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段韵律的来源
(一)什么是韵律
韵律原是诗歌的声韵和节律,诗歌音调的高低、轻重、长短的组合、匀称的间歇或停顿,一定地位上同音的反复出现,以及句末用同韵同调整的音相和谐,构成了韵律。不同民族的诗歌,由于语言的音调、结构不同,韵律的规则也不同。譬如我国古代诗歌的平仄、排偶、韵脚,外国诗歌中的轻重音、长短音节、音步、顿数等,都是韵律的具体运用。简言之,韵律即诗歌中的音乐性,它包含:
1.旋律——声调的高低。
2.节奏——轻重长短的组合,以及匀称的间歇、顿挫。
3.结构——对称,呼应,相同音色的反复出现,句末行末的押韵等。
(二)诗歌——唱腔——戏曲——舞蹈身段
中唐诗人皎然著《诗式》,提倡作诗“清音韵其风律,丽句增其文采”,要求采取与诗的境界协调一致的语言形式,皎然的话非凭空臆造,而是总结前人创作的经验之谈。
试举一例:
若将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前四句标上节拍和音乐表情符号朗读,可以体会诗歌本身的音乐性的表现力。
以上四句诗,力度由mf—mp—f,渐弱再渐强,到了“滚滚来”三个字,分外响亮,准确地刻画了万里长江的气势,表达了深秋登高,满目苍凉,无限感慨的心情。此例是情趣、境界、韵律紧密相结合的典范,不愧为千秋佳句。
但是,如果将速度、节拍、表情记号改变,意境也会全变。
若按此法朗读,杜甫《登高》竟变成一首轻松愉快的圆舞曲,与原诗意不符。可见表情错了会歪曲形象,故不可乱意。诗的语言的音乐性对民族歌唱旋律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譬如苏轼《念奴娇》开头“大江东去”四个字,朗诵时为了表现出宽广豪迈的气势,“东”字比“江”字加强语气,提高声调,谱曲就成为:
念奴娇
《九宫大成·词调》
此例旋律上行四度跳进突出“东”字,因而突出了“东去”的动势。
再看20世纪60年代初活跃在北京舞台上的北方昆曲剧院老演员侯永奎演出的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关云长只身入虎穴。只见他,驾一叶小舟,面对波涛汹涌的长江,唱《新水令》,开头四个字也是“大江东去”,如下例:
单刀会
新水令
半句唱腔,“大”字一波三折,“江”字休止半拍突然一顿,向上六度跳进,突出“东”字的峭拔和力量。因此比词调《念奴娇》一开头四字气势磅礴,气息宽广,也更有戏剧性。
这时剧中角色关云长端坐船头,一边有艄公划船,背后周仓执大刀。关云长右手捋着美髯,左手指江水,用他那雄浑的嗓音庄严肃穆的表演,使观众肃然起敬。
戏曲唱腔讲究的是韵味。什么是韵味?韵味是含蓄美的表现方式。回肠荡气的演奏、演唱风格。譬如弹奏古琴左手吟揉走手音。再以昆曲法为例,要求凤头、豹尾、猪肚肠。字有喷口,清晰,秀丽,叫做“凤头”;收字归音,干净有力,“帅”像写毛笔字一样,这就叫豹尾;猪肚肠指字头字尾中间行腔曲折圆润,起伏变化。用行家的话来说,即“字头轻轻发音,渐转字腹,徐归字尾,其间变化即觉轻重,犹须熨帖”。(引自北昆女演员洪雪飞的话)。总之,戏曲唱腔的韵味,指表情要求、风格味道。
以上由诗歌的音乐性谈到戏曲唱腔,下面谈戏曲中的身段舞蹈。
众所周知,不论讲中国文学史,或讲中国音乐史,宋元以后,主线是戏曲。舞蹈史讲这一段同样离不开戏曲。因为中国戏曲这门综合艺术本身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中国的音乐、舞蹈都被戏曲熔入一炉,与文学结合了。自此,我国原有的宫廷正统表演性舞蹈不仅未发展,且全部失传。如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舞》,南唐颜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图》中著名舞蹈家王屋山跳的《绿腰舞》之类均不见了。在宫廷,过去唐宋乐舞的地位被戏曲取代。譬如清朝,宫廷先爱好昆曲,后爱好京剧,同治皇帝、慈禧太后,一个个成了戏迷。宫廷大典,无不演戏,王公市民,争相效仿,一时蔚然成风。
戏曲吸收了中国传统舞蹈的身法、舞姿、舞步,并和戏曲唱腔紧密结合,为交代情节,塑造人物,表达感情服务。当戏曲逐步规范化、程式化,便形成了我国独有的戏曲身段舞蹈。
梅兰芳在《谈杜丽娘》一文里讲他学习以及演出《游园》、《惊梦》的情况,开始只觉得曲子好听,身段好看,但限于文化水平,对汤显祖的唱词和旁白不能全部理解。后请人逐句讲解,又把身段、唱法和曲文三方面结合起来下功夫,再到台上演出,就觉得和以前不同,此演出,梅兰芳的表演是唱、念、舞结合的典范。而诗歌韵律、戏曲唱腔、戏曲的身段韵律是一脉相承。
20世纪50年代初,由著名朝鲜舞蹈家崔承喜开创,先找梅兰芳,后请昆曲名演员马祥麟、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几位,尝试将舞蹈从戏曲中分离出来。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家王诗英、王平、崔洁、叶宁、李正一以及比较年轻的杨宗光、唐满城等,按照崔承喜的路子,创造了主要由京、昆曲舞蹈脱胎而来的中国古典舞,在我国近代舞蹈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发展民族艺术做出了贡献。而古典舞身段是古典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民族风格之精华所在。
(三)什么是古典舞身段韵律
正如舞蹈本身既有音乐性(指占据时间),又有造型性(指占据空间)一样,身段舞蹈的韵律美不仅指静止的舞姿造型,更讲究形成舞姿的过程,体现在连接动作的高低、强弱、大小、快慢的对比变化上。
在公元6世纪,六朝梁代吴均《与颜章书》中用八个字形容白云: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英英,说白云很轻盈,相杂,参差不齐。绵绵成韵,说连绵不断,造型高低,大小起伏变化。这里着一“韵”字,一下子点出了白云形状的音乐性,即动态美来。
身段韵律之美,和吴均文章中的白云形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书法艺术和身段舞蹈也有相通之处。书法通过结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来抒情写意,讲究行如流水,刚柔相济,转折顿挫,虚实分明。书法的形象特征具有造型美,运动特征具有韵律美。而舞蹈好比活的书法。以看得见的线条(姿态)和看不见的线条(手、足及身体运行的路线),或如龙飞凤舞,或如春蚕吐丝,达到刻画形象,表达感情的目的。因此,书法与身段舞蹈脉理相通。
李正一老师教身段课时,经常用写毛笔字笔锋顿挫转折来启发学生掌握舞蹈动作转折的劲头。可知多欣赏书法作品,体会了运笔的韵律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典舞身段的韵律美。
舞院古典舞身段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1.慢、文雅、委婉的。从戏曲里书生、仕女形象提炼演变而来。这类动作慢中慢中有大小、高低、疾徐的对比变化。
2.中速、英俊刚武的。从武士、将军形象演变而来,动作要刚中有柔、大气度亮相之后有延续的神劲。如同古琴弹奏强音后的左手吟揉走手音。
3.快,小巧活泼,脆亮相。源于花旦形象。连接动作快中要有轻重缓急对比,抑扬顿挫的变化。
二、身段韵律的哲学思想
前面介绍各类型身段动作,无不具有对立统一的特征,为什么?(www.daowen.com)
我认为,从根本上说,是受我国古老的辩证法——哲学思想体系的支配。
《周易》是周朝初年(约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著作,讲的是阴阳卦,早在殷商甲骨中已有卦象了。清代学者崔述说,卦起于“一阴一阳”。我国古代典籍中,阴阳之说无所不在,阴阳观被奉为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世界观,成为中国人思想之源。譬如中国画论惯用的术语,如刚柔、动静、疏密、浓淡、虚实等,无不从阴阳观演化而来。
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代齐国人宴婴提出“同”与“和”,同即一模一样,和即对立因素构成协调统一。在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了晏婴的一段话,他说:“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晏婴的意思是,相济而和,构成了美妙的音乐。反之,只有单一的“同”,则不能构成美妙的音乐。
晏婴这段话,也是《周易》阴阳观的发挥,正如《周易》所说:“刚柔相济,变在其中矣。”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更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古典舞身段美的标准是什么?从哲学的高度看,就是诸对立因素构成协调统一的“和”。由于受辩证法思想的支配,古典舞身段动作无时无刻不处在对立统一之中。如果抛开对立统一的法则,把身段动作做得呆呆板板,所有动作的节奏拉得平平的,即失去了中国古典身段的特色。
因此可以说,没有“和”,也就没有古典舞身段的韵律。这一点我们应该自觉注意。
三、身段音乐的韵律
(一)身段音乐的主要类型
1.慢板或中速,旋律含蓄曲折
譬如,根据清代《九宫大成·词调》“忆王孙”改编的“慢步”。舞者如长裙覆地,莲步转移,腰肢轻转,身体慢慢变换方向,气息提沉……
词调“忆王孙”
宋秦观词
也许由于《九宫大成》在清朝乾隆年间成书的时候上层社会正盛行昆曲,因此这首“词调”昆曲味十足。
慢步
高度曲
“慢步”是钢琴曲,加上和声,织体,比原来词调丰富。伴奏音型流畅。第十一小节后两拍突然交替到A的降六级F大调,色彩一变,立刻返回A调。演奏时,第一、第二小节,每节一次小,第三、第四小节一次大。
进行到第五至第八小节cresc——一气呵成到第十小节高潮,第十一小节笔锋一转,色彩变换突弱,第十二小节稳定,结束。
由此可知,含蓄曲折既要由作曲体现,也要靠演奏表达,两方面缺一不可。
2.小快板,灵巧,结构分裂与综合巧妙安排
灵巧
高度曲
这首钢琴曲共二十八小节,七句,内部结构是1+1+2,2+2,4,4,4,1+1+2,4。
和声、织体无甚特点,靠结构的分裂与综合,适宜动作大小,连接快慢对比,达到灵巧的效果。
3.慢板,雄浑而有气势
李白诗《古琴琴歌》
这首“关山月”古琴琴歌,据古琴家李祥霆介绍,原是明清时代的山东民歌,今改编成身段伴奏钢琴谱,加上浓重的和声,一些复调手法的织体,用八度演奏,使音乐变得雄浑而有气势,保留原来抒情的旋律。整个音乐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合乎身段韵律的要求。
身段动作比较丰富,以上四个类型最典型。余从略。
(二)如何掌握身段音乐的韵律
1.热爱民族艺术,就有钻研的动力
本节前面已谈,身段韵律有着深广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果不是出于热爱民族艺术之心,很可能会视而不见。对身段及其音乐韵律没有认识,也就钻研不进去。
2.懂舞蹈
身段音乐韵律是身段舞蹈韵律的体现,不懂舞蹈的呼吸、强弱、起伏、动静,则无法用伴奏音乐配合,帮助舞蹈者用形体体现出身段韵律来。
3.提高民族文化艺术修养,能创作为身段伴奏的钢琴小曲
熟悉戏曲,又有一定的作曲能力,非有七八年专业功底不可。
4.提高演奏能力,得之心,应之手,找到适合的声音和表情
得心应手,既要心领神会,又要有演奏、表达能力,需要多年努力,方可做到。
总而言之,古典舞身段及其音乐的韵律,从认识、理解的角度说,是艺术修养问题,从演奏、表达角度说,是艺术与技术(演奏技术)结合的问题。艺无止境,让我们继续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