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教师教育

孔子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总之,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垄断的局面,把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平民,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是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的,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理论教育 2023-05-13

王守仁关于教育的目的以及观点

王守仁认为,虽然人的“资质不同”,并不妨碍他能上达于“圣人”,所不同的只是每个人的努力程度,因此,“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二)“明人伦”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夫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125]王守仁认为挽救社会政治危机必须从整顿教育开始,而整顿教育必须从重申“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开始。
理论教育 2023-05-12

孔子“道德优先”的教育内容

孔子特别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中有关这方面的科目占突出地位,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总之,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等三个部分,教学内容已基本完整。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他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这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六书”中保存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宝贵的文献资料。
理论教育 2023-05-12

王守仁“学以求尽其心”的教育内容

王守仁认为凡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无不可学”。他认为,《六经》是古代圣人之心的记籍,而且也是“吾心之记籍也”,他主张用个人的主观意识——“吾心”来衡量六经的实用价值,所谓“求六经之实于吾心”。
理论教育 2023-05-12

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建构主义既是一种学习理论又是一种教学理论,是目前国际上在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学说。至于教育内容和教育传统,表面看来,与现代教育的理想不尽相同,所以容易令人怀疑其价值。实际上,传统书院教育在这两个方面达到了现代教育所不能企及的高度。
理论教育 2023-05-13

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以及观点

仁政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的,孟子认为好的政治赶不上好的教育,因为“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把政治理解为教育,又把教育理解为人伦的建立。[44]由此,在孟子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心养性,在于求其放心,在于将其心性中固有的善端扩而充之。
理论教育 2023-05-12

营造良好的社会和校园环境

要指出的是,在社会环境营造方面领导的率先垂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从全社会角度讲,要建设好师德必须从建设好“官德”开始,在不良社会风气依然存在情况下,政府官员要恪守社会公德规范和从政规范,坚定理想信念,在社会公德建设中起到引领者的作用。师德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具体说不仅需要社会风气正,有良好的“官德”,尊重和关爱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也是不可缺少的。
理论教育 2023-05-13

墨子反对仅停留于言谈而不从事实践者

墨子提倡躬行实践,言行结合。墨子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还制定了十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对违犯者严惩不贷。同时,墨子反对仅停留于言谈而不从事实践者。可见,墨子严格要求弟子言行一致,将自己的言谈、思想贯彻到实践中去。可见,墨子反对说无益的废话,认为说话一定要适合时宜方能奏效。《墨子·修身》篇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理论教育 2023-05-13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在社会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自身是文化活动,它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文化人类学界人们大多是把文化作为一个统一的总体予以把握的,无论是美国人类学的创始人博厄斯,还是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均不例外。
理论教育 2023-05-12

荀子关于教育的目的以及观点

(二)“博学,积善而化性”荀子基于其主张的“性恶论”认为,所有人的本性都是恶的,而且这种恶性都是可以通过履行而使之“合于善”。[105]可见,荀子性恶论的普遍意义在于改变人的恶性之质而迁于善,所以他给教育的定义是“以善先人者,谓之教”,[106]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博学,积善而化性”。
理论教育 2023-05-12

文化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概念,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中国,文化一词最初是分而言之的。所以,中国传统意义上“文化”,就是指“以文化之”,以文明教化之,是相对于武力与法律而言的精神层面的改变人、润泽人的途径与方法。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精神方面的成果。
理论教育 2023-05-12

王夫之关于教育的作用以及观点

(一)教育为治国之本王夫之认为,一个国家除了政治外,教育是最重要的。(二)“习与性成”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两种。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他认为人的知识才能、道德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学为成人之道”,“人之性随习迁”。王夫之认为,在人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理论教育 2023-05-12

荀子在其教育理论中竭力提倡尊师

(一)隆师亲友荀子在其教育理论中,竭力提倡尊师。[21](二)天地君亲师荀子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政治上把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与天地并列,与君亲并称的最高层次。[24](三)有关教师的标准荀子对教师提出很严格的要求,即“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他认为博习是基础,故而不在其中。
理论教育 2023-05-12

朱熹“明事穷理”的教育内容

朱熹说,“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151]主张把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朱熹认为小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即以“教事”为主,“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去做”。朱熹认为大学应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学问和能力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和造诣,是在小学教育基础上“加光饰”,是“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及其至也”。
理论教育 2023-05-12

因材施教的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

按理说,学校应该成为因材施教的主阵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个体性和主体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个性鲜明、共性良好的特色之材。古代教育家“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对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大有启发。
理论教育 2023-05-13

朱熹关于教育的作用以及观点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朱熹认为,“天命之性”人人皆同,“气质之性”因人而异。[74]因此,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所具有的“善性”,去蔽明善,就好比下功夫把浊水中的明珠揩拭干净,恢复宝珠原有的光泽一样。总之,朱熹从他的理学观点出发,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理论教育 2023-05-12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