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嬗变与魏晋文风建构

儒学嬗变与魏晋文风的介绍

[54]这反映出西晋儒学内部的郑、王之争以及儒学与玄学争夺教席的思想状况。[55]这又说明西晋儒学发展趋于凋敝的事实。就西晋的政治状况而言,武帝在位期间到八王之乱发生之前,儒学在四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获得较大发展,复古的风气较为浓厚,文坛也出现了以张华、傅玄、束晳等人为代表的复古派。此后,由于藩王战乱,外加少数民族反对力量乘势而起,西晋政权摇摇欲坠,官方的儒学建设已难以保证其连贯性和有效性了。
理论教育 2023-07-20

儒学嬗变与魏晋文风建构:颂美诗教的固化

魏晋颂上承东汉中期以降颂的创作题材扩大化、多元化的趋势,下对南北朝颂的创作也有影响。当然,东汉以来赋颂分体进一步明确,颂、谏功能日见分离也是魏晋颂更多表现出顺美特征的原因。因为魏晋颂与颂诗形式相似,思想内涵及艺术特征相近,故先对魏晋颂诗加以评介。魏晋时期的郊庙颂诗大致保持了类似的赞颂口吻及表述模式,其古雅而顺美的单调风貌决定了它们的艺术水准难以臻于上乘。
理论教育 2023-07-20

《中论》与徐幹儒化文风:儒学嬗变与魏晋文风建构

徐幹的儒学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中论》中,在其影响下形成了儒化倾向浓厚的文风特点。只有从徐幹的儒学学养中提炼其儒学文艺思想,才能更为明确的探讨它对文学创作的作用。除了徐幹,魏晋其他文士也多有宗奉。徐幹则可谓为上述诸家导夫先路。再次,徐幹以立志为先、博达中正的才学观。徐幹才学观较其艺德观更为宽泛,自然包括文学才能的因素。
理论教育 2023-07-20

儒学嬗变:韵儒趣与嵇康清峻文风

嵇康主要文学特色是《文心雕龙·明诗》所称“嵇志清峻”。上述“清峻”为廉洁高尚之义。总之,“清峻”是嵇康人格、文品、辞风的全面概括,刘勰、钟嵘所论则是由人格清议向文风评骘迁移的结果。[179]可见,嵇康经历了由儒入玄的治学丕变,虽然老庄、《周易》是嵇康人格文品“清峻”风貌的重要精神源泉,但其思想变迁的轨迹与固有的儒学素养也对此种风貌产生深刻影响。它们对其“清峻”文风形成所发挥的作用如何?
理论教育 2023-07-20

陆机的儒风旨趣及其繁缛风格的形成

关于陆机繁缛的成因近来多有探讨,[55]但往往忽略其根植于儒家的知识素养和审美旨趣对这一风格形成的建构作用。刘勰认为只要运用恰当,繁缛也是表达的重要方式。主观上,陆机始终努力将自身的儒学文艺观付诸实践,[58]并力求使其呈现出理想的审美效果,繁缛则代表了他的创作实绩。然而,尽管有玄学因素的掺入,并不能影响陆机文质观的儒学性质。
理论教育 2023-07-20

儒学嬗变与魏晋文风建构:第二章成果

[1]因魏晋儒学兴衰起伏较大,继而导致对诗歌功能的认识上各有偏尚,也进一步促使魏晋不同诗歌风貌的产生。先秦儒家以诗为教,是历来经学阐释与文论探讨的重点,它自然是儒家诗论至关重要的功能指向之一。然而,总体上汉儒在解诗过程中片面发挥诗教观,以诗言志中“志”所包含的情感因素遭到忽视和贬低,进而导致文学创作中情感抒发陷入经典化、概念化的窘境。首先来看魏晋咏史诗的情况。另外,魏晋清谈之中品鉴和褒贬历史人物
理论教育 2023-07-20

儒学嬗变与魏晋文风构建

然而,学界多强调玄学对东晋文学的影响,往往忽略儒学产生的作用。第一种是外道内儒。第二种是由儒入道。然而,这种影响并未改变袁氏家学中崇儒的传统。第四种是儒道并宗、反对虚浮诞妄。第五种是佛儒对立与互渗。东晋佛教的传播引人注目,同时它与儒学的融合也日趋明显,如范宁就受到佛学的浸染。
理论教育 2023-07-20

儒学嬗变 曹魏文风构建

历来王肃为人所重的也是其经学家的身份,[51]他在经学阐释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文艺观,以及在此指导下的文学创作却多为人忽视。[52]以下主要从王肃的经学造诣与创作实绩的互联关系角度,揭示其文学观念的构成及对曹魏文坛的重要影响。
理论教育 2023-07-20

魏晋儒学文风及士风嬗变

东晋儒学的传播大致有三种表现:一,政治型态的传播。东晋地方私学及家学兴盛,儒者的传道授业使儒风得到发扬。另外,这一时期儒、释、道三家在学术层面的辩争、融合,也成为儒学传播的重要途径;三,文化型态的传播。以下即从东晋儒学作为一种文化型态的角度,探讨其传播的特征及影响。另外,东晋士人对荣名的态度也有所变化,更趋对自我人格修养和审美精神的追求。
理论教育 2023-07-20

儒学嬗变,魏晋文风建构

[7]上述均说明汉末儒风向私学化转换。[15]这就十分恰当地指出了汉末儒士创作与建安文坛的密切关联。
理论教育 2023-07-20

儒学嬗变与魏晋文风的创造力

蜀地儒士之中出色的文士不多,兹以秦宓、郤正为例。秦宓具有较高的儒学修养,又能通过卓越的辩才表现出来。他认识深刻的地方表现在认为《河图》、《洛书》源自符号,儒家六经也来自文辞,这样就为摛藻为文找到了最坚实的理论依据,自然也反映出他通达的儒学文艺观。少好学,博览群籍,弱冠之年即有文名。可见,郤正认可儒家知行知止与道家无为求存的观念,并不在意功名与荣耀本身,而更加关注追求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与惨重代价。
理论教育 2023-07-20

魏晋文风与儒学嬗变的介绍

曹操本人对儒学的价值体系和治政效能有深刻的理解,确知儒学兴办对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攻城略地之余不忘整顿风化,敦教复礼。在曹操影响下,曹丕较早受到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之学的影响。曹丕即位后对孔子推崇备至,他封孔子后裔孔羡为宗圣侯,设置专人负责修缮孔庙,在庙外广建屋室为各地前来的学者提供住宿场所。
理论教育 2023-07-20

杜预的儒家文艺观及文学实践和影响

杜预在以《春秋左传》为核心的经学研究过程中,许多注解语言流露出丰富的儒家文艺观,代表了西晋初期的文学审美要求,而且他还能将它们自觉应用于自身的创作中,具有一定的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理论教育 2023-07-20

儒学嬗变:魏晋文风的建构

先秦两汉儒学文艺观由政教化向文学化渐进演变,《汉书·艺文志》便是这一进程发生质变的重要标志。虽然儒学对魏晋文学的束缚进一步松弛,但两者的互动关系仍潜在保留着。尽管陆云、束晳等拟经、补亡诗的创作还流露出生涩、拘滞的缺陷,但儒家六艺经典已无法限制魏晋作家的眼界了。在他们的文学实践的基础上,才使得文学与六经的关系,在后世趋于通达。)余例甚多,兹不备举,上述均代表了魏晋士人以六经自娱的心态。
理论教育 2023-07-20

魏晋儒学对文学的影响及表现

可以说,魏晋儒学萧条以及文学自觉化进程加速是造成儒、文关系松动的决定性因素。不过,魏晋儒、文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外在表现形式客观上具有深入、广泛、多样等特征,仍有必要对其深加探讨。应该说,魏晋“文章”较“文学”更加接近后世文学观念。
理论教育 2023-07-20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