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我国应用文在古代的发展有哪些

我国应用文在古代的发展有哪些

时间:2023-05-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应用文的历史由来已久,随着文字的产生就有了应用文的写作,且应用文的发展和社会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相辅相成。在奴隶社会时期应用文虽已出现,但不成熟,还处在萌芽状态,却成为当时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经济生活手段,推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这对以后应用文的实践和理论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据徐望之《公牍通论》所计,应用文已发展到六、七十种。

我国应用文在古代的发展有哪些

我国应用文的历史由来已久,随着文字的产生就有了应用文的写作,且应用文的发展和社会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相辅相成。应用文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孕育期(原始社会)、萌芽期(奴隶社会)、形成期(秦、汉)、发展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成熟期(唐、宋)、稳定期(元、明、清)。

1.孕育期——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文字还没有出现,为了传递信息、统一号令,应用文以口头形式出现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质、剂等合同形式,其成为应用文的雏形。据考古学家考证,在距今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了文字的萌芽,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刻契记录,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备忘、信守、凭证的作用。

2.萌芽期——奴隶社会

在奴隶社会时期,也就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产生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商王朝时代人们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凶吉时,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这种具有记录、凭证作用的文字,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以甲骨为材料载体文书(西方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留下的楔形文字,用楔形文字将公文写在软砖头上,然后烤干,就成了砖制文书)。西周时期,青铜器上不仅有公牍文件,还出现了记载物资交换的契约。买卖双方将议定的条文记载在木简上,用刀一劈为二,双方各执一片,一旦发生纠纷,官府以合券判案,后世称为“合同”。在奴隶社会时期应用文虽已出现,但不成熟,还处在萌芽状态,却成为当时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经济生活手段,推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由孔子编纂的“六经”之一的《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以应用文为主的文章总集,它收录了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的28篇文献,并把这些文体划分为典(刑法)、谟(策略、计划)、诰(帝王对臣子的命令)、誓(纪要)、命(指派、指示)等六种。这些文种都相当于现代的应用文。《尚书》的篇章结构已相当完整,其有条理,有层次,有一定章法,是我国古代应用文大集,对后世影响很大。

3.形成期——秦、汉

秦朝统一中国后,规定了国家机关的文书制度,公文文体分类和公文格式已初步确立,有了上行文和下行文的区分。秦朝早期著名的法令“书同文”,为公务应用文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李斯等人制定了公文格式,对公文写作制定了一系列规定,不仅要求书写相同的文字,还对格式与名称方面提出了要求,由此产生了“避讳”制度、“抬头”制度、“用印”制度等,这标志着公务应用文的成熟。人们从近代考古中发现,秦国法律条理清楚、内容简约,由此可看出当时司法文书已相当完善。

汉承秦制,公务文书又产生了书(申请)、议(意见、主张)、策(考试文件)、论(分析道理、判断)、疏(注释)等公文体式,并明确了下行文种(皇帝对臣下的文书),其有“诏”(皇帝的命令)、“令”(指示、指令)、“诰”(古代的一种告诫性文章)、“制”(郡县制度)、“策”(考试文件)、“敕”(诏书)等;上行文种(臣对君的文书)有“章”(奏本)、“表”(报告)、“议”(建议)、“奏”(上书皇上)、“疏”(注释)等,统称“奏议”。从汉朝到南北朝,应用文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人们归纳了应用文写作理论,如东汉王充的《论衡——自纪》中强调文章的实用性,要求写文章要为世所用,口说务在明言,笔落应可达意。这对以后应用文的实践和理论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名篇有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www.daowen.com)

4.发展期——三国、两晋、 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应用文继续发展的时期,应用文在写作实践等方面均得以稳定发展。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对应用文写作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论述。这一时期的名篇有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它们都是传世名篇。

5.成熟期——唐、宋

唐宋时期,文学创作日益发展,不少文人致力于诗、词、曲、小说的创作,但应用文写作仍然处于“政事之先务”的主导地位,应用文的内容、形式、文字技巧等都较前有所发展。尤其在宋代,应用文体式要求得到进一步规范,文字的大小、字数的多少、年月件数的标记,都有了规定。北宋著名学者苏轼在《答刘巨济书》中曾说:“向在科场时,不得已作应用文,不幸为人传写,深为羞愧。”其第一次提出了“应用文”一词。但在宋代,还没有把应用文作为专用的文体概念。这一时期的名篇有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答吴充秀才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它们都是举世闻名的应用文作品。

6.稳定期——元、明、 清

元、明、清时期是应用文自唐、宋成熟后的稳定发展时期。总体来说,其文体类别与体式沿用唐、宋时期的做法,略有变化。元代应用文兼有汉、蒙两族文化色彩;明代应用文有所提高,强调规范和务实,并改革文风,不用骈文写作公文;清承明制,应用文发展迟缓,但使用各类公文的要求更加严格。明清时期,除了官府公文外,其他类型的应用文也广泛应用。据徐望之《公牍通论》所计,应用文已发展到六、七十种。这也反映了统治者对公文的重视。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艺概·文概》中第一次将“应用文”作为术语使用。他说“辞命体,推之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刘熙载虽然没有阐述应用文的概念,但他指出了应用文在现实社会活动中具有实用、实效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