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民间歌舞的发展历史和歌舞的概述

民间歌舞的发展历史和歌舞的概述

时间:2023-05-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汉族民间歌舞有14 000多种,少数民族的民间歌舞有3000多种。实际上,在流行的很多民间歌舞中,舞歌与舞乐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划分。这也是民间歌舞的一大特征。民间歌舞的表演人数多为一男一女,也有单人的,还有五六十人的。

民间歌舞的发展历史和歌舞的概述

一、民间歌舞音乐的定义及分类

民间歌舞音乐是以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一个艺术品种。它形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民间歌舞音乐是民间音乐的重要体裁形式之一。

民间歌舞主要分为歌舞与乐舞两大类,因而民间歌舞音乐相应地分为民间“舞歌”与“舞乐”:

舞歌,即带有表演的民间歌曲。如流行于北方的秧歌;流行于南方的采茶灯、花灯、花鼓;流行于东北的二人转和西北地区的二人台等。藏族的弦子和堆谐、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和刀郎舞、蒙古族的安代舞、朝鲜族的长鼓舞和农乐舞、瑶族的长鼓舞、高山族的杵舞等都是舞蹈和歌曲相结合的民间歌舞。

舞乐,指以单纯的器乐演奏来配合舞蹈的民间乐曲。如傣族的孔雀舞乐、象脚鼓乐;景颇族的刀舞乐;壮族的蜂鼓乐;西南多个少数民族的芦笙舞乐与铜鼓舞乐等。

汉族的龙灯舞、狮子舞和各种鼓舞是民间歌舞中的特殊类别,因为它只采用了音乐的节奏和节拍。

歌、舞、乐相结合,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除上述歌舞与乐舞两大类之外,民间歌舞中还存在一种“诗、歌、舞、乐”交替贯穿,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歌舞。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和藏族的囊玛等。

二、民间歌舞的发展概略

民间歌舞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如《山海经》中的民间传说“帝俊有子八人,始为舞”。先秦文献尚书·益稷》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指人们化装成各种动物的样子,一边敲击石头,一边跳舞。《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以歌八阕。”记载了先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的欢乐之情。他们祈祷上苍保佑:人丁兴旺、草木丰盛、五谷丰登,并对祖先、天地给予的恩惠表示敬仰和感谢。

从西周宫廷的“六代乐舞”到秦汉以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都把乐舞当成祭祀的仪式。汉代宫廷中已有《巴渝舞》与《相和大曲》的歌舞音乐。在民间每逢祭祀活动,人们带着狰狞的面具,扮演鬼神歌舞,或驱鬼,或敬神、迎神,人们自己也从中得到娱乐。

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们安居乐业,歌舞发展到极盛。唐大曲吸收西域各少数民族和邻国人民的音乐成就,其结构形式也有了大的发展,有“散序、歌、破”三大部分。“散”:以器乐演奏的开场曲;“歌”:以舒缓的歌唱为主,也伴以舞蹈;“破”:又叫“舞遍”,以舞为主,有时带歌,节奏、速度变化复杂。至宋代,每到逢年过节,老百姓都要集中于上,以歌舞娱乐,并逐渐形成了传统。

宋代戏曲兴起,集宫廷和民间歌舞成就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歌舞剧”形式逐渐取代了汉唐歌舞大曲在宫廷音乐中的核心地位。而在民间,歌舞作为独立的表演形式仍在流传和发展,并且在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民间歌舞从一开始就是音乐和舞蹈相结合的。远古时期的舞蹈虽然没有歌唱或器乐伴舞,但舞蹈的“灵魂”还是音乐的节奏节拍。中国是一个歌舞大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汉族民间歌舞有14 000多种,少数民族的民间歌舞有3000多种。民间歌舞广泛地影响着其他艺术门类。(www.daowen.com)

1942年,在陕甘宁边区掀起的群众性“新秧歌运动”大大地促进了秧歌的发展。如当时产生了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新中国成立后,扭秧歌已不再是只在传统节日才有的表演。不仅一些专业团体经常保留演出秧歌,从秧歌脱胎而来的“红绸舞”、“腰鼓舞”也常见于各种庆典场合或城镇街头。

三、民间歌舞音乐的特征

载歌载舞,歌舞结合,是我国民间歌舞的一个重要特点。歌舞不仅能抒情,也擅长叙事,能表达细致而较复杂的思想感情,起到“歌咏言,舞尽意”的作用。

民间歌舞从形式到内容都密切联系着人民的生活,或表现耕地扶犁,反映开荒种地;或表现播种、摘棉、采茶等生产过程。牧区的民间歌舞多表现骑猎、放牧、挤奶等劳动生活,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如安徽的《凤阳花鼓》等。民间歌舞更多的是反映人民的爱情生活与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主义精神。即使是一些没有歌唱,没有故事情节的乐舞,也都以其轻快、健美和富有特色的舞姿和音乐反映人民的某种情绪。因而,我国各民族的民间节日和其他喜庆活动中,都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表演。

民间歌舞大都是采用当地的民间音调,结合舞蹈艺术的特点发展而成。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间歌舞音乐与其舞蹈一样,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总体上讲,北方的民间歌舞矫健豪放,南方的抒情柔美。少数民族民间歌舞音乐多姿多彩,各具特色。

一般来说,民间歌舞音乐的节拍规整,节奏鲜明而富有律动感、动作性和舞蹈性,具有刚健明快、热烈红火的特点,也有一些具有优美抒情气质的民间歌舞音乐。

器乐伴奏是民间歌舞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乐器多种多样,有的以丝竹乐器为主,或加以其他乐器;有的以打击乐器为主,或加以其他乐器;有的甚至全部采用打击乐器。民间歌舞中常用的打击乐大都有其固定的锣鼓点子。锣鼓的加入,不仅有强化节奏感,烘托气氛的作用,而且还常常以不同的锣鼓点子预示、引导着舞姿与队形的变换。

在藏族的囊玛、维吾尔族的木卡姆以及东北秧歌、佤族的木鼓舞等许多综合性的歌舞中,常常是歌唱舞蹈的结合与纯器乐伴奏的乐舞相间,相互穿插,形成了“诗、歌、舞、乐”的融汇。实际上,在流行的很多民间歌舞中,舞歌与舞乐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划分。这往往表现在乐舞中,因为有时器乐伴奏用的是民歌的曲调,表演中途又加了唱,这样,就不再是舞蹈与歌曲或舞蹈与乐曲的单一结合。

与民间音乐的其他体裁形式相比较,我国民间歌舞是更为纯粹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既少掺杂文人、市民的创作,也很少在室内演出。这也是民间歌舞的一大特征。

民间歌舞的表演人数多为一男一女,也有单人的,还有五六十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