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结论、展望与政策建议

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两个大问题。结合中国的国情,要协调区域内部的差距,可以通过一体化的空间调整机制,如城市群的组团发展,增加彼此溢出效应。像中国的东部和西部交易成本比较高,远远超出溢出效应,所以东部的增长很难弥补对西部造成的损失。因此地区之间的协调并不能消除差距而只能缩小差距。
理论教育 2023-12-01

城市集聚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笔者在考察城市拥挤成本的时候,除了交通成本还加入了居住成本,所研究的经济增长不是企业数量或者产品数量的增加,而是包括农产品生产和工业品生产在内的GDP的增长,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更加符合实际。城镇化发展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由于城市拥挤成本的存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受到限制,所以两个地区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GDP也存在差距。
理论教育 2023-12-01

新型城镇化: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章将详细探讨如何通过空间结构调整,实现区域合理开发,并推动区域经济走向协调发展之路。增长极、增长点以及发展极理论都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分析工具。目前,从空间结构层次来看,长三角区域城市体系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对于区域或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核心问题主要是围绕区域经济增长极问题。由于轴线及其附近地区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并且有较大发展潜力,所以又称为“开发轴”或者“发展轴”。
理论教育 2023-12-01

新型城镇化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佩鲁增长极理论批判

佩鲁在1950年和1955年的著作《经济空间:理论的应用》和《略论发展极的概念》等著述中,最早提出以“增长极”为标志并以“不平等动力学”或“支配学”为基础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有两大缺陷:一是过分强调增长极的正面效应而忽略负面效应;二是将增长极建筑在抽象的经济空间基础上。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主要从正面论述了增长极对自身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但忽视了增长极对其他地区发展的不利影响。
理论教育 2023-12-01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解决经济差距与城乡一体化问题

本章主要内容是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从区域和城乡两个层面进行比较,分别讨论了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这是因为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三大增长极,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与周边地区的差距,当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会拉动整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
理论教育 2023-12-01

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章首先讨论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以及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最后,实证研究通过产业转移改变地区产业结构,加强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从而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城镇化发展的科学合理定位也需要结合本地经济的发展水平,符合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国的发达地区可依托城市群,而落后地区则可通过中小城镇构建相关工业增长极,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理论教育 2023-12-01

新型城镇化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区域融合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要求调整国际经济关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促进国家间经济协调发展的呼声很高。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关注其内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协调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随着东部沿海的发展,国内区域差距日益扩大。欧盟和美国区域战略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其规范、科学的区域规划制度。二是促进区域融合和区域一体化的研究。
理论教育 2023-12-01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主要研究城镇化发展的微观基础:集聚—扩散机制,它是经济活动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城市空间集中度是由集聚力和扩散力的均衡来决定的。集聚—扩散机制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集聚主要导致区域局部地区的快速增长,而扩散则带来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笔者认为,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原因除了规模不经济以外,还包括知识溢出。城镇化被认为是通过促进集聚获得收益,如本地化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理论教育 2023-12-01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