了,大家也乐不可支,革命歌曲居然可以这样“吼”,唱得这么有个性的,还是头一回听到。只可惜的是产量太少了,其实我觉得“红色摇滚”还可以再演绎那些类似《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英雄赞歌》之类的。
理论教育 2023-12-06

教师的眼神:灵性与智慧的光芒

教师的眼神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眼神有时候比话语更能传达出一种真实的情意。作为所谓的“灵魂工程师”,在传道授业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学生投射过来的眼光。在我看来,教师的眼神不应该是闪烁着对物质的贪求,不应该是势利和麻木,而应该是充满灵性和智慧的光芒,并且有洞察人世百态的安详和坚定,才能“传道解惑释疑”,从而感染学生,做一个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百科知识 2023-12-06

诗歌翻译难度及译并创作着的重要性

译并创作着作为语言的花朵,诗歌是各种语言中最简练最精华的部分,不是随随便便可以互相转换的,这就决定了诗歌翻译的难度。因此我想,从翻译到原创这也无可厚非,套用齐秦唱过的一首歌《痛并快乐着》,“译并创作着”,何乐不为呢?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二三十年,中国的现代诗在台湾得到了传承,但只要所谓“横的移植”观念还在,出现这样的“译并创作着”就非常自然,需要诗人自己的严格把握,甚至和诗人自身创作的职业道德有关。
百科知识 2023-12-06

文艺评论:《殊途同归》-谁给你做的嫁衣

谁给你做的嫁衣我是在很早的时候唱一些男歌手的歌时留意到陈小霞这个名字的,比如齐秦的《朋友》、刘文正的《不再孤寂》等等。——《祝我生日快乐》是谁人的面这平凡,是谁人的笑这简单,咱来照镜来照镜,你敢熟识镜内的人?把自己也当做化妆师,画自己的心情……
百科知识 2023-12-06

殊途同归:跨学科视野里的文艺评论

我眼里的诗歌诗歌是什么?即便到了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却依然对诗歌保持着一份年少时的初衷,当我写这些文字谈谈我眼里的诗歌时,自己仍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有的只是读诗写诗的体会和不断变化更新的理解。在我看来,在一个诗歌倍受诟病,被曲解被误读被边缘化的时代,能主动接触诗歌的读者也许不是文字的诗人,但一定是生活的诗人。
百科知识 2023-12-06

谁说了算:英语的未来与多样性

那么,作为一种目前实际上起着国际语言作用的语言,世界英语变体如此多样化,到底该由谁说了算呢?英语的未来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世界标准,英语似乎不是等同于“英国的语言”,更不会是由单个国家的谁说了算。
理论教育 2023-12-06

文艺评论:殊途同归,聆飒的另一种迷途

聆听的另一种歧途尼采说:“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一个错误”,我不知道他是在什么上下文、针对什么而发的议论,不过把音乐和生活连起来是有点道理的,因为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音乐无处不在,充斥了我们的生活。爱一首歌,所以你百听不厌,一遍又一遍翻来覆去地听,以为这就是聆听,就是倾听,就是发自内心的支持,其实你错了,你走入自己没有意识的另一条歧途。
百科知识 2023-12-06

贝多芬致残后如何听见自己的音乐?

贝多芬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据说在他最后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但许久以来,我一直惦记着当时年轻的自己所忽略的一个问题,一个本该去向老师追问的问题,一个或者应该自己到图书馆寻找更多答案的问题:贝多芬是怎样听见自己的作品呢?贝多芬听不见自己的歌,……
理论教育 2023-12-06

文艺评论:殊途同归-殊途同归:跨学科视野里的文艺评论

中华Loong:舞乃不僵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在中国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被视为瑞兽,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但因为一个不合适的英文翻译“Dragon”而在西方世界中经常被“妖魔化”,乃至国内有些学者提出了“废龙说”,建议“不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
理论教育 2023-12-06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