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民歌的起源与发展和民歌的概述

民歌的起源与发展和民歌的概述

时间:2023-05-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民歌的起源问题,也是音乐的起源问题。因此,关于民歌的起源的笼统而周全的说法当是:民歌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之中。一般称明清以前形成,至今尚在流传的民歌为传统民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民歌为新民歌。

民歌的起源与发展和民歌的概述

一、民歌的定义及起源

民歌,又叫民间歌曲。它是人民群众在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自己创作、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

民歌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民歌的起源问题,也是音乐的起源问题。许多民族音乐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此问题都有所论述。曾有过的多种学说概括起来就是劳动说、情动说、呼喊说和语言说、游戏说和宗教巫术说等等。这些假说,并非是毫无意义的臆测。因为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定的事实,如游戏、情感的需要,劳动节奏、语言的声调和语调,呼唤等,都对音乐的形成产生过某种作用。这些因素,在流传至今的民歌中都是显而易见的。关于民歌与性爱的关系,无论是汉族民歌中爱情歌曲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少数民族民歌在谈情说爱中的实际功用(一些少数民族中存在有不会唱民歌就找不到爱人的现象),都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因此,关于民歌的起源的笼统而周全的说法当是:民歌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之中。

二、民歌的历史发展概略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口头创作的民歌虽然已无乐谱可寻,但却以诗歌的形式将古代的民歌精华保存了下来。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诗经》分为“风”“雅”“颂”,全集305首诗歌。“风”就有160首,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它汇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北方15国(今陕、晋、豫、鲁四省以及长江流域的鄂北和川东地区)的民间歌曲。其中多数为四言句。如《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以简炼的语言揭示了人民对剥削者的仇恨以及对“乐土”的向往。这些歌曲较普遍地使用比兴手法,内容朴实、通俗易懂。《诗经》又被称为“北方民歌集”。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战国时期的又一部著名诗歌集。其中一部分收入楚国(今湖南一带)政治家、诗人屈原和宋玉等人的仿楚民歌佳作。一部分是屈原系统集中、加工整理的楚地民歌,存留于《楚辞》的《九歌》中。楚辞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大胆的想象、热情的追求和美丽的寄托。《楚辞》又被称为“南方民歌集”。

《诗经》和《楚辞》这两部民歌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动态与阶级压迫、爱国精神以及男女间倾心的恋情,可惜我们见到的只有文字而没有乐谱。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代民歌所表达的主题内容是深刻的,比喻是贴切的,并富于幻想和热情,为我国民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奠定了最初的基石。它对后来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唐宋“曲子词”,元朝的“散曲”、“小令”,明清的“里巷之曲”等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汉代设立了宫廷音乐机构“乐府”,大规模、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曲,并进行加工、整理、改编、演唱。这些可以入乐的歌谣,就是“乐府诗”。

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和“相和歌”,既包括北方各地流传的原始民歌和在其基础上加工改编的艺术歌曲,还有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大型舞曲“相和大曲”等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歌中特别重要的是湖北一带的“西曲”和江苏一带的“吴歌”。二者皆为民间徒歌(无伴奏)形式,内容多表现男女之间的感情。所不同的是前者多反映水边船上的离情,且风格豪爽奔放。后者多表现家庭儿女的意趣,风格则委婉细腻。这时人们开始注意到南方、北方民歌所表现出的风格各异的地域特点。

唐代的民歌创作和民歌流传相当繁盛。人们将群众喜欢的民歌曲调填上更多新的唱词,使其反映生活的内容更加广泛。唐代曲子(近代所谓“小曲”)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吸收了外来音调,加之演唱上的精心处理,音乐更加新鲜活泼,因而得到群众的普遍喜爱。白居易有诗曰:“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唐代曲子开填词之风。这些被选择加工填词的民歌,虽然基本上出自于原来的民歌,但它已经脱离了民歌的最初形式。

宋代的民间曲子更加深入人心。它成了说唱、戏曲等多种民间艺术的构成基础。文人们竞相模仿民间曲子的形式写作歌词,成为词牌,即词调歌曲音乐。

明代中期以来,城市日渐繁荣,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许多随之大量流入城市的农村新民歌,被城市艺人加工将其作为自己卖唱谋生所用,同时促成了这些民歌的广泛传播。至此,开始有民歌、小曲的刊本出现。

见于清代部分著录的民歌、小曲计有208首,如《倒扳桨》、《叠断桥》、《银纽丝》、《一剪梅》、《刮地风》、《剪靛花》、《绣荷包》、《满江红》、《太平年》、《马头调》等等。许多曲调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它们的产生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在近现代,人们又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的新民歌。其中包括反映火热的革命斗争生活的革命民歌,如《秋收暴动歌》(湖南)、《送郎》(江西兴国)、《盼红军》(四川)、《军民大生产》(陇东)、《东方红》、《拥军花鼓》(陕北)等等。这些新民歌唱出了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对新社会的向往,对领袖和革命军队的热爱。

中国民歌源远流长,从它的产生开始,历经数千年沧桑,一直在不停地发展演变。一般称明清以前形成,至今尚在流传的民歌为传统民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民歌为新民歌。而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新民歌又有一个称谓,叫“革命民歌”。在艺术上,有的新民歌利用原有曲调填上新词,有的在音乐上也有相应的发展变化。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新民歌都继承了我国民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且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但它又不为传统所束缚,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发展。

三、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民歌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生活的各方面在民歌中都有真实的写照。从古至今的民歌,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人民社会生活的历史。如陕北民歌《脚夫调》,它以高亢、有力、激昂奔放的地方音调深刻地抒发了一个被地主老财逼出家门,有家难归的脚夫的愤懑心情,以及他对家乡、妻儿的深切怀念。

像这类诉说被剥削之苦,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民歌所占比例相当大。广西壮族民歌《山歌越禁歌越多》则反映的是统治者害怕老百姓唱民歌,视唱民歌为洪水猛兽并加以严禁的社会现实。然而,正如一首宁夏民歌唱的“任凭你有遮天手,难封世上唱歌口,唱得海枯石头烂,唱得黄河水倒流”。

中国民歌的题材是极为广泛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社会阶级矛盾

在反动统治的年代里,人民受尽了奴役和剥削。他们没有发言权和生存的自由,民歌促成了他们诉说阶级压迫,向统治阶级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最方便、最有力的精神武器。如河北民歌《饿肚肠》唱的:“一年到头/一年到头忙/一滴汗洗出一颗粮/装满了财主家的囤和仓/这怎不叫穷人饿肚肠/饿肚肠!”这类民歌还有四川的《拉壮丁歌》、陕北的《秋收》等等。

(二)传授知识,帮助人民生产劳动

人们常常利用民歌传授各种生活、生产、历史知识和普通的人生哲理等等,如各地的《盘歌》、《对山歌》、《对花》、《猜调》和山东的《大实话》、湖南的《扯白歌》等。正如歌中所唱:“老师教书有书本,山歌无书句句真。”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各种劳动号子和农事歌曲在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劳动号子,不仅可以协调动作,指挥劳动,还可以鼓舞劳动热情,解除疲劳,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三)反映人民的日常生活

在民歌中有相当多的爱情歌曲。这一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淳朴、真挚、健康的爱情生活和对爱情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如《走西口》、《森吉德玛》、《槐花几时开》等等。另一方面,也对反对婚姻自由,造成爱情悲剧的封建礼教进行控诉和反抗,如《蓝花花》、《童养媳诉苦》、《小女婿》等等。

此外,民歌还反映包括描述各种家庭关系,如孤儿寡母、婆媳妯娌以及纺纱织布、裁衣做鞋、挑水做饭和走亲串门以及各种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

总之,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对人民生活所起的作用是广泛的。可以说,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民歌。“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民歌是时代的镜子,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

四、民歌的社会价值

(一)民族音乐的基础(www.daowen.com)

民间音乐五种形式中,形成最早的是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音乐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如果说民间音乐是民族音乐之根,那么民歌便是民间音乐之源。如果说民间音乐是民族音乐的基础,那么民歌便是民族音乐的基础之基础了。

(二)重要的人文研究价值

有很多民歌现在虽然不再唱了,但作为一个艺术品种,作为人类文明史的见证,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永远不会消亡的。民歌是从一个侧面认识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以及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它具有重要的人文研究价值。

(三)民族音乐创作的丰富养料

河北民歌《十个字》的歌词罗列了一些古人的名字,音乐热烈活跃,抒发着一种愉快、欢乐之情。将这首《十个字》和《解放区的天》比较一下,不难发现后者脱胎于前者。作者将原曲调作了某些改变,并赋予它新的生命。从《十个字》到《解放区的天》显示了民歌的强大生命力。实践证明,只要摸透了民歌的气质和它蕴藏的潜在表现力,挖掘出新写歌词的丰富内涵和真情实感,改编就可能成功。这种旧曲变新声的改编创作有很多成功例子。在这方面,王洛宾、雷振邦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聂耳的《大路歌》、马可的《南泥湾》以及贺绿汀、刘雪庵等等许多前辈作曲家的一些成功之作,无不与我国的民歌音调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我国不少作曲家长年在民歌里淘金,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民歌,还为我国的民族歌剧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足的营养。

民歌是民族音乐创作的丰富养料。利用民歌作为素材进行音乐创作,是发展繁荣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必由之路。

五、民歌的艺术特征

(一)结构短小、洗练

民歌的歌词通俗而富有诗意,或富有生活哲理。曲调用材经济、集中,结构洗练、短小,旋律清新,易于上口,易于记忆和传唱。

民歌大都是单乐段,如北方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调、花儿等,且多为“上、下句”对应结构。南方虽然流行“四句头”民歌,但“上、下句”对应结构的民歌仍然占有很大比例。

“为繁不难,难为用简”。结构短小、洗练的民歌是人民感情和音乐凝炼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和我国古代诗词的意境高远、形式精美一样,都是传统的艺术特色。由此可以说,每一首民歌在它的形式中都积淀着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自然的艺术美

(二)音阶调式的民族性和民族旋法

中国民歌最常见的是五声音阶和五声性的六声音阶、七声音阶。某些地区还有构成这一地区民间音乐独特风格色彩的特殊音阶。如陕西北部和中部就有带“清角”音和“闰”音构成的七声音阶 。有些少数民族民歌,也有自己独特的调式音阶。如塔吉克民歌《古丽别塔》的音阶(《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型)。在汉族民歌中,徵调式最多,宫调式、羽调式其次,再其次是商调式,角调式最少。

在旋法方面,除了“鱼咬尾”(也称“续麻”,即将前乐句的末尾音或部分旋律在后乐句的句首重复承递)和“起调毕曲,同音相协”(乐句的起止音相同)等等比较通用的中国曲调发展技法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旋律进行都有其自己的显著特点。如西北民歌风格强调跳进。陕西民歌最鲜明的旋法特点是主音的上、下方四度音对主音的支持,如江南风格强调级进,级进中的同音进行也是其旋法的一大特色:是它的习惯性级进旋法。湖北民歌常用有的三声腔进行;湖南民歌常有的“四音列”进行;蒙古族民歌常用“彩虹型”的音线进行。所谓民歌的“色彩”就是因为采用不同旋法而形成的。

我国的民族调式和民歌的旋法特点,已为广大群众所熟悉、接受。人民群众之所以喜欢民歌,正是因为一首首民歌的浓郁的地方风格或民族特色所具有的大量的乡土气息,使人感到亲切熟悉:

(三)形象准确生动,风格朴实多彩

中国民歌以其形象准确、生动、传神的艺术特色而流传。如重庆大足民歌《望郎》,这首民歌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敢于蔑视封建习俗,大胆追求爱情幸福的农村姑娘的可爱形象,“望郎望得脚杆儿软”既符合现实,又富于浪漫色彩。从《望郎》这首活泼风趣、情节生动,生活气息和乡土味浓郁的情歌中,亦可见民歌具有形象准确、生动的艺术特色。

民歌朴实的风格在于它真实、自然地表现了劳动人民质朴、真挚的思想感情。它出于心性,激于真情,各具声态而纯出天然。清人刘毓落在《古谣谚·序》中说“谣谚皆天籁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尽而意无穷”。人们因此称民歌为“天籁”。把它比作自然的音响。这是对民歌朴实的艺术风格的形象说明。如《人家都在你不在》,这首歌表现了旧社会妻子对出外谋生的丈夫的思念、牵挂、期盼。这不事雕琢的语言,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情意。

由于民歌与劳动、语言、风俗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风格也是斑斓多彩的。如北方民歌的爽朗、质朴,南方民歌的优美、秀丽,山地民歌的高亢、嘹亮,平原民歌的婉转、流畅,草原民歌的音调悠长、节奏宽广等等。

(四)传承性、变异性与“同宗民歌”

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于它心传口授的传播方式。在流传中不断地被加工、锤炼,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如一首民歌唱的:“唱歌不是人发癫/而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里淘沙渐渐深。”这传承中的“淘沙”,便使民歌产生了变异性。

所谓“变异性”,一是指根据演唱者需要填上了别的内容的歌词,或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换上了一些新的方言土语和衬词;二是将曲调作适当修改,以适应新的内容。

民族音乐学家冯光钲提出了“同宗民歌”的概念,并在其专著《中国同宗民歌》中总结出了“词曲大同小异”、“词同曲异”、“词异曲同”、“框架结构相同而词曲各异”、“衬词相同而词曲各异”、“框架结构及尾腔相同而词曲各异”等同宗民歌的6种类型。

六、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

中国民歌浩如烟海,几十万首民歌如何分类呢?这一直是民歌研究工作的重要课题。关于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多数人认为应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但也有人认为,应在上述三类之外加上风俗歌和社会音调两类。也有人认为应分为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七类;还有人认为应在七类的基础上再添加叙事歌、寺庙歌、渔歌、叫卖调,共11类。产生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有些民歌的样式类别情况复杂

例如“信天游”,既有旋律舒展、节奏自由的典型山歌式曲调,又有节拍较规整、旋律委婉曲折的小调式曲调。

(二)学者们所采用的分类依据不一致

有的单纯根据民歌的产生和演唱的场合来分类,而不考虑音乐特征;有的主要根据民间的传统称谓,等等。

与汉族民歌的另一种分类法——“色彩区”(音乐的地域风格区)划分相比较,体裁分类的主要依据首先是节拍特征,其次是歌唱方法。色彩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则是旋法及调式色彩。体裁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的内容与结构形式的关系。而由于调式、旋法形成的不同风格色彩,以及民歌音调与民俗的关系等等问题,用色彩区分类去认识与研究更方便有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