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仁与定性

二程同时代关于理与天理的学说

在明道之前或与明道同时代比较重要的思想家,如司马光、周濂溪、邵康节与张横渠等人,也都或多或少地对“理”与“天理”展开了讨论。总的来说,司马光对“理”的理解,还是处于“前道学”的水平。但横渠所言之“天理”与康节有着不同的含义。
理论教育 2024-07-10

明道的生平与政绩-识仁与定性

明道的生平相当简单,大抵不出入仕与讲学两个方面[1]。指出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我们就不能全面地把握明道的思想。因此,对于明道来说,虽然后世有著名的贞观盛世,但因其没有所谓“《关雎》、《麟趾》之意”,所以从根本上说并不能与三代的王道政治相提并论。只是在日常讲学中,明道则多谈及天道与心性诸类的问题。
理论教育 2024-07-10

明道之气象:纯粹如金石,温润如良玉

伊川在《明道行状》中述明道气象说: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忠诚贯于金石,孝弟通于神明。明道的气象,中正纯粹,温润宽和,如阳春时雨,而又浑然天成,伊川与朱子可谓善于形容者。因此,在宋明诸儒中,明道在气象上可以说是最为人们所称道。不论后来道学分化如何,但各家各派对明道之气象均赞誉有加,几乎无一微词[35]。
百科知识 2024-07-10

理字之字源解析,识仁与定性

因而我们对“理”字加以一番探讨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认为,“理”字在字源上与“玉”有密切的关系,傅山在此也认可了这种说法。“理”字最早作为道理、义理解者,始于墨子:取舍是非之理。
百科知识 2024-07-10

识仁与定性-形上与形下之争

后来伊川、朱子的形上形下之说,除了站在儒家的立场必须拒绝以无为体的说法之外,几乎可说与此如出一辙。《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本为道、器言之,是以道、器区别其形上形下耳。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
百科知识 2024-07-10

佛道两教的挑战与儒者对异端学派的排斥

从汉至唐儒学逐渐式微的过程也正是佛、道两教,尤其是佛教逐渐兴盛的过程。因此,在当时的士人们看来,要使儒学真正得以复兴,势必要排斥佛学。佛教对儒学最大的挑战,也主要表现在这一点上。
理论教育 2024-07-10

明道之成学:识仁与定性

伊川在总结明道之学的特点时说:明于庶物,察于人伦。据伊川之说,明道问学周子后,“未知其要”,以至于“泛滥诸家,出入老释”,这就进一步证明了二程并未得统于周敦颐[18]。盖明道之得于周子者,或许只是求道之志而已,并不能说是得道之本统。衡之这两条标准,也可以看出,濂溪尚不够格被称为道统的接续者。即使是极其推重濂溪之朱子,也认为直接传孔孟道统的是二程。
百科知识 2024-07-10

易体与神用‐识仁与定性

易又不只是这一部书,是易之道也。不要将易又是一个事,即事尽天理,便是易也。明道尤其指出,“易”即是“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的“此”与“密”。显然这一说法难以成立。明道又称,天地设位,只可言易行其中,而不能说“人”行其中,也不能说“神”行其中。由此可见,我们实不能按照伊川、朱子所理解的“易”来理解明道。
百科知识 2024-07-10

北宋前关于天理的学说:识仁与定性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在宋儒看来,这里的“天理”指的是“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在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那里,关于“理”之一与多的关系,更是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讨论,其中尤其以王弼、郭象二人为著。
百科知识 2024-07-10

当代儒学研究:谢序《识仁与定性》的意义

儒学研究能成为中国哲学研究中的显学,并在哲学界以外产生影响,值得作个解释。当代儒学研究中有两个根本问题:一是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思想为基础整理各种思潮;二是无论重建或者摒弃形而上学,均须有助于道德实践。这是中国哲学研究特别是儒学研究要着重用力的题目。
百科知识 2024-07-10

识仁与定性:解读道学与佛教关系

故学术界多认为道学从佛教而来,甚至有人认为道学乃袭取释老之学[26],从而对道学又有“阳儒阴释”的讥评。我们不能只看到宋明道学受佛教心性学的影响,而不注意到佛教心性学受儒家心性学的影响,其实佛家说心说性,也经常取资于儒家的心性学[31]。
百科知识 2024-07-10

二程语录问题思考-识仁与定性

二、关于二程语录简别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在所谓北宋“六先生”当中,周敦颐著《通书》,邵雍作《皇极经世》,张载作《正蒙》,司马光著《潜虚》,程颐作《周易程氏传》,均各有与之等身的著作行世,而唯独明道不重著书,唯重口耳相传[47],因此,由门弟子们所记的语录就成了其思想与学术的代表性文献。
理论教育 2024-07-10

道学与道统:识仁与定性

这就是道学家所说的“道统论”[48]。我们不能不注意到,道统说的兴起正是与唐宋儒者对汉唐经学的怀疑与不满相始终的,正是因为对汉唐儒学的不满,认为汉唐儒学已无力传承儒家之道,所以才有直接上承孔孟道统之诉求。
百科知识 2024-07-10

儒家经学的式微与唐宋儒者对经学的反思

第一节汉唐以来儒家经学的式微与唐宋儒者对经学的反思自孔子以降,儒家思想尽管几经遭折,但它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始终延绵不绝。汉唐经学最主要的特征是以繁琐的章句来解释儒家的经典。汉儒虽然以治经为专业,讲究的却是通经致用。正是因为经学自身的没落,引起了儒者对经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首先表现在对传统注疏经学的不满。然而,正是这种对正统经学的批评,逐渐形成唐代经学史中的一股潜流。
百科知识 2024-07-10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